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优芙得 隋朝蜀王,隋朝蜀王杨秀?
隋朝蜀王,隋朝蜀王杨秀?
隋朝蜀王杨秀?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FONT>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隋朝汉王杨谅、蜀王杨秀、秦王杨俊是怎么死的
汉王杨谅是在604年隋文帝死后举兵谋反被杨素率兵击败,遭幽禁至死。蜀王杨秀是在602年因性情暴戾,行为乖张被废为庶人,618年,宇文化及杀隋炀帝,欲立杨秀为帝,但群臣不允,宇文化及乃杀杨秀,立秦王杨俊之子杨浩为帝。秦王杨俊,600年病逝,非他人所害,善终
隋朝皇帝杨坚在位时,宗室封王的人有哪些
滕王
滕穆王杨瓒(隋文帝弟) 嗣王杨纶 嗣王杨诜 道王 道宣王杨嵩(隋文帝弟,追封) 嗣王杨静 卫王 卫昭王杨爽(隋文帝弟) 嗣王杨集 蔡王 蔡景王杨整(隋文帝弟,追封) 嗣王杨智积 河间王(郇王) 河间王杨弘(隋文帝从侄) 郇王杨庆 观王 观德王杨雄(隋文帝从侄) 晋王 杨广(隋文帝子,改封太子) 嗣王杨昭(改封太子) 秦王 秦孝王杨俊(隋文帝子) 嗣王杨浩 蜀王 杨秀(隋文帝子) 汉王 杨谅(隋文帝子) 长宁王 杨俨(杨勇子) 平原王 杨裕(杨勇子) 安成王 杨筠(杨勇子) 安平王 杨嶷(杨勇子) 襄城王 杨恪(杨勇子) 高阳王 杨该(杨勇子) 建安王 杨韶(杨勇子) 颍川王 杨照(杨勇子) 房陵王 杨勇(隋文帝子,追封) 以下是隋炀帝时封的藩王: 河南王 杨昭(隋炀帝子,改封晋王) 豫章王 杨暕(隋炀帝子,改封齐王) 齐王 杨暕 嗣王杨政道 赵王 杨杲(隋炀帝子) 燕王 杨倓(杨昭子) 越王 杨侗(杨昭子) 代王 杨侑(杨昭子)隋朝皇室后代下落
1、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杨坚之孙,隋炀帝杨广嫡长子,母为萧皇后。
大业二年(606年),病故,时年二十三,谥号“元德”。义宁元年(617年),其子隋恭帝杨侑即位后,追谥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2、杨暕(585年―618年),字世朏,小字阿孩[1],隋炀帝杨广次子,元德太子杨昭同母弟,母亲为皇后萧氏(萧皇后)。
杨暕长相俊美,浓眉大眼。初封豫章王,仁寿年间,拜任扬州总管。隋炀帝即位,进封齐王。大业二年(606年),任豫州刺史。大业三年(607年),转任雍州刺史、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
义宁二年(618年),杨暕与其二子皆为宇文化及所杀,时年三十四岁。
3、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嫔。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人入宫,杨杲时年十二岁,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二。萧皇后跟宫女、宦官,用木板做一个棺材,把杨广和杨杲,置于西院流珠堂。
4、南阳公主,母萧皇后,开皇十九年下嫁宇文士及,子宇文禅师,老死
5、杨妃,隋末唐初人,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
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是隋炀帝。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 老死。
杨妃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
6、孙子杨政道
萧皇后携其孙杨政道,后被李渊抓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妃
隋朝宇文家族兴荣史
早在公元4世纪,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宇文部落就被慕容部落吞并,经历了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四个朝代。宇文家族在外族的手下夹着尾巴做人,跟着东征西讨,充当炮灰。这种日子持续了整整200年。
乱世出英雄,公元523年,北魏爆发了六镇起义,驻守内蒙古的鲜卑军人发生暴乱,年仅16岁的宇文泰随父兄参加了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他却被大牛人尔朱荣收入麾下。
公元530年,宇文泰随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前往陕西平定叛乱,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故乡内蒙古武川镇。就在同一年,尔朱荣被魏帝元攸诱杀,老大死了,手下相互火并,最后胜出的大佬是高欢,宇文泰的领导贺拔岳在内斗中被杀,宇文泰顺利升级为关中地区的一方诸侯。
人多势大的高欢自然不服,自己也从北魏皇室里面抓了一个小孩立为皇帝,至此北魏被一分为二,东面是高欢控制的东魏,西面是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再加上南方的梁朝,中国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此后高欢的儿子高洋废黜东魏皇帝建立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废黜西魏皇帝建立北周。于此宇文家族兴盛至极致。
扩展资料: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却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
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他创立的府兵制,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
宇文泰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只要德才兼备,那怕出身微贱,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这一选官思想体现了打破门阀传统的新精神,保证了西魏吏治较为清明,也为大批汉族士人进入西魏政权开辟了道路。

宇文泰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少数民族杰出人物。
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厚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唐所沿习。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邕在位期间发动灭佛运动,使国家经济势力增长,国力大大增强,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
宇文邕发兵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宇文家族隋文帝五个儿子的最后结局怎样
隋文帝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五个儿子都死于非命。
为什么隋朝皇帝与宇文家族关系密切?
不密切,杨坚登基前就把宇文家族的人几乎杀了个一干二净.杨广时的大臣宇文述,宇文化及父子本姓破野头,役属鲜卑俟豆归.因为做了宇文氏的奴仆,才改为宇文姓.
宇文述(?—616.11.20),字伯通,鲜卑族,本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将。 宇文述本姓破野头,其先因在鲜卑族俟豆归当仆人,便随主人改姓为宇文氏。其父宇文盛,北周时因有战功而位至上柱国。因北周时期尚武,所以宇文述“少骁锐,便弓马”(《隋书·宇文述列传》)。十一岁时,有个相面的人对他说:“公子善自爱,后当位极人臣”(《隋书·宇文述列传》)。周武帝时,其父因军功,起家拜开府。宇文述性格“恭谨沈密”(《隋书·宇文述列传》),掌握北周实权大冢宰宇文护对其甚是喜爱,宇文述因此以本官领宇文护的亲信。周武帝除掉宇文护,自己掌握政权后,召宇文述为左宫伯,累迁英果中大夫,赐爵博陵郡公,寻改封濮阳郡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敦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 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时杨坚挟幼帝以号令中外。结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强洛阳守御,作为进讨尉迟迥的战略基地;并令计部中大夫杨尚希先发精兵3000人镇守潼关,防其偷袭。七月十日,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宇文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3000,从韦孝宽击之。 七月末,大军自洛阳进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尉迟迥部将李俊正围攻怀州(治野王,今河南沁阳),宇文述奉韦孝宽之命将其击破,遂率军东进至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东南。随即宇文述又与诸将在武涉之战中击败尉迟敦,宇文述在作战中冲锋陷阵,俘敌甚众,每战有功。平乱之后,宇文述被破格拜上柱国,进爵褒国公,赐缣三千匹。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并改元开皇。开皇初,宇文述拜右卫大将军。 为击灭陈朝,统一南北,隋文帝于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集中水陆军51.8万,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宇文述任行军总管,领兵3万准备南渡。 十二月,隋军发起进攻。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十七日,宇文述率所部3万人渡江,当时韩擒虎、贺若弼两军夹攻丹阳,宇文述进占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以为声援。二十日,隋军攻入建康(今南京),俘陈后主,陈朝灭亡。 隋军攻占陈都建康、灭掉陈朝后,陈吴州刺史萧瓛拒不降隋,拥兵自立,吴地人共推他为主。东扬州刺史萧岩也据州拒降。二月初,隋文帝杨坚派字文述统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率军讨伐,水陆并进。隋青州刺史落丛公燕荣率水军从东海赶来,亦归宇文述指挥。隋文帝下诏说:“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奉国之诚,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已清荡,而吴会之地,东路为遥,萧岩、萧瓛,并在其处。公率将戎旅,抚慰彼方,振扬国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胜而往,风行电扫,自当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获安,方副朕怀,公之力也”(《隋书·宇文述列传》)。 时陈永新侯陈君范自晋陵(今江苏常州)投奔萧瓛,与其合军共拒宇文述军。见宇文述军至,萧瓛惧,遂在晋陵城东立栅设营,又绝塘道,并派部将王褒守御吴州(治今江苏吴县),自率大军进入太湖,欲从背后袭击宇文述军。 宇文述率军击破晋陵城东敌军营栅,随即回兵攻打萧瓛,大败萧瓛所部,斩萧瓛司马曹勒叉。另派兵一部袭陷吴州,王褒弃城逃走。萧瓛收拾余部退保包山(今太湖中洞庭西山),又被燕荣率水军击破。萧瓛带领左右数人藏于民家,被人抓获。随后,宇文述率军进至奉公埭(今浙江绍兴附近),萧岩、陈君范以会稽(今浙江绍兴)降隋。萧瓛、萧岩被送往长安斩首。宇文述平定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地)之地,为日后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宇文述因功拜一子开府,赐物三千段,拜安州总管。 杨坚称帝之后,按惯例将其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同时将其余四子封为藩王:次子杨广为晋王,三子杨俊为秦王,四子杨秀为蜀王,五子杨谅为汉王。时晋王杨广镇扬州,与宇文述交往密切,为进一步拉拢宇文述,便奏请其为寿州刺史总管。杨广此时已有夺太子之位想法,便请请宇文述为他出谋划策。宇文述说:“皇太子失爱已久,令德不闻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隋书·宇文述列传》)。杨广闻后大喜,当即让宇文述带了大量财宝进京。时为开皇二十年(600年)。 杨约当时为大理少卿,杨素凡有所为,都先与他商量,然后再去做。宇文述回京后,多次宴请杨约,酒酣之际,宇文述拿出所带珍奇宝玩,让杨约观赏。杨约为人贪财,见如此多的珍宝,爱不释手。宇文述提出与杨约赌博,乘机将珍宝输与杨约。杨约所得既多,便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回请宇文述吃饭。席间提起诸多珍宝来,宇文述说:“此晋王之赐,令述与公为欢乐耳。”杨约大惊道:“何为者”(《隋书·宇文述列传》)?宇文述说:“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经合义,亦达者之令图。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患。公之兄弟,功名盖世,当途用事,有年岁矣。朝臣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胜数哉!又储宫以所欲不行,每切齿于执政。公虽自结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弃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请立晋王,在贤兄之口耳。诚能因此时建大功,王必镌铭于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隋书·杨约列传》)。杨约然其说,随即找到杨素,杨素也有此意,闻后大喜。从此,杨素常与宇文述密谋策划此事。 宇文述的京都之行,为杨广夺取太子铺平了道路。从此杨广与宇文述的交情远胜于他人,并将长女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前后的赏赐给宇文述的财物不可胜数。在宇文述与杨素兄弟的划下,终于同年(600年)十一月,隋文帝下诏册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杨广随即以宇文述为左卫率。按规定,率官在当时为四品,文帝因宇文述已有高位,遂将率官提升为三品,足见文帝对宇文述的重视。 仁寿四年(504年)七月,杨广杀隋文帝自立,是为隋炀帝。大业元年(505年)正月,隋炀帝拜宇文述为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大业三年(507年),又加开府仪同三司,每冬正朝会,辄给鼓吹一部。 大业四年(508年)七月,黄门侍郎裴矩游说铁勒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可汗伏允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乐都)境内,遣使向隋王朝请降求救。隋炀帝令宇文述兵屯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观德王杨雄出浇河(郡治河津,今青海贵德),以接应吐谷浑降众。伏允可汗见隋军强盛,惧不敢降,又率众西逃。宇文述遂引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追之,在曼头城(今青海兴海北)大败吐谷浑,杀其众3000余人,乘胜又攻占了赤水城(兴海东南)。吐谷浑残部再次退守丘尼川,隋军继续追击,在丘尼川再次大败吐谷浑,俘虏其王公、尚书、将军共200人,部落前来归降者有10余万口,伏允可汗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吐谷浑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疆域,皆为隋朝所有,隋在此设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大业五年(509年),宇文述又随隋炀帝西巡至金山(今托赖山),登燕支山。由于地处戈壁,为防止发生意外,宇文述每次都亲自率侦察兵出巡。时吐谷浑攻张掖,宇文述又率军将其击退。 回到江都宫后,隋炀帝敕宇文述与左光禄大夫苏威常典选举,参预朝政。宇文述当时飞黄腾达,地位与苏威平等,而且更受隋炀帝的亲爱。隋炀帝每收到各国的贡品或美食,便立即派人送往宇文述府中与之分享,以致往返送礼的人常常在路上相遇。同时宇文述也善于迎逢,“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卫者咸取则焉”(《隋书·宇文述列传》)。宇文述还善于精巧的构思,“凡有所装饰,皆出人意表。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由是帝弥悦焉”(《隋书·宇文述列传》)。传说长安城的格局,其最初的构想亦始于宇文述。 此后,宇文述更得隋炀帝的宠爱,一时权倾朝野,隋炀帝对他的话也是言听即从。时任左卫将军张瑾与宇文述官职相同,曾评论宇文述,偶然说出他不中听的话时,宇文述便张目叱之,使张瑾惶惧而走,文武百官也莫敢与之相违忤。宇文述为人还贪婪卑鄙,以至“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隋书·宇文述列传》)。一些富商大贾和陇右诸胡人的子弟争相送金银宝物,宇文述皆将其封官进级,并呼之为儿。从此这些人更争相贿赂宇文述,以至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数不胜数。宇文述自家后庭的宠妾美女也有数百人,家僮更达千余人,同时还养着许多良马。宇文述荣华富贵之盛,在当时无人能比。 大业七年(612年)二月十九日,隋炀帝巡幸至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二十六日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 大业八年(613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113.38万人,号称2百万,运输粮饷的民夫加倍。初二,炀帝下诏命左12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12军出粘蝉、含资、浑弥、临屯、侯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带方、襄平等道,分水、陆两路向高丽发起进攻。宇文述被任命为扶馀道军将。临行前,隋炀帝对宇文述说:“礼,七十者行役以妇人从,公宜以家累自随。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隋书·宇文述列传》)。宇文述遂携带家眷出征。 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今辽河)东岸大败高丽军,死者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五月,高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是故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隋炀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 六月十一日,隋炀帝亲至辽东城南观战,斥责诸将不肯效命,亲督诸军继续攻城,同时命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右御卫将军张瑾、右武侯将军赵孝才、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等率9军共30.5万人,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宇文述等9军自怀远、泸河二镇出发时,令全军士卒携带百日粮秣,加上排甲以及衣资、戎具、火幕等器具,每人负担3石以上,无法承受。军卒们不敢违背“遗弃米粟者斩”的命令,在晚上宿营时,于幕帐中挖坑掩埋。待9路军马行至半路时,粮草已所剩无几了。宇文述欲还师,诸将多异同,宇文述又拿不准隋炀帝的心思,犹豫不决。 时高丽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出征前,宇文述与于仲文曾领受密旨捉拿乙支文德,二人准备将其扣压。但于仲文等听了尚书右丞刘士龙的话,放跑了乙支文德,既而又反悔,害怕炀帝怪罪,便决定以精锐追乙支文德,可以立功。宇文述坚决不同意。于仲文怒道:“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也,固无功矣。”宇文述也厉声说:“何以知无功?”于仲文又说:“昔周亚夫之为将也,见天子军容不变。此决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敌”(《隋书·于仲文列传》)!当初隋炀帝因于仲文长于谋略,便派其为诸军咨禀节度,所以才有此言。宇文述闻后,内不自安,不得已而从之,隋军乃渡过鸭绿水。 乙支文德见隋军将士面带饥色,遂继续采取疲敌战术。每与隋军交战,一触即退,使隋军一日之内连获7次小胜。隋军为暂时的胜利所迷惑,被高丽军诱渡过萨水(今朝鲜清川江),深入到距平壤只有30里的地方,依山为营。 乙支文德又遣使诈降,声称:“若旋师者,当奉高元朝行在所”(《隋书·宇文述列传》)。宇文述鉴于将士疲劳已极,不可再战,平壤城又险固难攻,便顺其诈,答应还师。后撤的隋军编成方阵行进,沿途不断遭到高丽军的四面袭击,只得且战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行至萨水,高丽军乘隋军半渡时,即向后军发起猛攻,担任后卫的辛世雄战死,其余诸军皆溃,仓皇逃窜。高丽军乘胜追击,宇文述等退到辽东城,仅剩2700余人,物资器械损失殆尽。隋炀帝见大势已去,乃于七月二十五日率军撤退。在平壤附近海域待机的来护儿水军,亦急忙从海路退回。 因此次攻作战惨败而归,隋炀帝大怒,遂将宇文述下狱。宇文述因平时得宠于隋炀帝,并且其子宇文士及娶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所以隋炀帝不忍诛杀宇文述。十一月,隋炀帝将宇文述与于仲文等皆除名为民,并斩刘士龙以谢天下。 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的惨败,于大业九年(613年)正月,下诏再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并募民为骁果,置折冲、果毅、武能、雄武等郎将率领之。并命刑部尚书卫玄等辅佐代王杨侑留守西京长安。 隋炀帝为派得力的将领出征高丽,遂于二月下诏,将宇文述官复原职,待之如初。诏曰:“宇文述以兵粮不继,遂陷王师;乃军吏失于支料,非述之罪,宜复其官爵”(《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不久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三月初四,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丽。行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留礼部尚书杨玄感于此督运粮草。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二十九日,隋炀帝命宇文述和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由北路疾趋平壤。炀帝亲率主力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并派左光禄大夫王仁恭领兵出扶余道进攻新城(今辽宁抚顺北)。由于隋军兵强马壮,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所以作战非常顺利。正当辽东城指日可下之际,杨玄感忽然在黎阳起兵反隋,隋炀帝大惊,乃于六月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诸将撤军,并令宇文述率军急赴河阳,发诸郡兵讨杨玄感。 杨玄感是杨素之子,好读书,善骑射,为官严正,甚得时人尊敬。杨玄感目睹隋炀帝的暴政激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民起义蜂起云涌。而隋炀帝又率隋军主力远在辽东前线,后方兵力空虚。于是,便抓住取隋代之的这一良机,于六月起兵反隋。 由于杨玄感采取了长期屯兵坚城之下的失策战略,使隋军得以及时回军。宇文述和右侯卫将军屈突通驰援东都。在东莱的来护儿也停止进攻高丽,还师西进,对包围洛阳的杨玄感形成反包围态势。杨玄感军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杨玄感知隋军援军将至,心惧。七月,屈突通引兵屯河阳,宇文述继之。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议,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至弘农宫(在今河南陕县),被弘谷太守杨智积用计牵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及杨玄感军到达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时,宇文述与刑部尚书卫文升、左御卫将军来护儿、右侯卫将军屈突通等各路隋军将其追上,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内三败。 八月初一,隋军与杨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列阵决战,宇文述与来护儿列阵当其前,遣屈突通以奇兵击其后,大破之,杨玄感仅率10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杨玄感起兵遂被镇压。宇文述因功被赐物数千段。 隋炀帝镇压杨玄感叛乱后,不顾内外危机四伏,于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二十日,炀帝下诏再次征召全国军队,百道俱进,三征高丽。宇文述又奉命东征,但军至怀远而还。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咄吉)几十万骑兵所围,时隋雁门守军仅1.7万人,隋炀帝大惧。宇文述劝隋炀帝率数千精锐轻骑突围,但此举遭到了众人的反对。纳言苏威说:“城守则我有馀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岂宜轻动!”民部尚书樊子盖说:“陛下乘危徼幸,一朝狼狈,悔之何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内史侍郎萧瑀认以:“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由于众人的一至反对,隋炀帝没有听宇文述之言,最终得以解围。 九月,隋炀帝车驾至太原,大臣们多劝隋炀帝回京师,隋炀帝面有难色。唯独宇文述善于察颜观色,便说:“从官妻子多在东都,便道向洛阳,自潼关而入可也。”隋炀帝从之。十月,隋炀帝至东都。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江都新作龙舟成,送至东都,宇文述看出隋炀帝还想巡游,便提议去江都游玩,隋炀帝闻后大悦。是月,隋炀帝至江都,在此尽情玩乐。 不久,宇文述一病不起,隋炀帝不断派人探问病情,并打算亲自去看望,后被大臣苦劝乃止。隋炀帝遂遣司宫魏氏问宇文述:“必有不讳,欲何所言?”时宇文述二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因罪被削职为民,闲在家中。宇文述此时对魏氏说:“化及臣之长子,早预籓邸,愿陛下哀怜之。”隋炀帝闻后潸然泪下,道:“吾不忘也”(《隋书·宇文述列传》)。 十月初六(公元616年11月20日),宇文述去世,隋炀帝为之罢朝,并赠司徒、尚书令、十郡太守,班剑四十人,辒京车,前后部鼓吹,谥曰恭,隋炀帝令黄门侍郎裴矩祭以太牢,鸿胪监护丧事。 点评:“宇文述以水济水,如脂如韦,便辟足恭,柔颜取悦。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默默苟容,偷安高位,甘素餐之责,受彼己之讥。此固君子所不为,亦丘明之深耻也”(《隋书·宇文述列传》)。参考资料: ://byonline/new/article_junshi.asp?id=2483
隋朝(35)王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