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上回族造反
云南历史上回族造反
一、云南回族历史档案现状
您好,云南回族是整个回族的一部分,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回族群体。更是爱国的回回穆民。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云南的回族可以骄傲的称自己是穆圣的后裔。元朝宰相回族先民赛典赤占斯丁是穆圣的后裔,而他的整个家族都驻扎到中国,并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卓绝贡献。而现在他的后裔大部分都留在了中国云南。云南回族另一个源头,是西北的回族由于被清军压制被迫的到全国各地,很大一部分来到了中国云南。云南的回族和全国的回族在血缘上和文化上都是相通的。回族人是以认主独一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中国后生活繁衍最后凝结成血样稳定的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其不可战胜力可见一斑。(备注:见百度回族词条)
当然了,3言两语是无法概括一个地方的回族人,如今的回族人遍布全球,并且也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希望您能多了解回族人的历史,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清末发生在陕甘的回民起义详细历史吗
自己去维基百科看看《同治回乱》,里面很详细,本来想发你链接的,但这个网站经常无法访问,你自己可以去看看,只是内容不和谐。
同治元年的陕西。一些回民首领发动了“传帖杀人”。
想要借太平天国陕西清军调走之际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国家。
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
杀掉铁匠以防泄秘。然后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
临潼知县得知情况后。紧急关城才保住了一些人。
而渭河两岸的全县村庄。30万汉人全被杀光。
当时西安城里的陕西巡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对城里回民未杀一人;紧闭城门以防城外回民进城杀人。
也阻城内回民出城杀人。再派陕西团练使张芾前去安抚。
想不到回民起事的大首领任武。杀了张芾。
另一位首领白彦虎杀人最凶。立志掘掉黄帝陵。
结果董福祥击退。穆斯林30万人号称“陕回十八营”。
几个月内在关中平原杀人五百万。一年时间关中个县长被回民杀害。
只有一些县城内和逃入骊山的人口幸免。 …………………………………………………………………………………………。
三、回族的历史由来
回族的由来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回回”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回族的族源是两回事。
“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的是“回鹘”,即维吾尔族。元代的汉文史书中,便把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西亚、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均统称为“回回”。这时“回回”的涵义是西亚、中亚和新疆的穆斯林了。历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词,常用来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中,“回回”一词都被写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区,各民族语中对回族还有各自不同的称呼。如藏族称回族为kace,据说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来自克什米尔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把回族称作为Hotun,据说那里的部分回族来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语中因元音和谐的关系读成Hotun了。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把回族称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释为由于新疆的回族来自潼关或“东甘”(甘肃东部)而得名,有的解释为Tung'gan来自turupqalgan(留住下来的)。四川凉山的彝族多称回族为Maja(马家),因回族中马姓多而得名。 云南佤、傣等少数民族称回族为 Basi, Basi 来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为云南回族中有一部分来自波斯。各民族对回族的不同称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职业及迁徙等情况。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唐京长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宁境长期逗留,成为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宁夏有大量回回进入的发轫期。1227年蒙古军灭夏,签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
明代对回族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体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归附,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等州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居点。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回族族体的正式记载。
四、历史上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王,名字都列出来
大 理 历 史 沿 革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迹众多,琳琅璀璨。
历史上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曾在这里建都, 公元8至13世纪,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我国同东南亚诸国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 考古发掘证明,从远古开始,就有古代居民在这里生活, 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使大理地区成为了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四世纪时,大理地区居住了许多分散的氏族部落, 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他们一部分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这是中央王朝对大理地区的正式统治的开端。 西 汉 公元前二世纪,大理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当地居民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的商道时,受到“昆明部落”的阻挡,于是在京城长安“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 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述的“汉习楼船”。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击败了“昆明部落”,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
打通蜀到身毒的商道,开辟了我国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大理成为这条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 东 汉 公元67年,东汉王朝将大理地区的六县分出,加强了对大理地区的统治。
蜀 汉 公元三世纪初,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蜀汉初,孟获造反, 诸葛亮率师南征,平定叛乱,在大理地区重新设置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今祥云县)。
隋 朝 公元585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管理西南边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昆州。公元597年, 昆州发生叛乱,隋文帝派史万岁到昆州将其平定。
唐 朝 公元621年,唐朝政权派人到大理地区招抚“昆明部落”。贞观年间, 唐朝政府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南诏国 公元七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部落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彼此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公元八世纪,南诏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
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南诏首领先后接受唐王朝的“云南王”、“南诏”、“滇王”等封号。 但是由于南诏势力的不断扩大,唐与南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 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
后经过双方努力,公元794年举行“苍山会盟“, 双方重归于好。南诏以大理地区为基础,不断扩展统治范围,东接贵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
南诏国都原在蒙舍州(今巍山县),皮罗阁时期迁至太和(今大理太和村),异牟寻统治时期又迁至羊苴咩城 (今大理城西),后来的大理国也以此为都城。南诏后期,宫庭内乱。
公元902年,南诏官员郑买嗣夺权,公元927年建立”大长和国“,南诏亡。 大理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
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大理国统治云南三百多年中,大理国王先后接受了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云南大理国王“、”上柱国“、”大理国王“等封号。
元 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过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直趋大理,灭大理国。第二年, 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经两年多征讨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二个万户府。
公元1274年,赛典赤任云南平章政事,建立云南行省,设置了路、府、州、县等机构,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大理路、鹤庆路等。从此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转移到昆明。
为了纪念忽必烈平定云南的业绩,公元1304年,云南地方官员在原忽必烈驻军地, 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立下了”元世祖平云南碑“。 明 朝 明朝在元朝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对云南的统治,明代大理地区行政建置, 大理府统领四个州、三个县、一个长官司。
清 朝 清朝仍置云南行省,大理地区设大理府,建置与明代基本一致。公元1856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云南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
义军以大理为政治、军事的中心,团结各族人民,与清政府展开长达十六年的顽强斗争。 中华民国 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
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 192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通令,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了大理、祥云、凤仪等十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设大理专区,下辖十四县。 1956年,撤销大理专区,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一市、十二县、二自治县。
1983年,下关市、大理县合并为大理市,自治州辖一市、九县、二自治县。
五、如果中国历史上同治年间回族大起义回族是否盗掘过黄帝陵
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祭祀轩辕黄帝就从此开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汉武帝刘彻率十八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后世诸代祭祀也日渐完善,无论是蒙古人当权的元朝,还是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沿袭了祭祀黄帝的传统,而且祭祀规模、祭祀次数、祭祀规格也空前繁荣。
进入近代,1911年孙中山先生率领同盟会,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程派人赴黄帝陵祭祖,并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世界闻名,唯有我先”的诗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同祭黄帝陵,md主席亲自撰写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蒋中正先生亲笔题写“黄帝陵”碑。新中国成立后由郭沫若重写“黄帝陵”三字。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祭祀黄帝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