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地理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
简述:
国父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壹、历史沿革
1.楚秦王气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冶城于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
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缠为秣陵侯。
2.六朝古都
211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
229年,孙权称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
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
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宋立国,都建康。
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齐立国,都建康。
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梁立国,都建康。
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陈立国,都建康。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
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
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3.金陵情怀
公元589年,隋灭陈。
隋文帝以石头城为蒋州,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此后隋、唐两朝统治者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
唐初,杜伏威、辅公祏义军占据丹阳郡,归顺唐廷,唐改丹阳为归化。
杜伏威辅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权。
唐平江南,置升州。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
937年,徐知诰(李昪)代吴,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4.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
1018年,宋真宗以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
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
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
建康府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
1329年,改建康为集庆。
5.开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故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
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1378年,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留都。
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6.天国风云
1645年,清兵克南京。
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1649年,清设两江总督于江宁。
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
在今总统府一带修太平天国天王府。
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国亡。
7.博爱之都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南京为中国首都。
1927年,北伐军克南京。
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令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血腥屠杀。
在暴行最猖獗的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30多万同胞,强奸2万以上的妇女,史称“南京大屠杀”。
8.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
1949年后,南京先为中央直辖市。
1952年恢复江苏省,南京降为省辖市并作为江苏省省会至今。
1990年南京被确定为国家计划单列市,1994年省会城市取消计划单列,国务院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南京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9.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秣陵:公元前210年
建业:公元211年
建邺:公元282年
建康:公元313年
蒋州:公元589年
升州:唐朝
江宁府:公元937年
建康府:公元1127年
南京(应天府):公元1368年
江宁府:公元1645年
天京:公元1853年
南京府:1912年
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辖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苏省辖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计划单列市):公元1989年
南京市(副省级市):公元1994年
贰、地理环境
气候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之说。
“夏热冬寒”是南京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显著气候特征,通常农历腊月下雪机会最多,如果您有缘在南京遇上大雪,那也是令人神往的,江南的雪景更显妩媚动人。
近来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南京不断的植树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热程度与江南、华南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故一时有为南京摘去“火炉”帽子的说法。
地形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
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
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
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山脉
在城区外围,六合区境内北部有东平山、冶山,东南部有以玄武岩为主的方山、灵岩山;浦口境内分布着东北--西南向的老山山脉;城郊和江宁区是宁镇山脉西段的分布地,沿江边第一列(即钟山北支)分布着栖霞山、南象山、幕府山 ,第二列(即钟山中支)有灵山、紫金山等,第三列(即钟山南支)的山最多,有汤山、方山、牛首山等;溧水、高淳县境的东部是茅山山脉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有名称的小山丘外,还有许多无名岗地间杂其中。
其实,像紫金山、九华山等山,都是句容茅山的余脉。
南京城区起伏不平。
紫金山中支的余脉向西延伸,在太平门旁为富贵山,进城为小九华山、北极阁,继续向西连接古长江冲积物堆成的下蜀黄土岗地,把南京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岭。
在城北锈球公园附近还有狮子山(又名卢龙山),城西有马鞍山,城南有石子岗(又名玛瑙岗、聚宝山)。
四周群山环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祖堂山、云台山、老山、灵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山、清凉山、狮子山、鸡笼山等聚散于市内,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
河流
南京城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
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干流全长110公里,河道弯曲,集水面积7900平方公里。
南部有淳溧运河和天生桥河。
湖泊
南京市区主要有玄武湖、琵琶湖、紫霞湖和莫愁湖等,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和固城湖,湖泊水面积分别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
生物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我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
又以山丘、河湖兼备,气候温和,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繁多,其动物种类,足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
南京在江苏省的植物分布区划上,属于长江南北平原丘陵区,是落叶阔叶林逐步过渡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区。
主要分布树种有马尾松、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糯米椴、青刚栎、苦槠、冬青、石楠等。
还有部分外来植物如:雪松、火炬松、广玉兰等。
常见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树、糯米椴等落叶阔叶林以及青冈、苦槠、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近50种;菰、何首乌等野生药用植物40种。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栖息、繁衍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河鹿、江豚、鸳鸯、长耳鹗、短耳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