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md的賬簿:計家計國計天下

火烧 2021-12-21 07:59:05 1047
md的賬簿:計家計國計天下 md的生活收支報表作者 葛長銀編輯 高斌md的一生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記賬活動。少年時期,他給父親毛順生記錄家庭經營賬;投身革命事業後,他又把記賬知識運用到革命鬥爭的實踐中

md的賬簿:計家計國計天下  

md的生活收支報表

作者 葛長銀

編輯 高斌

md的一生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記賬活動。少年時期,他給父親毛順生記錄家庭經營賬;投身革命事業後,他又把記賬知識運用到革命鬥爭的實踐中,一連串地在歷史上留下了長沙文化書社的收支賬、紅軍的“伙食尾子”賬以及延安的菜金賬;建國後,爲了保持節儉的光榮傳統他又讓生活管理員記錄自己的家庭收支賬——也就是已經成爲國家一級文物的“共和國第一家庭賬簿”。

共和國第一家庭賬簿

md少年時期的記賬活動,是由父親毛順生的教育觀念決定的。具有經商頭腦並在生意方面蒸蒸日上的毛順生,從md剛識幾個字,就讓他給家裏記賬,並訓練他雙手打算盤的本領。令毛順生絕對想不到的是,md這門修煉8年的“童子功”,竟沿着“計家計國計天下”的階梯,把會計數字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力量發揮到了一個極點。

少年md記錄的家庭賬冊已無從尋覓,但韶山md同志紀念館保存了毛澤民於1924年經手的一本賬簿,其中一頁記載:

入南岸山叄拾元正

入王淑蘭借叄拾貳元五角正

付文八舅喪情壹元正

付碧居息谷壹石正

付周母來家共用貳元正

付送信數次共五勺正

付艮息谷五石八斗三升

付月迪淑蘭月息谷壹拾壹石

毛澤民記錄的這頁賬採用的是“入付”記賬法,“入”表示收入或進賬,“付”表示支出或出賬。這頁賬簿的會計語言“翻譯”如下:“入南岸山叄拾元正”記錄的是收入或進賬,應是毛家的業務收入;“入王淑蘭借叄拾貳元五角正”記錄的是還款,即收回的欠款,屬於往來賬;“付文八舅喪情壹元正”“付周母來家共用貳元正”和“付送信數次共五勺正”記錄的都是支出,屬於費用賬;“付碧居息谷壹石正”“付艮息谷五石八斗三升”和“付月迪淑蘭月息谷壹拾壹石”記錄的是借出的穀物(須秋季加息償還),屬於投資賬。

從記載的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筆賬,都是把收支的涉及者、業務內容、金額(數額)用簡明的文字“一句話”記完,實屬“一氣呵成”家庭賬簿記錄的風格。這種逐日記錄家庭的日常事務及其收支的賬簿,也以翔實的數字,記載了賬簿之家的生活世界和大量的歷史信息,更是研究記賬人的重要文獻。

md1910年走出韶山沖,並將家庭記賬工作完全“交接”給14歲的毛澤民,距1924年毛澤民記錄的這本賬簿只有14年的間距,作爲從歷史流傳下來的家庭賬簿,在這14年內除了業務內容會發生變化(比如毛家新增了投資業務),記賬原理和方法不會發生根本變化。由此推斷,毛澤民記錄的這個賬簿,md也同樣記錄過——這種“事無鉅細”地把物資財產、各種事項記錄到位的風格,也都“平移”到md早期的“既記事、又記數”調查研究方法上,這些方法在他著名的農村調查報告中,能得到充分的驗證。

md的賬簿:計家計國計天下

投身革命事業後,md也把自己最擅長的記賬知識盡情發揮到工作中。比如1920年9月青年md在長沙開辦文化書社時,就十分重視書社的記賬工作,據《md同志的青少年時代》記載:“md同志還領導文化書社制定了一套民主管理制度,並且親自監督實行。書社的賬目有日算、月算和半年算三種。直接管理經費的人有時未能按時清理,md同志必來催促,甚至親自幫助結算。據在書社工作過的人說,md同志來了後,把社內僅有的四張桌子拼起來,大家一起算賬。如果發現銀錢出納有馬虎的地方,他總是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並立即幫助改正。”從此可以看出,md對賬務的認真態度,這也是會計職業素養的自然體現。

把賬務知識運用到革命工作的最大創舉,就是“三灣改編”時md把“支部”和“賬簿”一同建在了連上,而“賬簿”建設奠定了人民軍隊建設的經濟基礎,功不可沒。(詳情請戳東方紅啦文章:《“三灣改編”:md不僅把支部建在了連上,也把賬簿建在了連上》)

在延安最艱苦的歲月,爲了管理有限的生活資料,md也是拿出看家的記賬功夫。賀清華在《回憶md在延安》一文記載:延安時期,爲了管理好每月三元的標準伙食,md就讓他的炊事員老周(周少林)每天記賬,並傳授老周專業的記賬知識:“老周,你不要每個月才結算一次,這樣一超支,就沒辦法了,以後你每十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如果前十天超支了,以後十天還可以想辦法節省出來,最後十天超支了,也超不多,下月還可以節約出來。”這段回憶彷彿讓人看到一個資深老會計,駕輕就熟地隨便掏出一點記賬知識,來指導一個記賬新手;不僅看出了md深厚的記賬功夫,還能看到他利用會計知識節約伙食費的智慧。

在革命戰爭年代應對艱苦歲月,需要偉大思想的指引,但再偉大的思想,也必須落實到“一針一線”上才能發揮作用,如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戰無不勝。所以後人在研究這段歷程時,不能只總結口號,更要關注那些具體的細節,關注行爲,有行爲才有結果;行爲也驗證思想並完成思想的目標。可以這麼總結,延安時期,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精神的指引下,這本“菜金賬”幫助md一家度過了那段艱苦歲月,記賬作爲一個工具,起到了“一針一線”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戎馬生涯,md又開始用“老本行”管理自己的生活。韶山md同志紀念館展示了賀清華的一段回憶文字:“md一生反對特殊化,堅持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爲規範生活管理、杜絕特權行爲,md一家從1952年開始設立生活賬簿,包括日常雜費開支賬、生活費收支報表、物品分類賬,等等。”這套“生活賬簿”也是工作人員幫他記的,他晚年的生活管理員吳連登回憶:“工資領回來,我就記到賬上。主席的賬,我叫一號賬,qj的賬就在“一”的下面畫一個小二,等於是二號賬。這樣他們都是各花各的錢,這也是主席交代的,就是通常所說的AA制。”

共和國第一家庭賬簿

這套賬就是“共和國第一家庭賬簿”,一直記到1977年元月,記錄了25年。記錄的內容主要是家庭工資收入和生活支出,md每月的工資一直是404.8元,直到去世也沒漲一分錢;生活開支記錄得非常詳細,比如“供應科購食品五角四分”“主席洗衣費一元六角”“做睡衣手工費一元三角八分”等等,可謂事無鉅細,一併囊括。這套賬既有明細賬,還有生活收支報表,報表還分月報(比如一九六三年四月份生活費用收支表)、季報(一組首長第一季度生活費1966.3.31)和年報(md生活費用收支表一九七四年六月——七五年五月份);從1967年使用的制式賬頁來看,記錄的形式也越來越規範,跟一個單位的明細賬記錄方法完全一致。

md一生自始至終的記賬活動,源於我國算術文化傳統之大脈,也由此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不僅md保持着記賬的習慣,dz委員長和周恩來總理也都保持着家庭記賬的習慣,也都記錄着一本生活賬,唯恐生活費用超標,給人民增加負擔。

這些美麗如初的家庭賬,是共產黨人廉潔自律的一個傳統工具,在歷史上也起到了“計家計國計天下”的作用,對當代更具有重要啓示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

監製:方丹敏

來源:“東方紅啦”微信公衆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