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知识讲解

火烧 2021-07-25 20:34:48 1060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2、生产工具的演变(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

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

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

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

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

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

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

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

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

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

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

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

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

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 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 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③秦:灵渠、江南运河。

④两汉P10

⑤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⑥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5、几个重要问题阐释

(1)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

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

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重点知识讲解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2)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但是,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②中国古代战乱频繁;

③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④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⑤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