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赋原文 翻译及赏析 何承天《战城南》原文及翻译
何承天《战城南》原文及翻译
战城南原文: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鼓雷震。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长剑击,繁弱鸣,飞镝炫晃乱奔星。虎骑跃,华眊旋,朱火延起腾飞烟。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夷群寇,殪逆徒,余黎落惠咏来苏。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战城南注释
1烻(yan 宴):兴盛貌。2勍(qing擎)敌:强敌。3繁弱:亦作「蕃弱」,古之良弓名。4眊(mao茂):用羽毛做的装饰物,这里指兜鍪上的装饰。5黎:黎民。来苏:谓因其来而获得休养生息。苏,苏息。
战城南鉴赏
何承天的《战城南》诗是他于「晋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末私造」《鼓吹铙歌》十五篇中的一首。铙歌,即「短箫铙歌」,本为军乐。何承天的这组《鼓吹铙歌》,「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郭茂倩《乐府诗集》)。作者以颂扬赞美态度来描写战争,旨在「建威扬德,劝士讽敌」。其诗主题格调与表现形式,均与汉乐府古辞迥然有别。
此诗以叙阵战为主,采用整齐的三、三、七句式,每三句为一层意思,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作四段来看。

开头三句为第一段。首句「战城南」系套用乐府古辞语。作者起笔拉开战幕,描绘出大战的场景。「勍敌猛」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分别从敌我两方来写。前三句言敌方兵强马众,攻势凶猛;后三句写己方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仗大顺」,谓依顺天道民心。「应三灵」,指得日、月、星三灵垂象之应。如陈琳所谓「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军武赋》)古称「明王之征」,必顺天命以伐无道。战前先「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祷于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司马法》)而后命将兴师。作者在此强调己方乃「正义」之师,将士激于义愤,争相赴敌。「长剑击」至「长角浮叫」九句为第三段,写战场交锋。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扫平「敌寇」,尽歼「逆徒」,余黎沾惠,百姓讴歌及班师回朝,庆功祝捷。
古代诗歌叙写战争,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雅诗中就有如《常武》(《大雅》)、《六月》、《采芑》(《小雅》)等名篇,屈原《九歌·国殇》亦是一篇写战争的杰作。《诗经》雅诗之叙战事,多赞美周室功德,铺扬威烈。一般不在诗中直接描写作战场面,而是着重表现己方军威气势。如《大雅·常武》篇写周宣王征徐夷,第五章正叙兵事,云「王师啴啴(tān tān,众盛貌),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苍,如川之流」。以一连串比喻表现周军进击时排山倒海,一往无前之势,显得威武雄壮,气势磅礡。《九歌·国殇》有一节描写两军交锋,车列毂错,短兵相接,写得悲壮慷慨。然诗人意在祭悼战败死国的楚将士亡灵,而非耀武扬威,因而诗中叙阵战只是作为抒哀思的陪衬。何承天此诗则有与《诗》、《骚》等战事诗不同的特色。作者在诗中对阵战展开正面描写,既有鸟瞰式的宏大场面,又有形象具体的战斗描绘;运用写实兼比喻、夸张及声、色渲染等表现手法。诗中有的地方写得较简炼概括,有的地方着力铺张描状。如第二段写双方对阵情势,「横阵亘野若屯云」一句,表现敌方「百校罗峙,千部陈列」,弥原盖野,如黑云压城的强大阵势。写敌方的强大,既见战争情势之险恶与严酷,又反衬己方严阵以待,临危不惧。作者接下不对己方军容阵势作相应的描写,而以「义之所感士忘生」一句有力地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师直为壮」。这样避免了单调与重复,又突出晋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文笔简洁,有较强的概括和表现力。
两军正面冲突,交兵接战,是全诗用笔墨最多,也写得较出色处。作者善于抓住最能体现战斗特点的「声」与「色」,用浓墨重彩加以描绘。如第一段写战争大场面,首先展示出黄尘滚滚,砂石飞扬,天昏地暗的背景,以这片灰蒙昏沉的色调衬托出如银蛇狂舞,电闪大作的火红旌旗;似雷霆万里,声震天地的隆隆战鼓,格外令人触目惊心。第二段写「飞镝炫晃」与朱火飞烟,光色相映;剑击弓鸣与「长角浮叫」,声响交加,种种光色音响交织一体,使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生动地再现一场大规模混战的紧张激烈情景,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作者还着重从动态来描写交战。第二段写兵来将往的厮杀格斗;雪刃纷飞,箭矢如雨,铁骑奔突,华眊急旋。这一幅幅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战斗画面,使人想起曹丕诗:「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黎阳作诗三首》之三)这段共用六个短句:「长剑击、繁弱鸣」;「虎骑跃,华眊旋」;「骁雄斩,高旗搴」,每句都用动词结尾,读来给人以一种连续、动荡不已和如火如荼之感。
全诗叙阵战,笔墨铺张扬厉,句式长短相间,排偶齐整,颇有气势,然略嫌辞赋味太浓,缺乏诗歌韵致。
诗词作品:战城南诗词作者:【南北朝】何承天诗词归类:【咏史怀古】、【悲凉】、【怨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