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老二 孔老二,为什么管孔子叫孔老二?
孔老二,为什么管孔子叫孔老二?
为什么管孔子叫孔老二?
答:在古代,兄弟之间是有排行的,分别是::伯、仲、叔、季。孔子在家排行第二,又名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用前缀“老”加于数词“一、二、三……”前作排行次序来称呼人,在家族内部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使用这样简化指称方法,有亲切感。但用于一般性称呼,含有轻慢意味。尤其与历来称“夫子”、“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礼数惟恐不周相比,直呼其名、字“孔丘”、“孔仲尼”,已经是不敬;称“孔老二”当然更加是带有强烈贬低、讥讽和否定色彩的侮蔑性称谓了。
拓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武力绝伦。元配生有九个女儿,无子。妾虽生了一个儿子,可惜是个残障儿。于是在六十四岁时,又娶了颜氏,才生下了孔子。
孔子生在鲁国,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说孔老二是什么意思意思
“孔老二”是指孔子。
孔子为什么叫孔老二
在古代,兄弟之间是有排行的,分别是:伯、仲、叔、季。孔子在家排行第二,又名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文革时称“孔老二”当然是带有强烈贬低、讥讽和否定色彩的侮蔑性称谓了。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的文化几乎被洗劫一空,他们象当年秦始皇焚尽世间一切书籍,还称之为“大毒草”,就是不能看,也不能用的有害东西。
后来时间证明,真正的有害物质不是书,而是那些无知的人。因而,孔子在当时也被喊着“打倒孔老二”也就不稀奇了。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老二指谁 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
孔老二是文革时期对先秦思想家孔子的代称.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 ,武力绝伦。元配生有九个女儿,无子。妾虽生了一个儿子,可惜是个残障儿。于是在六十四岁时,又娶了颜氏,才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是家里第二个男子,字亦为“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 因在孔父叔梁纥家的男孩里,孔子排行老二[注1]。始自1967年以学术权威、牛鬼蛇神为打击目标的批孔,流行于1974年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结束于1978年夏季以后对把四人帮与孔子联系起来(《评“四人帮”的假批孔》论定“四人帮”是“按着孔丘的钟鼓,跳着bl的舞步”)的反思。
用前缀“老”加于数词“一、二、三……”前作排行次序来称呼人,在家族内部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使用这样简化指称方法,有亲切感。但用于一般性称呼,含有轻慢意味。尤其与历来称“夫子”、“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礼数惟恐不周相比,直呼其名、字“孔丘”、“孔仲尼”,已经是不敬;称“孔老二”当然更加是带有强烈贬低、讥讽和否定色彩的侮蔑性称谓了。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后,孔子地位虽不复至高无上,但在民间影响变化不大。bl被清除后一度批极左,md极为忌讳、不满;认定林是极右。从毛家湾找到“克己复礼”条幅为把bl与孔子联系起来批判,提供了勉强的根据。md曾有《七律·读呈郭老》(1973年8月),诗中颔联说:“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用秕糠称孔子思想,评价之贬抑、尖刻,古来罕有其匹。写于1974年5月的一首五言更称:“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以其地位至尊,这横扫一切的气派风尚,对当时影响自大。 通过妖魔化塑造,迂腐、愚昧、反动、呆板、专制、下流成为孔子的同义词,所以孔老二被当作当时对孔子的普遍称呼。如果谁要仍称孔子,就是无视时代进步、组织定论,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仅此一端,就足以致祸获咎。 时有歌谣:“叛徒bl、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红小兵齐上阵,口诛笔伐狠狠批。嗨!”[注2]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流传极广。对于儿童来说,漫画和辱骂,当然比说理更容易使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起到记忆作用。在有能力真正了解、认识孔子以前,无意识就被这样的儿歌定型,会形成不易纠正的刻板印象。中央党校唐晓文著有《柳下跖痛骂孔老二》。还有评法批儒的对口词、快板、评书故事等创作,被编为《工农兵狠批孔老二(曲艺集)》(32开,36页),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以此为题材,当时出版了多种普及性连环画(据称有数百种):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出版有任梅编、鲁展美绘《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故事》(64开) ,2006年“夫人城旧书超市”以8成品相叫价4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顾炳鑫和贺友直绘制的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60开,84页),在“连趣网”上有9.2品旧书叫价155元。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署名“本社通讯员编绘”的连环画《bl与孔老二》(1974年3月),初印10万,在“红色收藏”网上叫价145元。 1980年代后,此一称呼迅速消亡。自现代新儒家盛行,孔子风光借伟大复兴再现矣。曲阜、浙江衢州、上海、广东德庆、台北、香港、旧金山等地祭孔香烟缭绕,读经(蒋庆)呼声不绝,并有专门网页推出,“全国各地区代理现正火热招商”。 [注1]老大名伯尼,又称孟皮;是残障儿(有脚疾)。为乃父所不喜。 [注2]何蜀版本末句为“大家都来狠狠批”。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那孔老大是谁?
孔子为什么被称作孔老二?因为孔子在家里的确排行第二,他还有个哥哥叫做孟皮,是个瘸子,就是孔子的哥哥。孔子字“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而现在之所以叫孔子为孔老二,实际上是延续当年对读书人蔑称的说法。

孔子的哥哥孟皮,在历史上就是个路人甲,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有突出的地方,那就是他哥哥是妾生的,所以不能继承父亲的官位,而孔子却可以。所以在这一点上,孔子比他哥哥要好得多。而且现在说起孔子,都觉着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其实不是。孔子当过鲁国的官,参加过外交,表现的相当强势,气场震得齐国君臣不敢动。
那时候鲁国跟齐国建交,孔子刚刚当上鲁国官员,就跟着一起出使。结果齐国人想欺负欺负鲁定公,就派人拿着刀枪在他跟前耍着玩。鲁定公吓得脸都绿了,孔子看到这样,二话不说,叫过侍卫来就把演员砍了。齐国人想翻脸,孔子说,来啊来啊,怕你不成?按照礼仪他们在国君面前拿武器就该杀,你有意见?结果齐国国君看到这样,就不敢再动。而等到鲁定公离开时候,齐国将军还想欺负他,结果孔子站出来,拿着宝剑站在那里,愣是吓得齐国将军不敢动。
这就是真的孔子,不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不是整天只会巴拉巴拉讲道理。真正遇到事情,老孔还是真能顶上去的,这才是真正的老师。不过,孔子虽然厉害,在鲁国也就当了一段时间官员,这倒不是因为老孔办事不利被辞退,而是因为齐国人畏惧孔子,给鲁定公送了俩美女,鲁定公好色就把孔子给气跑了。老孔说,“未见好德如好色”,数落鲁定公一顿,跑出鲁国开始了流浪之旅。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巴金写的,巴金为什么要批评孔子呢,这是在污蔑他吗
巴金的文章《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发表的,是篇40年前的战斗檄文……发表该文时使用的作者名字是巴金的笔名“萧甘”。本文使用了当时最激烈的词语批判孔子,其中带有淋漓尽致的阶级斗争情绪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自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八年。写完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其中包括有对文革期间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扩展资料:
作品风格: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 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金
少正卯做了什么事,孔老二要杀他
光看史料的话,好像是因为学术竞争,孔老二落了下风于是就心生杀意。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孔老二这样心胸狭隘的人怎么又配成为万代师表呢?
少正卯(?-前496)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和孔子都曾经在鲁国讲学,后来孔子在鲁国为政,上任后七日便将少正卯处死。 少正卯(?-前496),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氏,卯是名。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以氏为称,如赵盾,就是嬴姓,赵氏,名盾。氏多以别贵贱,表身份,而“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所以称少正卯。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后世的“闻”姓的原型是“闻人”复姓,是少正卯的后人所改用的姓氏。 我觉得孔老二是顾忌将来的同业竞争,是采用卑鄙的手段,杀害同行,达到学术上的垄断和商业培训上的一家独大。跟当今学院派的大批学阀们有得一拼啊,包括院士帮派等等在内,古已有之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哈哈。说“孔老二”是什么意思?
“孔老二”是指孔子。
孔子(76)老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