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笔记 三国鼎立历史课件
三国鼎立历史课件
1.初一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 分辨能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曹操占据 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 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2、经过:________年,_________率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曹军只有三四万人,___________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___________.3、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______的基础.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割据江东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2、经过: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3、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背景: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_废掉汉献帝的,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__;221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称帝,史称______________;222年,_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1、曹操为了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哪些措施?政治上“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些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课堂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课堂延伸】结合课本内容,请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6、“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东晋7、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8、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三国鼎立。
2.怎么讲初中历史18课三国鼎立
【课程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 操 刘 备 孙 权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赤壁古战场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不少同学通过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在全班或学习小组内组织一次三国成语或三国故事赛讲会。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曹操的画像 曹操的京剧脸谱 3.用区位图示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形势。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胜败原因特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吴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蜀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填空题 220年,_______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_______,东汉结束;_______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_______,史称蜀;222年,孙权称_______,国号吴,后定都_______。 三、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四、简答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五、阅读识图题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右图中人物是谁?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资料下载】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他年轻时不拘小节,很有志向,被当时的名士许劭评论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灵帝熹平三年(174年),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
初平元年(190年),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在与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攻战中,曹操的实力逐渐壮大。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此后逐步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的战乱。
建安十三年(208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后进封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尊为魏武帝。
魏武三诏令 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为了在同吴、蜀对抗中获得优势,曹操曾先后三次颁布诏令,要地方举荐人才,强调用人不拘小节。
210年,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突破了当时仅凭家世门第选拔官员的藩篱。214年,曹操在《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进一步强调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这种重“进取”而轻“有行”的用人标准,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几乎颠覆了传统“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 217年,曹操颁布《举贤勿拘品行令》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正是由于这种不拘一格地。
3.怎么讲初中历史18课三国鼎立
【课程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 操
刘 备
孙 权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赤壁古战场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不少同学通过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在全班或学习小组内组织一次三国成语或三国故事赛讲会。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曹操的画像 曹操的京剧脸谱
3.用区位图示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形势。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4.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计划】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动画影片导入的方式。
1.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_袁绍列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
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
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
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