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全诗 [每天学一点]古琴17江山代有才人出——南北朝琴家
[每天学一点]古琴17江山代有才人出——南北朝琴家 南朝的君主和诸侯王大多爱好文学和音乐,在他们的倡导下,出现了不少文人琴家。一些出身于庶族寒门的文人,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得志的境地。他们
[每天学一点]古琴17江山代有才人出——南北朝琴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全诗 [每天学一点]古琴17江山代有才人出——南北朝琴家](http://img.zhputi.com/uploads/0c1e/0c1e5d3c35b4a9cbd466c660c3e4698322848.jpg)
南朝的君主和诸侯王大多爱好文学和音乐,在他们的倡导下,出现了不少文人琴家。一些出身于庶族寒门的文人,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得志的境地。他们往往愤世嫉俗,隐遁逃世,以琴书自娱。戴颙、宗炳、柳恽、柳谐是当时较有影响的琴人。 戴颙 戴颙(公元377-441)字仲若,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他的父亲戴逵是晋代著名琴家,曾拒为王门伶人,很得舆论称道。戴颙与其兄戴勃继承了父亲的琴学,而且颇有创建。 《宋书·隐逸传》中说他们「 ”各造新声,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戴氏兄弟创作新声之多,在早期琴家中是罕见的。他们的创作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下发展,在当时很有影响,因而有「 ”并传于世”的说法。戴颙所奏之曲「 ”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这两首琴曲都是嵇康在《琴赋》中所称道的。戴颗和嵇康同乡都是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看来戴颙是继承了嵇康关于琴的传统但是又「 ”皆与世异”,说明他能够推陈出新,有所发展,而不是拘泥古调,墨守成规。对于民歌他也进行过加工改编,「 ”尝合《何尝》、《白鸽》二声以为一调,号为《清旷》”。《何尝行》和《白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相和歌瑟调曲,两首民歌的歌辞内容比较接近,把它们合为「 ”一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号为《清旷》”就带有当时玄学清谈的气味,可能已经离开原有传统民歌的主题,表现文人的趣味和好尚。像《清旷》这类作品,在琴谱中并不少见,往往从标题上看是文人的东西,而其曲调却是吸收了民间的创作成果。着录中有《戴氏琴谱》四卷,可惜原书已不存。戴颙还在雕塑艺术方面具有才能,当时有人铸造了一尊佛像,总不令人满意,显得面孔太瘦,后来经戴颗的指点,削减了肩胛,才克服了原来的缺点。 宗炳 宗炳(公元374443)字少文,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和戴颙一样,也是兼长音乐和美术的艺术家。他「 ”妙善琴书”,又爱画山水,曾「 ”远陟荆巫,南登衡岳”。每次出游,常流连忘返。 以后年老多病,担心名山大川不能遍游,就画出所游之处,张挂在室内。他曾对人说:「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可见他的演奏很富于想象,琴声画意已经融为一体。他演奏的琴曲题材一定会涉及山水景色这也和当时盛行山水诗的风气互相吻合。现存琴曲中此类题材不少,当与这一时期的文人风尚有关。宗炳还擅长演奏一首叫做《金石弄》的琴曲,这首曲子曾为晋代框氏家族所推重。刘宋当局曾特地派了乐师杨观去向宗炳求教(《宋书·隐逸传》)。 柳恽 柳恽(公元465-517)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齐时琴家,「 ”雅善音律,尤笃好于琴。”父亲柳世隆以「 ”双锁”指法出众,人称「 ”柳公双锁”。柳世隆常自称:「 ”马殖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可见弹琴在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柳「 ”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也是一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行变革的琴手。他的琴艺主要学自刘宋时期的两位著名琴师:嵇元荣和羊盖。这两人是戴逵的学生。柳恽能兼取两家之长,融会贯通。竟陵王萧良称赞他「 ”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说他在内容的达方面超越了嵇元荣,在形式表现方面达到了羊盖的水平。梁武帝也费扬他说:「 ”其才艺足了十人。”他还有《清调论》和《乐议》等音乐理论著作(《南齐书》)。 柳谐 柳谐北魏琴家。由于能创新,向他学琴的人很多,在北魏颇有影响《琴史》中说他:「 ”颇有文学,善鼓琴以新声手势,京师士子翕然从学。 今天竟然学了这么多,点个广告放松一下吧!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