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的一支驻守军队,孤守西域50年,战败时满城皆是白发老兵
中国最强的一支驻守军队,孤守西域50年,战败时满城皆是白发老兵
众所周知,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又一大一统中原王朝,李唐王朝作为封建最鼎盛的时期,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荣耀。伴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明君的出现,唐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迎来空前的发展。对外唐朝平定了辽东、突厥、吐谷浑等地区,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唐朝中央为巩固边防和管理异族,唐玄宗时期就设置了十个兵镇驻守,从而出现了藩镇势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就出现了历史上最强的一支驻守军队,他们孤守边陲西域50年,战败时满城皆是白发老兵,谱写了一曲“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的悲歌!
唐朝经过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后,在唐玄宗的统治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国力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史称“开元盛世”。对于唐玄宗前期的励精图治国家出现的经济繁荣,大诗人杜甫也盛赞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然而在国家承平日久无事后,统治者唐玄宗便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可后期的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最终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叛军便攻入东都洛阳,史称“安史之乱”。

随着大唐帝国爆发了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唐朝此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李亨为了平叛只得招回甘肃、西域诸军,共赴国难!由于西域的安西士兵常年与周边的异族势力作战,凶猛剽悍、骁勇善战的他们自然被大批内调。作为驻守唐帝国西垂的国之利刃,巅峰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在常驻兵力只有两万多人得情况下,便能威慑西域四百余国,且一直保持进攻态势。
安西士兵的内调对平定安史之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却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实力。此时作为唐朝的宿敌,吐蕃怎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吐蕃对河西地区早就密谋已久,趁着河西地区的守军被掉调回中原,便出兵攻打河西走廊,切断了安西都护府与朝廷的联系。公元763年,甘肃大部分地区沦陷。就这样留守安西四镇的唐军成了一直孤立无援的军队,但在西域的驻军依然选择坚守西域,坚决不向吐蕃投降。
同年,安史之乱接近尾声,但名将郭子仪仍率军与吐蕃、回鹘、叛军进行鏖战。而他的侄儿郭昕,此时正在西域安西都护府为将,与中原千里隔绝!郭昕只能带领着西域将士们不断地跟进犯唐朝的吐蕃、回鹘等势力周旋。《新唐书》载: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兵力分别是2.4万与2万,经三次回调,安西仅余1.1万,北庭不足1万,如果算上战损,西域兵力共计不到2万。面对吐蕃、回鹘等强敌环伺,郭昕与镇守北庭的李元忠联合,坚守安西四镇,甚至在困守之际,还一直试图与远在长安的朝廷取得联系,不断派出人马向长安进发。
直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安西四镇才与内地联系上,此时两万将士孤守广袤的西域已经长达十五年之久!当唐廷知道他们还在孤守西域时,朝野上下皆被他们“舍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就连唐德宗本人都为之钦佩。唐德宗特意下诏激励西域将士,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主将郭昕拜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由于此时唐朝刚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根本没有能力支援安西四镇,无奈之下,郭昕依旧只能独立坚守。
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再次攻占北庭,北庭大都护李元忠及7000北庭军全部战死。郭昕所率领的安西军失去了最后的支援,又一次成为了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资治通鉴》“吐蕃因葛禄、白服之众以攻北庭……贞元六年,回鹘颉干迦斯与吐蕃战不利,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索求,与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直到808年,吐蕃大军围攻安西军据守的最后一座城池龟兹时,这支威震西域的安西军,早已白发苍苍;这支曾所向披靡的安西军,再也无法树起唐朝的旗帜了。吐蕃最后的进攻,也是西域唐军最后的荣光,这个时候的唐军已经孤守西域50年之久,战败时满城皆是白发老兵。此役过后,包括武威郡王郭昕在内的所有唐军,全部壮烈殉国。后人为祭奠郭昕,谥其为铁血郡王!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