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杜拉咖啡 咖啡历史你了解多少
咖啡历史你了解多少
当我们在享用咖啡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饮料,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独特的,能提神的饮料,却很少会去细想:小小的咖啡,会有什么大的名堂?
恰恰,咖啡的名堂大得惊人——它是仅次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出口产品,它从被人类认识并首次食用,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和政治、宗教、经济、战争、医学、社交及环保均有密切的关系。
它催化了法国大革命;
它为英国工业革命带来足够动能;
它在拉美诸国政权交迭中起着微妙的作用;
它在美苏冷战中做了某种平衡杆;
它赶走了一个个独裁者,掀起了一次次革命……
马克·潘德葛拉斯的著作《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韩怀宗译),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完整记录咖啡传奇的书,它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媒体高度关注,CNN、ABC等曾为此专访过作者,本文特将《咖啡万岁》一书部分内容摘出献给所有关注咖啡的朋友们。
阿拉伯世界:没有咖啡,就没有革命?
咖啡历史学家乌克斯在他最权威的著作《咖啡天下事》(All About Coffee)中写道:“每当咖啡引进,就会助长革命。
咖啡是人间最极端的饮料,咖啡因会刺激思考,老百姓一旦深思就想造反,危及暴君地位。”
早在16世纪,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大行其道的同时,就博得“麻烦制造者”的称号。
统治者认为咖啡馆是疯狂的滋生之地。
圣城麦加的年轻总督贝格发觉市面上讽刺他的诗文竟然是从咖啡馆里流出,勃然大怒,决定查禁咖啡。
1511年麦加所有咖啡馆被迫关门。
阿拉伯世界的其他统治者和宗教领袖,也相继宣布咖啡为非法饮品。
君士坦丁堡的帝王担心在战争期间,民众多喝了两杯咖啡,就会发表反动言论影响士气,因此下令关闭境内咖啡馆。
并且出台了严厉的法规来约束民众:任何人只要喝咖啡被逮到,要享受棍子带来的“皮肉之苦”;第二次再犯,对不起,你完了。
重犯者会被装进皮革的袋子,缝密,然后丢进博斯普鲁斯海峡。
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还是有很多人冒着海底喂鱼的危险喝咖啡。
禁令终究不敌潮流,最后不了了之。
咖啡是16世纪土耳其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有明文规定:老公如果无法满足老婆对咖啡的需求,女方可以此作为离婚的理由。
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西方人起初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来自阿拉伯的怪饮料。
1610年在中东旅游的英国诗人桑狄斯写道:“土耳其佬常喝一种名为咖啡的东西,哈啦一整天。
这种饮料黑如煤烟,喝起来味道也和煤烟差不多。”
但欧洲人没多久就疯狂爱上了这种“煤烟”。
法国人因为咖啡的传入而减少了酒的消耗量。
咖啡馆更成为知识分子批评时局的场所。
1689年意大利移民普罗柯布在巴黎赫赫有名的弗兰西斯戏剧院正对面开设后来也是赫赫有名的普罗柯布咖啡馆。
它不但是巴黎首家,也是最经典的咖啡馆。
大量演员、小说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在此聚会。
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等名人均曾光顾。
法国史学家兼哲学家伏尔泰常常一次要在这里喝上40杯咖啡加巧克力。
著名法国革命领袖丹东、马拉常在此共商大计。
当时担任炮兵军官的拿破仑有一回喝了没钱付帐,留下军帽作抵押。
这家咖啡馆带动巴黎咖啡热。
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在咖啡的刺激下酝酿、形成。
这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催化作用显而易见。
可以想象,当年革命分子就在Café foy前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喝几杯咖啡提神壮胆(是不是和武松喝18碗酒过景阳岗有点相似呢),一口气攻下巴士底狱。
有诗为证:
丹东,可畏的丹东,

跳上演讲台前,
先喝下几杯咖啡,
好比马儿干活前总要吃粮草……
——19世纪史学家米契雷
英国:为工业革命注入动力
1700年以后,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
这股风潮到了1800年以后也席卷其他欧陆国和北美。
工厂体系的发展大幅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步调、态度和饮食习惯。
咖啡成了广大劳工阶级饮食的一部分,为工业革命带来足够的动能。
工人在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的情况下,开始喝咖啡。
她们误以为这是补品,因为喝了以后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