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丽颖详细资料大全 巴利语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2-10-04 14:20:02 1054
巴利语详细资料大全 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ḷ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

巴利语详细资料大全  

赵丽颖详细资料大全 巴利语详细资料大全

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ḷ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

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基本介绍

中文名:巴利语外文名:Pāli-Bhāsā分布:古印度出现时间:公元前1500年系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起源,元音,辅音,构词法,名词变格,书写,巴利语与梵语,

起源

从字面上来看,巴利( 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但是巴利这个词本来不是语言的意思,它是佛语或者圣典的意思,巴利语是属于古印度中国,也就是中印度一带地区的方言。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底语(Màgadhã,摩揭陀语),这种语言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都被南传上座部佛弟子们尊奉为佛陀的语言(Buddhavacana)和圣典语(Pàëi-bhàsà),受到广泛的学习与使用。 但巴利语是在佛灭一千年之后才使用的,古代一直都叫做Magadha bhāsā(摩揭陀语)或者叫做根本语,也叫做(Buddha-vacana)佛陀的语言。有些长老也很自豪地说这个是我们的sàvaka-vacana,就是佛陀弟子的语言。因为语言经常都会改变,后来摩揭陀语就在印度本土消失了。但是这种语言至今仍然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被保留跟使用着。现在上座部的比库平时他们不是讲巴利语,这种语言只是拿来诵经、拿来记载经典,因此称为圣典语或佛语。圣典就叫做巴利,记载圣典的语言叫做巴利语。巴利语就是这样来的。 本页面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作业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确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元音

高度前后高 i[i]ī[iː] u[u]ū[uː] 中 e[e],[eː] a[ɐ] o[o],[oː] 低 ā[aː] 长和短元音只对比于开音节中;在闭音节中所有元音总是短的。短和长的e与o是互补分布的: 短变体只出现闭音节中,长变体只出现在开音节中。短和长的e与o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anusvāra的声音(梵语术语;巴利语为:nigghahita),用罗马化字母ṁ(ISO 15919)或ṃ(IAST)表示,在多数传统字母中用凸出点来表示,最初用作标记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实。就是说,aṃ,iṃ和uṃ表示[ã],[ĩ]和[ũ]。但是在很多传统发音中,anusvāra被发音得更强,像软腭鼻音[ŋ],所以这些声音转而被发音为[ãŋ],[ĩŋ]和[ũŋ]。但是ṃ永远不跟随在长元音之后发音;在ṃ被增加到以长元音结尾的词干的时候,ā,ī和ū要转换成相应的短元音,比如kathā + ṃ变成kathaṃ而非*kathāṃ,devī + ṃ变成deviṃ而非*devīṃ。

辅音

下面表格列出巴利语辅音。粗体是传统罗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IPA发音。 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软腭音/声门音 k[k] kh[kʰ] g[ɡ] gh[ɡʱ] ṅ[ŋ] h[h] 硬腭音/龈后音 c[tʃ] ch[tʃʰ] j[dʒ] jh[dʒʱ] ñ[ɲ] y[j] 卷舌音 ṭ[ʈ] ṭh[ʈʰ] ḍ[ɖ] ḍh[ɖʱ] ṇ[ɳ] r[ɻ] ḷ[ɭ] ḷh[ɭʱ] 齿音/齿龈音 t[t̪] th[t̪ʰ] d[d̪] dh[d̪ʱ] n[n̪] l[l] s[s] 唇音 p[p] ph[pʰ] b[b] bh[bʱ] m[m] v[ʋ] 双唇音唇齿音齿音齿龈音卷舌音龈后音硬腭音软腭音声门音鼻音 m[m] n[n̪] ṇ[ɳ] ñ[ɲ] ṅ[ŋ] 送气 ph[pʰ] th[t̪ʰ] ṭh[ʈʰ] ch[tʃʰ] kh[kʰ] 送气 bh[bʱ] dh[d̪ʱ] ḍh[ɖʱ] jh[dʒʱ] gh[ɡʱ] 擦音 s[s] h[h] 送气 ḷh[ɭʱ] 在巴利语中上述音素除了ṅ,ḷ和ḷh都是独立的音位。ṅ只出现在软腭塞音之前。ḷ和ḷh是ḍ和ḍh在单独出现在元音之间时的同位异音。

构词法

巴利语是高度词形变化的语言,其中几乎所有词,除了承载基本意义的词根之外,还包含一个或多个词缀(通常是后缀),它们某种方式修改意义。名词要为了性、数和格而变化词尾;动词词形变化要承载关于人称、数、时态和语气的信息。

名词变格

巴利语名词为三个文法性(阳性,阴性,中性)和两个数(单数,复数)而词尾变化。名词还在原则上显示八个格:主格(paatta),呼格,宾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与格(sampadāna),离格,属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实例中,两个或多个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别是对于属格和与格。 a-词干 a-词干,它的未变格词干结尾于短a(/ə/),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宾格中不同。 阳性 (loka-“world”)中性 (yāna-“carriage”)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宾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离格 lokā (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 (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与格 lokassa (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 (yānāya) yānānaṃ 属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 (lokasmiṃ) lokesu yāne (yānasmiṃ) yānesu ā-词干 名词的词干结尾于ā(/aː/) 总是阴性的。 阴性 (kathā-“story”)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宾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与格 kathānaṃ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词干和u-词干 i-词干和u-词干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宾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阳性 (isi-“seer”)中性 (akkhi-“eye”)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宾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离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与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属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阳性 (bhikkhu-“monk”)中性 (cakkhu-“eye”)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宾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与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属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书写

带有变音符号的巴利语字母 历史上,巴利语的最先书写记录据信是在斯里兰卡基于早先口头传承而写成的。依据斯里兰卡的大编年史Mahavamsa,由于国家闹大饥荒,佛教僧侣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王期间写下了巴利语圣典。写下的巴利语的传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元音值系统,但使用各种各样的实际文字来表达这些音值。这使很多西方人糊涂,他们意图假定一种文字不可避免的连结著一组音素。 在斯里兰卡,巴利语文本记录于新哈勒文(Sinhala,僧伽罗文)。其他地区文字,最显著的有高棉文、缅甸文、傣文(传统傣仂文)和现代泰文(自从1893年),天城文和东南亚孟族人(Mon)的孟文、寮文(寮国Laos)也已经被用来记录巴利语。 自从十九世纪,巴利语已经用罗马文字书写了。Frans Velthuis设计了一个可选方案允许使用普通ASCII码来打字而不用变音符号,但是它比标准 Rhys Davids 系统(见下)要更少可读性。 巴利语字母如下排序: a ā i ī u ū e o -ṃ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ḷ v s h ḷh ḷh尽管是ḷ和h的连写,但实际上是一个单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计算机上的巴利语转写 有多种字型用于巴利语转写,但是不推荐老的 ASCII 字型比如 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 等,因为它们彼此不兼容并且在技术上过时了。正好相反,推荐基于Unicode标准的字型,因为 Unicode 是所有字型的前景还有它们易于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 Unicode 字型都包含必须的字元。要正确的显示用于罗马化巴利语(或梵语)的所有变音符号,Unicode 字型必须包含下列字元范围: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圣典协会向 Windows 和 Linux 计算机推荐VU-Times 字型和Gandhari Unicode 字型。雪域数码图书馆推荐Times Ext Roman 字型,和到其他一些可用于巴利语的 Unicode 字型的连结。还有一名英国佛教僧侣 Bhikkhu Pesala 提供了原为自己设计的一些巴利语 Unicode字型,和用于 Windows XP 的某些巴利语键盘。进一步的,Alanwood 的 Unicode 资源的字型段落连结了可用于巴利语录入的一些通用字型,如果它们覆蓋了上述字元范围的话。 使用 ASCII 的巴利语文本 Velthuis 方案最初由 Frans Velthuis 在 1991 年为他给 TEX 排字系统设计的“devnag”天城体字型开发的。表示巴利语变音符号的这种系统已经用于某些 web 站点和讨论列表。 下表比较各种常用表示: 字元ASCII表示字元名Unicode编码HTML代码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ṛ .r r dot-under U+1E5B ṛ ḷ .l l dot-under U+1E37 ḷ ṃ .m m dot-under U+1E43 ṃ ḥ .h h dot-under U+1E25 ḥ ṅ "n n dot-over U+1E45 ṅ ñ ~n n tilde U+00F1 ñ ṇ .n n dot-under U+1E47 ṇ ṭ .t t dot-under U+1E6D ṭ ḍ .d d dot-under U+1E0D ḍ ś "s s acute U+015B ś ṣ .s s dot-under U+1E63 ṣ

巴利语与梵语

尽管巴利语不能被认为是古典梵语或更早的吠陀梵语的直接后代,这些语言明显有非常密切关联,并且巴利语和梵语的共同特征总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识别出来。实际上,大部分的巴利语和梵语的词干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词尾变化的细节上有所区别。 这种联系是如此充分的众所周知,以至于来自梵语的技术术语可以通过一组常规的音韵变换轻易的转换成巴利语。这种变换模拟出了曾在原巴利语中发生的音韵发展的子集。由于这些变换的流行,不总能得知给定的巴利词是古俗语辞汇的一部分,还是从梵语借来的变换后的词。梵语词有规律的对应于巴利词的存在性不总是巴利词源的可靠证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反向构词可以从俗语词创造出假造的梵语词。 下列音位学处理不意图作为对从古印度祖先语言产生巴利语的历史变化的详尽描述,而是在梵语和巴利语之间最常见的音韵等式的总结,并且不声称其完备性。 元音和双元音 梵语的ai和au总是分别单元音化为巴利语的e和o 例如:m aitrī→mettā,auṣadha→osadha 梵语的aya和ava同样经常简约为巴利语的e和o 例如:dhār ayati→dhāreti,avatāra→otāra,bhavati→hoti 梵语的avi成为巴利语的e(就是avi→ai→e) 例如:sth avira→thera 梵语的ṛ在巴利语中出现为a,i或u,经常一致于在随后音节中元音。ṛ有时还在唇音之后变为u。 例如:k ta→kata,tṣṇa→taṇha,smti→sati,ṣi→isi,dṣṭi→diṭṭhi,ddhi→iddhi,ju→uju,spṣṭa→phuṭṭha,vddha→vuddha 梵语的长元音在两个随后辅音的序列之前被缩短。 例如:kṣ ānti→khanti,rājya→rajja,īśvara→issara,tīrṇa→tiṇṇa,pūrva→pubba 巴利语的辅音与梵语辅音的关系 音素变更 梵语的咝擦音ś,ṣ和s合并到一起为巴利语的s 例如: śaraṇa→saraṇa,doa→dosa 梵语的塞音ḍ和ḍh在元音之间成为ḷ和ḷh(同于吠陀梵语) 例如:cakravā a→cakkavāa,virūḍha→virūḷha 同化一般规则 很多从一个辅音到临近辅音的同化出现在巴利语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的长(双)辅音。因为长辅音的送气只在这个簇的最后辅音上是可识别的,长辅音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出现为kkh, ggh, 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而非 khkh, ghgh等。 在同化会在词首生成长辅音(或不送气塞音+送气塞音的序列)的时候,词首长辅音要简化为一个单一辅音。 例如: prāṇa→pāṇa(非ppāṇa),sthavira→thera(非tthera),dhyāna→jhāna(非jjhāna),āti→ñāti(非ññāti) 在同化会在词中间生成三辅音序列的时候,长辅音要简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两个辅音。 例如:u ttrāsa→uttāsa(非 utttāsa),mantra→manta(非 mantta),indra→inda(非 indda),vandhya→vañjha(非 vañjjha) 从同化得出的序列vv要变更为bb 例如:sa rva→savva→sabba,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divya→divva→dibba 整体同化 整体同化就是一个音素变为同一于临近音素,它有两种类型: 随后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于随后的音素;而跟前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于前面的音素。 随后同化 内部的visarga同化为随后的清塞音或咝擦音 例如:du ḥkṛta→dukkata,duḥkha→dukkha,duḥprajña→duppañña,niḥkrodha(=niṣkrodha) →ni kkodha,niḥpakva(=niṣpakva) →ni ppakka,niḥśoka→nissoka,niḥsattva→nissatta 两个不类似的梵语塞音的序列中,第一个塞音同化为第二个塞音 例如:vimu kti→vimutti,dugdha→duddha,utpāda→uppāda,pudgala→puggala,udghoṣa→ugghosa,adbhuta→abbhuta,śabda→sadda 在两个不类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个鼻音同化为第二个鼻音 例如:u nmatta→ummatta,pradyumna→pajjunna j同化为随后的ñ(就是jñ成为ññ) 例如:pra ā→paññā,āti→ñāti 梵语的流音r和l同化为随后的塞音、鼻音、咝擦音或v 例如:mā rga→magga,karma→kamma,varṣa→vassa,kalpa→kappa,sarva→savva→sabba r同化为随后的l 例如:du rlabha→dullabha,nirlopa→nillopa d有时同化为随后的v, 生成vv→bb 例如:u dvigna→uvvigga→ubbigga,dvādaśa→bārasa(比较于dvādasa) t和d在出现于词素边界上的时候,可以同化为随后的s或y 例如:u t+sava→ussava,ud+yāna→uyyāna 跟前同化 鼻音有时同化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现的情况请参见后面) 例如:a gni→aggi,ātman→atta,prāpnoti→pappoti,śaknoti→sakkoti m同化为词首咝擦音 例如: smarati→sarati,smṛti→sati 鼻音同化为前面的塞音+咝擦音簇,它接着有如没有跟随鼻音那样发展(参见后面的部分同化) 例如:tī kṣṇa→tikṣa→tikkha,lakṣmī→lakṣī→lakkhī 梵语的流音r和l同化为前面的塞音、鼻音、咝擦音或v 例如: prāṇa→pāṇa,grāma→gāma,śrāvaka→sāvaka,agra→agga,indra→inda,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aśru→assu y同化为前面的非齿/卷舌塞音或鼻音 例如: cyavati→cavati,jyotiṣ→joti,rājya→rajja,matsya→mahya→maha,lapsyate→lahyate→lahati,abhyāgata→abbhāgata,ākhyāti→akkhāti,saṃkhyā→saṅkhā(saṅkhyā也同样),ramya→ramma y同化为前面的非词首v,生成vv→bb 例如:di vya→divva→dibba,veditavya→veditavva→veditabba,bhāvya→bhavva→bhabba y和v同化为任何前面的塞擦音,生成ss 例如:pa śyati→passati,śyena→sena,aśva→assa,īśvara→issara,kariṣyati→karissati,tasya→tassa,svāmin→sāmī v有时同化为前面的塞音 例如:pa kva→pakka,catvāri→cattāri,sattva→satta,dhvaja→dh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梵语的在塞音前的咝擦音同化为这个塞音,并且如果这个塞音不是送气的,则变为送气的;就是说śc, st, ṣṭ和sp变为h, tth, ṭṭh和pph 例如:pa ścāt→pahā,asti→atthi,stava→thava,śreṣṭha→seṭṭha,aṣṭa→aṭṭha,sparśa→phassa 在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为前面的辅音,并且这个簇表现得如同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说str和ṣṭr变为tth和ṭṭh 例如:śā stra→śasta→sattha,rāṣṭra→raṣṭa→raṭṭha t和p在s之前成为c,并且这个咝擦音同化为前面的音素并送气 (就是说序列ts和ps成为h) 例如:va tsa→vaha,apsaras→aharā 咝擦音同化为前面的k并送气(就是说序列kṣ变为kkh) 例如:bhi kṣu→bhikkhu,kṣānti→khanti 跟随着y的任何齿或卷舌塞音或鼻音都转换成相应的硬腭音,并且y同化为这个新辅音,就是说ty, thy, dy, dhy, ny成为, h, jj, jjh, ññ;类似的ṇy变为ññ。在塞音前的鼻音变成共享这种变化的硬腭音。 例如: tyajati→cyajati→cajati,satya→sacya→saa,mithyā→michyā→mihā,vidyā→vijyā→vijjā,madhya→majhya→majjha,anya→añya→añña,puṇya→puñya→puñña,vandhya→vañjhya→vañjjha→vañjha 序列mr变为mb,通过在鼻音和流音之间插入一个塞音,随后把这个流音同化为这个塞音,并且最后简化结果的长辅音。 例如:ā mra→ambra→amba,tāmra→tamba 插音 有时在特定辅音序列中插入插音元音。如对ṛ,可以插入a,i或u,依赖于邻接辅音或在随后音节中元音的影响。i经常出现在i,y或硬腭音附近;u经常出现在u,v或唇音附近。 塞音+鼻音序列有时用a或u分离 例如:ra tna→ratana,padma→paduma(u受唇音m的影响) 序列sn在词首可以变为sin 例如: snāna→sināna,sneha→sineha i可以插入在辅音和l之间 例如: kleśa→kilesa,glāna→gilāna,mlāyati→milāyati,ślāghati→silāghati 在词首咝擦音和r之间可以插入插音元音 例如: śrī→sirī 序列ry一般变为riy(i受随后的y的影响),但出于元音缩短的目的仍被当作双辅音序列 例如: ārya→arya→ariya,sūrya→surya→suriya,vīrya→virya→viriya a或i插入r和h之间 例如:a rhati→arahati,garhā→garahā,barhiṣ→barihisa 在其他的辅音序列中有零星的插音 例如:cai tya→cetiya(非 cea),vajra→vajira(非 vajja) 其他变更 梵语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咝擦音都变为跟随着h的鼻音序列,就是说ṣṇ, sn和sm成为ṇh, nh和mh 例如:tṛ ṣṇa→taṇha,uṣṇīṣa→uṇhīsa,asmi→amhi 序列śn成为ñh,由于n同化为前面的硬腭咝擦音 例如:pra śna→praśña→pañha 序列hy和hv经历对调 例如:ji hvā→jivhā,gṛhya→gayha,guhya→guyha h经历与随后的鼻音的对调 例如:gṛ hṇāti→gaṇhāti y在e和元音之间成为长辅音 例如:śr eyas→seyya,Maitreya→Metteyya 浊送气音比如bh和gh罕见的偶尔变为h 例如: bhavati→hoti,-ebhiṣ→-ehi,laghu→lahu 齿音和卷舌音零星的变为对方 例如:jñā na→ñāa(非 ñāna),dahati→ahati(比较于Pālidahati)nīa→nīla(非 nīa),sthāna→ṭhāna(非thāna),duḥkṛta→dukkaa(比较于Pālidukkata) 例外 有对上述规则的一些显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语词而不是从梵语中借用来的。 ā rya→ayya(比较于ariya) g uru→garu(adj.) (比较于g uru(n.)) pur uṣa→purisa(非 purusa) vṛkṣa→rukṣa→rukkha(非vakkha)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