万事孝为先 民间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为何有这种讲究?
民间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为何有这种讲究?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出门时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远亲,向他的父母问好,却得到了其父母一方早已仙逝的消息。如果不是自己亲口询问,恐怕永远也不会从他口中得到通知。办丧事不是中国人人生中的大事嘛,为什么还有这种藏着掖着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丧礼活动中一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讲究。
过去有句老话叫: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说的就是这种讲究。在农村一些地区,家里如果有人去世,就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丧。一般报丧的对象通常是子孙小辈,报丧之时要身穿孝服,来到所要报丧的人家中要先磕头,然后坐在一边不说话。
只有当那家人问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才能报丧。还有些地区,报丧要先报给舅舅,以表示对舅舅的尊重。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得到正面通知的人才能去参加葬礼。
有些人生前因为生病等原因导致家庭贫穷,死后家属就有可能因为没有钱租场地或者好面子等原因,不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葬礼。如果这个时候有好事者不请自来,不但起不到安慰家属的作用,反而免不了会让死者家属面子上过不去,更加悲哀难过。
又或者有些人原本就与死者不和,家属也不会邀请这样人来参加。如果这样的人贸然来参加葬礼,不管是看热闹还是诚心和解,都免不了有只顾自己爽快的嫌疑,让丧礼没法正常举行。
而不烧纸钱不谢孝,则是另一种讲究。在古代或者现代一些农村地区,举行葬礼的那天,家属会准备足够的纸钱放在火盆旁边,与关系好的人在这个时候都会烧上几张纸,以表达哀思。而与之相对应的,死者的儿孙后代也必须磕头礼表示感谢。而与关系一般的人则不会烧纸,一般只是礼仪性的鞠躬问候即可,家属也只是以口头感谢回礼。但是对于死者的后辈亲戚,则是必须要烧纸磕头的,否则便是不孝。
当然谁应该烧纸,谁又不能烧纸在参加葬礼的人心中早有定数。如果这个时候该烧纸的人在葬礼现场没有烧纸,等于直接当面给死者家属下不来台,免不了要让死者在身后被人议论。而不该烧纸的人强行戴孝,也不免给人一种攀附的印象。无论哪种都会让这场葬礼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葬礼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人际交流舞台,一个弄不好便会遭人议论。现代社会虽然取消了大量丧葬习俗,简化了流程,但请谁不请谁,随礼时因为亲疏远近的关系给多少钱等,可以说都是前面那些规矩的变体。规矩虽然没了,但葬礼上那些人情世故依然流传着,没有改变。

- 上一篇
我的心儿怦怦跳作文400字四年级 四年级游天竺山景区的四百字作文
四年级游天竺山景区的四百字作文 四年级游天竺山景区的四百字作文10月7日的早晨,阳光明媚,迎面吹一阵阵凉爽的秋风。我和哥哥姐姐还有妹妹来到枫桥镇爬美丽的天竺山。准备就绪后,开始爬山了,我和姐姐原来是一
- 下一篇
我们曾说过的话去过的地方 《你曾去过哪个地方?那里都有什么景点或设施?你玩得高兴吗?你还想去吗?根据提示写一篇,60词的英语作文!
《你曾去过哪个地方?那里都有什么景点或设施?你玩得高兴吗?你还想去吗?根据提示写一篇,60词的英语作文 《你曾去过哪个地方?那里都有什么景点或设施?你玩得高兴吗?你还想去吗?根据提示写一篇,60词的英
相关文章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四十不比三,五十不亲三”,究竟是什么意思?
- 民间俗语大全及解释 民间俗语“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人过中年越早明白越好
- 民间歇后语俗语大全 民间俗语“女人当家,房倒屋塌”,后面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古人智慧道出人情冷暖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尾巴向左,看门不用锁”,这种说法靠谱吗?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争嫁时衣”,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好男对凸怕三十,好女对凹怕十八”,其含义少有人知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三月无三卯,农家米不饱”,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穷三年,富三年”,后面一句才是精华,却少有人知
- 民间俗语大全 短的 民间俗语“四十比三,妻离子散”,古人关于家庭的智慧你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