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在春天唤醒植物的“闹钟”
寒冬离去,大地迎来温暖春风的吹拂,地球上的植物开始渐渐复苏,抽枝长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是植物开始生长的季节,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植物为什么要选择春天生长?问题很简单,但回答起来却未必简单,甚至对一些植物生理学家来说也会有些难度。
过去,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植物之所以在春天生长,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尤其是温度这一环境因素,所以一旦天气变冷,植物便进入休眠阶段,等到春回日暖后再开始重新生长。然而,随着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温度并不是导致植物春天苏醒的唯一因素。
![]() |
20世纪后期,美国生理学家利奥波德和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家克里德曼提出,日照时间的长短与植物春天苏醒有重要关系。在秋末初冬时,温带植物由于日照时间缩短,体内会产生浓度较高的脱落酸,从而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核糖核酸(RNA),诱导休眠芽的形成。他们认为,长日照是使植物摆脱休眠状态的重要因素。因为,长日照会刺激休眠芽中的叶原基,促使植物体内的脱落酸水平下降,赤霉素含量增加,使一些能够打破休眠状态的酶开始合成。一旦环境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都符合了生长需要,植物就会从休眠中“苏醒”。
![]() |
就在这个理论提出后不久,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细胞物质时发现,各种植物细胞中的DNA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与它们的生长季节有联系。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有两名科学家挑选了162种植物,仔细测量了植物细胞中DNA的数量,并与这些植物生长萌发的时间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DNA含量大的种类往往是春天发芽较早的植物。于是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假设:植物选择什么样的季节生长,会不会与植物细胞中的DNA数量多少有关?
关于植物为何选择春天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还都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一切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