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有多长历史 竹笛的历史有多长

火烧 2021-10-05 10:24:36 1051
竹笛的历史有多长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

竹笛的历史有多长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竹笛的起源竹笛之由来其说不一:

伶伦说:

此说源于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查今本《史记》全书并无此文。

关于伶伦,史书上尚有其制律、制箫、制管、制筒、制筒的记载。

此皆不足以为伶伦制笛之据。

查“伶伦制律”可见《汉书》。

《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

是为律本。

”此记伶伦制律、制十二筒。

中国有多长历史 竹笛的历史有多长

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箫》:“《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

积石临江,生箫管竹。

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

其竹圆致,异于众处。

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

”此皆述伶伦采竹制律事,而不及作笛。

“伶伦制箫”可见南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五·七下·张景阳七命八首》:“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

”下有注曰:“汉书曰: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制十二箫,以听凤皇之音,以比黄钟之宫。

器举乐奏,促调高张。

”《文选·卷十七·音乐上·王子渊洞箫赋》:“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

”注曰:“丹阳记曰:江宁县慈母山临江生 箫管竹。

王褒赋云:‘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也。

其竹圆,异众处。

自伶伦采竹嶰谷后,见此奇,故历代常给乐府,而呼鼓吹山。

”《文选·卷十八·音乐下·马季长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

”注曰:“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为律。

伶伦制十二箫,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以比黄钟之宫。

故黄钟宫,律之本也。

”此述伶伦制十二箫,不及“笛”。

“伶伦制管”可见《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五·乐部三·雅乐下·律吕》:“《吕氏春秋》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日含少,次制十二管。

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

”此为伶伦制管之说。

查《吕氏春秋·卷五·仲夏记·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腧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故吕氏春秋所记实乃“筒”。

《说文解字》曰:“筒,通箫也。

”又解“箫”曰:“参差管乐,像凤之翼。

”此亦非“笛”。

又“伶伦制筒”可见东汉应劭《风俗通》曰:“昔皇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空)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

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

”《晋书·律志上》引传亦作“筒”。

《吕览》作“筒”,高注云:“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

”上引《汉书》所载亦为“筒”。

《说文解字》曰:“筒,断竹也。

”故此“筒”亦不能断为“笛”。

丘仲说: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风俗通》曰:笛,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

本出羌中。

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长尺四寸,七孔。

”《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乐书》曰:笛者,涤也,丘仲所作。

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

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应律。

荀勖枢问,依三尺二调成均,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

三孔为龠,文舞执之,邠人吹也。

五孔为笛,祴里衩,周师掌之。

六孔为笛,羌人吹之。

七孔下调,汉部用也。

今之七星,古之长笛。

一定为调,合锺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