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岛和舒婷的诗歌比较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

火烧 2022-01-15 04:19:46 1141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两人均为蒙胧诗代表作家试论北岛诗歌之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而重要的诗学概念,是中国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基础。意,即外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环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

两人均为蒙胧诗代表作家
试论北岛诗歌之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而重要的诗学概念,是中国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基础。意,即外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境,即创作主体的内在世界,包括情绪,情感、思想、知识、欲望、意志等。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审美概念,而北岛不像他的先辈,如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等对古典诗词有比较高的造诣,受西方现代主义因素的影响或许还要大一些。不过,作为一个汉语诗人,北岛难以摆脱汉语思维模式和艺术逻辑的影响,或者说诗歌本来就蕴涵意境这一基本艺术特征,造境是诗人无法逾越的创作方式。从意与境的关系入手,分析北岛诗歌,我们能发现北岛诗歌的其他艺术特色,或多或少地窥见意境遗留在以意象为主的新诗中的痕迹。
意境,主要是情和境的内在关系,包括触景生情、移情入境、情景相融。
触景生情
当人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或突遇某种情况,诗人激活蕴储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物化成文,凝结成诗。
如《岸》,“岸/举着一根高高的芦苇/四下眺望”。岸,是白洋淀的岸,诗人曾经在那里下乡。在一个星光熠熠的夜晚,芦苇飘摇的河岸,触发诗人的遐想,将自己想象成“渔港”,“守护着每一个波浪/守护着迷人的泡沫和星星”,期待他们“载回一盏灯光”,表达自己对穷孩子的同情,忧伤的情怀和博大胸襟。
而在《回忆》中,微淡的烛光,雪白的墙壁,摇曳的黑影,无语的琴,屋子里这一系列的物象拨动诗人回忆的旋律,浮现于眼前的往事,“仿佛映入水的桅灯/窃窃私语”。冷清的氛围唤醒诗人孤寂的伤感,而往事则像一抹走过的灯光,似乎“没有留下痕迹”,却在诗人内心刻上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屋子弥漫着沉沉的寂寞和惆怅。
诗人的感情并不是明显的呈现的诗歌表面,而是更潜在的,隐藏于诗歌背后的。《地铁车站》只是描写了所见的一些平常的事物,漂浮的木头,兔皮子帽,山羊,而三轮“你相信吗”的疑问则道出诗人对眼前所见的怀疑和惊讶,表现了人向自然世界残酷的掠夺,暗示某种悲哀:人对自然的争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地铁就意味着一种现代化速度,掠夺和斗争的速度。
移情入境
创作主体把丰富、强烈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之上,使所描写的事物呈现出鲜明感情色彩。
前期北岛抒情直白而热烈,如“我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当然,这样的时候并不是经常出现,北岛是深沉的诗人,不会轻易而肤浅地流露自己的感情。北岛诗歌并不是一味宣告式的高喊,这样只能让情感飘荡无存。移情入境,也并非平面空喊口号般移植,而是借助外物,渗入情感。如“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对话式的抒发,为感情寻找了一个宣泄对象;“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既有高昂的格调又有诗意的呐喊,既强烈又不乏含蓄,体现大无畏的胆量和英雄气魄。
“我要到对岸去”是《界限》这首诗的情感主线,指喻诗人试图挣脱被涂改的命运的强烈愿望。当愿望付诸于实际行动时,却是遭遇的不可想象的阻碍,被打击成“像一棵被雷电烧焦的树”,可见要挣脱命运得牢笼实在难上加难。本来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下面的应该是诗人如何坚强,最终获得成功,只是这样就只能算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平凡的诗歌。可北岛不会那么庸俗。当诗人重新燃起“我要到对岸去”的战意时,“对岸的树丛中/掠过一只孤独的野鸽/向我飞来”。诗人顿时觉悟,原来野鸽也同样的孤独,也同样要到对岸去,即诗人所在的地方。这莫非就是我到对岸后的命运?一只孤独的野鸽的拼搏只是一次徒劳无益的飞翔,彼岸即是此岸,野鸽即是诗人。河流终究不是一条界限,不管在什么地方,孤独只是随人改变一个地点,却始终无法消除,涂改也不过转换另外一种方式,被涂改的命运也无法避免。
《界限》不是一幅静态的图画,而是一节流动的短片;不是感情的直线流淌,而是一种递进式的移情。人被烧焦,野鸽惊起,这并不一定是诗人写照现实,可能是想象,但是这些想象不是随意臆造,不是不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实际,而是经过诗人感情的选择,符合诗人情感抒发需要和艺术逻辑的实际,并且都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物象的躁动,正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王夫之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姜斋诗话》),其强调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心物交融。中国古典诗词中景多数为自然事物,体现大自然的妙谛,而北岛诗歌更多的是社会图象,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揭示人生,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日子》流露出一种百无聊赖,无所寄托的情绪。在诸多看似杂乱无序的生活场景背后,隐藏一种无归宿的深层心理。喧嚣的时代,匆忙的生活,只能将心灵寄托于“褪色的照片和字迹”,过去成为现在的归宿。锁住抽屉,写下批语,寄信,打量行人,投硬币打电话,钓鱼,轮船,剧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近乎琐碎的场景,但是由于有了诗人无归宿情绪的投射,往往呈现心理意蕴的集中指向,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全诗的表现手法和陶渊明的《归圆田居》(诗文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者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造境的手法十分相似,或许陶渊明更加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清幽的韵味,不过,北岛也具有与陶诗不同的特色。首先,陶诗描摹的多是自然景物,如鸡、狗、鱼、桑树、草屋等,北岛诗更具社会动感和生活气息;其次,《日子》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全诗没有出现明确的主语,这可以看作是诗人的生活摘要,也可以看作是读者的生活体验,其实这也是每一个经常经历的生活;既是现在的,也可以看作是昨天和明天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特征,从而拥有广泛的普遍意义。如果陶诗只是抒发了自己对田温暖、和谐、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那么北岛诗就深刻的表现了现代人空泛忙碌的生活与缺乏精神支柱的心理特征。如果说陶诗恬静,温和,表现一种消极的态度;那么北岛似乎无聊颓废,实质是采取另一种深刻而不明显的积极态度,或是静水深流,或是厚积薄发。再次,陶诗只限于茅屋周围的景物,北岛的视野就愈加广阔。从屋里(抽屉、书)到屋外(邮箱、霓虹灯、橱窗等),从白天(钓鱼)到夜晚(星海),诗歌容纳的内涵更丰富。最后,白话文明快直接的特点与新诗自由的结构让诗歌意境更加开阔、深远。
情景相生
《雨夜》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在一个政治纯粹的红色年代,青年只许闹革命,不准谈恋爱,青年男女之间只是一种纯洁而崇高的同志情谊,谈情说爱是小资情调,腐化生活。在这种背景下,自由恋爱无异于英雄式行动。刚刚被大雨洗刷的夜晚,安静,像睡熟的小孩;灯光柔和,如一串饰物缀在肩头;爱人微笑,愈显美丽。诗人想起了爱人的芬芳和亲热时自己“滚烫的呼吸”。然而,在那些岁月里,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恋爱被蒙上一种悲剧色彩。虽然勇敢,却不实现。以往的“欢乐之谜”最后化作辛酸的泪水。诗人是坚毅刚强的,爱虽沉重,却仍然执著、忠诚。诗人发出“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的抗议,对抗堵住嘴唇的墙壁和分割天空的铁条。夜的和谐,让诗人生发对爱情的美好回忆和憧憬;而爱情的沉重,让诗人哀伤,所见的墙壁和铁条披上凄凉的色彩。
知与景
意不仅有情,也有知,知,即知性、理性。与同期的朦胧诗人相比,舒婷感情细腻,顾城理想纯美,北岛则显冷静和严峻。“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这些场景的出现,是既是对自己的写实,对社会深刻的揭露,
这是一个经典的镜头。倒挂,不是新鲜事。猴子会倒挂,杂技演员或体操运动员也会倒挂,街头顽皮小子也会倒挂。然而,这一旦成为诗人观察世界的姿势,一旦从文本突显,平常的事情溶进诗人理性光芒,便折射绚丽色彩。看懂这几个句子的人,无不将这幅画面烙印在心坎。倒挂的形象,无异于诗人的自画像,在这里,诗人表现得与众不同,说白一些,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姿势。诗人说自己“被倒挂”,乃出于被迫,从而无情的揭露了社会的荒诞,特定时代与社会对个人的异化;不过,倒挂,又是诗人自己自觉的行为。诗人主动地选择倒挂审察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和社会保持某种方向的一致,才能够辨认社会的真相。所以,这是一次社会与个人的双重发现,而且,是挂而不是趴,这样,诗人就可以保持和社会的同一高度和深度。总之,诗人的潜台词是:我不是一个倒挂的人,在一个颠倒的社会,我不能正立地站着。
知性是北岛诗歌最明显的特点。生活现实让诗人作冷峻的思索,而诗人又将这种思索塑造一个形象感性的画面,重新引起读者的震撼和反省。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不仅在于能在生活中思考,更在于将思考的生活诗意地呈现,创造一种思考的衔链。不是世界有什么,诗歌才有什么,而是诗人发现什么,读者才看见什么。
对照以上情与景的三种关系,可以探究北岛诗歌中的知与景,这里不再详细剖析。
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写景,二是叙事。《迷途》以寻找为基本线索,沿着哨音踏上征途,遭遇森林的阻挡,又转向小路,跟随蒲公英,到达湖泊,找到“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这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寻找过程和结果。诗歌本不擅长也不应该纠缠于叙述情节。《迷途》没有直接地描述事件,只是通过外在景物的移动寓示寻找的发展过程。另外,全诗也没有交代寻找的时间,原因和目标,留下很大的联想空白。寻找的过程并不复杂,没有很大的转折,看似一次顺畅的寻找,但深入分析,征途不过是一次次迷途。诗人赖以追踪的线索是飘忽不定的“哨音”和缺乏方向感的“蒲公英”,在穿越森林的迷茫之后,才发现结果是“深不可测的眼睛”,又一次陷入迷途。可以说,诗人时刻在迷途,流露出人生的怀疑和迷惘。但等是黑暗,走是灯,诗人仍然不断转向和顿悟,继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找个人的理解和生活真谛。对理想的渴望,迷惘的森林、哨音、闪烁的眼睛,生活不断的迷途和寻找,追寻的步步维艰和结局的不可预测,这里,情、景、知、事四体合一。诗人尚如此,人何以堪?
北岛是一个曾经备受批判的诗人,当代文学史教材不能绕开朦胧,却鲜见北岛这个朦胧诗开拓者的名字。诗歌并不反对批判,而恰恰相反。只是,在批判之前是否应该仔细想想北岛诗歌的可取之处。笔者试图从意境这种古老的诗歌模式对北岛诗歌做一些分析和欣赏,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和指正。以一种交流和欣赏的目光而并非“指导”的态度对待每一首诗歌,每一个诗人,每一股诗潮,是对诗歌精神的尊重。尊重诗歌,尊重自己

心有繁华诗的意境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木兰词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北岛和舒婷的诗歌比较 比较舒婷和北岛诗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周庄河》
王维

清风拂绿柳, 白水映红桃。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什么是诗的意境?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附:
思念
初春,夜,柔风徐徐。
思念你的我,
独自凝望无垠的夜空。
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
就像露珠沾上草尖!
窗外,朵朵柳絮随风轻舞:
飘飘,又见你弯弯的眉!
=========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脏水的呆滞,霉烂来创造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近而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表达作者厌恶痛恨之情。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明写的是大海的辽阔,歌颂大海的奔放崇高,其实诗人描写大海意在象征自由,表现诗人极度渴望自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可见,诗以言志,不仅可以从诗中品味韵律,更可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身临作者的意境。要想读出诗的美,先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这是独处意境的前提,比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这首诗,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诗是作者写于“文革”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青年着处于迷茫之际,作者以钥匙为意象来激发青年们要重新努力,继续发奋,尽快“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此诗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要用心领略诗人的心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积累多了,视野自然会丰富。当你被诗人的创作所感染,你也会有所感,有所悟,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读者的最高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诗,,或是含情委婉的,或是悲怆豪迈的,或是典雅唯美的,都会以其语言的细腻,精巧,绚烂被人们所喜爱,以其朦胧,粗犷,质朴的风格被人们所吸引。学会读诗,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品质的修养,高尚情操的陶冶。诗,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将永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釆莲曲》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

什么是诗的意境美?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满意请采纳

赤壁这首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北岛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点

:bbs.hsw./thread-144663-1-1.
:blog.sina../s/blog_4dbacbab01009nu4.
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与我探讨也可以!

”诗的意境“用英语怎么说

诗的意境
Po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如何营造散文“诗的意境”

一、抓住动情物

抓住动情物,是创造意境的关键。意境以意为主,以境为宾,但意境又多以境为媒介与载体而依附于境。感情的产生并非无缘无帮,而应缘事而发,或触景而生,因之事或物便成为触发感情的媒介;感情的表现不能无所依附,而是或寄情于景,或托义于物,因之景或物便成为抒发情思的载体。
捕捉审美意象的关键在于客观现象是否使你动情。无论是亲是友,是狐是鬼,是星是月,甚至一粒小米,一株小草,只要见之就有一股强烈冲动,就要将其迅速抓住。具体说就是考虑客观物象中是否深深触动你的心灵,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使你牵于心。回答若是肯定的,你便抓住了意境创造的根本。

二、突出动情点

突出动情点,是创造意境的核心。在抓住动情物的同时,还要将联系情与物的动情点抓准抓住。茅盾《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不折不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便是全文的动情点。同一动情物而动情点不同,则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同是写蜜蜂,杨朔《荔枝蜜》的动情点落实于蜜蜂酿造的“蜜”,而秦牧的《花蜜与蜂刺》则聚焦于蜜蜂的“刺”,因而各自的意境也大异于其趣。
抓住动情点,就要舍弃动情物与作者情思并无关联的属性,瞄准与情思感应相通的特征,浓墨重彩,当作自我化身加以描绘,突现其个性与特性,突现自我的感情与精神,让诗情借助画意,让画意传递诗情。

三、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展开联想与想象,是意境创造的桥梁。客观事物之间若无以感情催生的联想与想象为其牵线搭桥,则只能永远咫尺天涯,海山相隔。插上联想、想象的彩翼,从动情点生发开去,纵横驰骋,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扩大作品的意象与内蕴,从而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有机融为一体。刘白羽的《启明星》由眼前一颗闪亮的星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联想到一位年轻战士那双明亮而快乐的眼睛。在启明星与眼睛之间,充溢着作者浓烈的情思,通过生动描写,展示出动人的艺术境界。
借助联想与想象,能将抽象的情思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能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使其主体化、人格化,进而达到主客相偕,物我合一。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散文写作手法的运用,也离不开联想、想象。如郁达夫的《海上通信》中的文字:海上起了微波,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返照,一时光辉起来,飒飒的凉意逼入人的心脾。清淡的天空,好像是离人的小眼,周围边上,只还着一道红圈。是薄寒浅泠的时候,是泣别伤离的日暮。扬子江头,数声风笛,我又上了天涯飘泊的轮船。
通过联想、想象的魔杖,化情思为景物,化景物为情思,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创造出凄美的艺术境界:深秋的傍晚,微波细浪,残阳,凉意,清淡的天空,离人的眼泪,真是“别有一番离愁别绪在心头”!

四、 讲究语言的节奏旋律之美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追求节奏韵律,但也讲究声韵之美,语言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节奏和谐,富有旋律。造成语言声韵美有多种因素,主要表现为整散相间,长短交错,节奏和谐。整齐的偶句音节匀称,句式工稳而凝重;多变的散句节奏跳跃,句式流畅而洒脱;长句修饰成分多,描述细腻,语气舒缓,便于详尽、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短句修饰成分少,明快清晰,语气短促,易于表达急促强烈的情感。散文的语言虽以“散”为主,但应辅之以“整”,整散相间,参差错落,变化中见整齐,灵活中见匀称;长短交错,时缓时急,张弛有致,流转变化,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将曲折随意,起伏合拍。例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中的描写: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国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哪种轻工业有那样的规模哩。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纺手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子江边船只拔锚。
以五组整齐的偶句为主而间以散句,长短交错,整中见散,急缓有致。既生动地展现了纺线大竞赛热烈的场面与快速的节奏,又增强了语言节奏的和谐鲜明的美感。
其次表现为回环婉曲,富于旋律,在往复曲折中表达深沉的思想情感,并使语音长短与强弱形成迂回曲折的节奏,使语言更富有旋律的美感。反复与对偶、顶针与拈连、叠词与叠字等,是造成散文婉曲回环美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在语音上显出连锁反应的特点,音波一泻而下,造成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总之,散文意境的创造,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语言的节奏旋律之美,做到思与境偕,物我合一,节奏和谐。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baike.baidu./item/%E6%95%A3%E6%96%87/104524

北岛 舒婷诗歌创作的不同

呵呵,我无语,大家看下面的人回答的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