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简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简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简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民人均出收入高了,就要花钱,收入越多花的也会越多,而收入高是因为经济的繁荣,两者是互相影响的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
(1)需求拉上说。需求拉上说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的根源。它的基本要点是:假定在生产量或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变动,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需求拉动了价格水平的上涨。通俗地讲,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说。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因分析者们认为,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三是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推进。
(3)供求混合推动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它的理论基点是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个税改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巨集观经济现象吗
这就是运用调节个税的税收政策调控经济发展,这就是巨集观调控的职能之一。
8、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意义?
马克思都说拉动经济增长的3辆车,是投资,出口,消费。可见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就中国而言,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增长来自投资。
投资是一种需求,在支出法GDP计算中,它是排于消费需求之后的第二项内容。
计算公式是:Y=C+I+G+(A-M)。即: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加政府支出加净出口。
该式说明,投资“I”本身就是GDP的一部分。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自发投资会引致一种乘数效应。假如增加了一份投资,乘数为4,那么GDP将会增加4份。道理是:由于中间产业投资增加,会拉(推)动其上、下游产业扩大生产,由此,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均增加了投入,即,投资需求增加了。由于投资的增加,生产的扩大,就业量也同步增加,这样,就拉动了消费需求也大幅增加,从而,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为什么要研究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房地产以是关于国家调控经济基础增减的一大要素,一座城市的经济看建筑工业发展,就知道这个地的经济怎么样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简答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由来本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forGrowth)的命题。①在50年代,诺克斯根据对19世纪英国与新移民地区的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命题。他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法进行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产量。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他认为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他指出,19世纪的国际贸易“具有这样的性质:中心国家经济上的迅速成长,通过国际贸易而传递到外围的新国家去。它是通过初级产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长传递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较高速的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1)出口扩大意味进口能力的提高。进口中的资本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地节约了社会劳力。另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尤其是先进技术装置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经消化后,会大大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2)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3)规模经济利益。一国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总是狭小的,出口的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的狭小性,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以达到最佳程度,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单位成本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4)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络,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一点对经济执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程度较深的制成品出口的扩大,会增加对向出口部门提供投入物部门的需求。这些部门转而向其他供给部门增加需求。如此反复下去,不但能带动所有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地促进国内经济的一体化。(5)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入。这对普遍缺乏资本的落后国家日益重要。外资的流入不但能解决国内投资不足的难题,而且会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6)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激烈的斗争会使国内出口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①但是,诺克斯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学说,适用于19世纪,其主要论据是英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带动了新兴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纽西兰和南非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他们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了20世纪,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一学说不再适用。即在20世纪,中心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通过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们的经济增长传递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诺克斯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6个:(1)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变化,由轻工业结构转向重工业结构(技术和化学工业),即从制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业转向原料含量低的工业;(2)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劳务部门所占的比重增加,因而对原料的需求落后于生产的增加;(3)对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4)农业保护主义的蔓延;(5)工业原料的节约使用(如电解镀锡,金属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来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6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导向型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后,这一学说再度流行。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评价(一)就对外贸易能带动或激发经济增长这点来说,它是正确的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商业的扩张往往推动着工业的进步,世界商业和世界市场是在16世纪开始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时期如果没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工业进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业上的产业大革命是革命的历史前驱。在战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以发展对外贸易为突破口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该学说不谈生产对对外贸易的决定性作用,只强调对外贸易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这个学说有些片面性。(二)这个学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的经济发展除了生产关系改革这个重要条件以外,还有四个主要因素,即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管理。这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只有综合起来,经济才能取得迅速的发展。2.忽略了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但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条件具备时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是它的一个必需条件,而不是它的先决条件。在19世纪西欧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长之所以能带动少数白人移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存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而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尽管它们的对外贸易也增长了,但是并没有导致经济发展,原因就是它们在国内还不具备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条件。3.掩饰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关系他们只抽象地谈论对外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国际交换,剥削、掠夺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历史事实,抹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实。
消费率偏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和居民该做些什么?
一.消费率偏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率长期偏低会导致生产规模得不到及时扩大,甚至缩小,这样企业面临着裁员,减薪...效益下降,进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体高,社会不稳定,必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二.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和居民该做些什么?
(政府:刺激居民消费,适当巨集观调控,比如,降低企业税率,宣传转变居民消费观的思想...居民:转变自身观念,适度消费,合理消费)
注:分析前,联络一下课本中的理论,比如,市场调节和巨集观调控相结合.
简述我国加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本条件,加快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小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条件,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
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哪些?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装置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