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哪位皇帝用秘密立储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火烧 2022-10-03 02:20:40 1082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 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哪位皇帝用秘密立储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 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他的这种念头,部分原因是受儒家禅让和企图沽名思想影响,主要的目的是祈求长寿。康熙年幼便继承皇位,统治长达61年,到 驾崩之时已69岁,这在清朝初年的几位帝王中已属于高寿了。而乾隆25岁才得以登基继位,60年后,将至85岁的耄耄之年。因而,尽管他在口头上表示自己 不敢超过皇祖康熙在位61年之数,但就其本意而言,则是希望自己比康熙在位更久一些。可以说,登极时乾隆就已萌发这种传位思想。> >   秘密 建储制度,对于强化皇权、稳定政局、巩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乾隆刚刚即位的时候,由于受传统建储观念的影响,加之缺乏政治经验,他对秘密建储制 度的认识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相背甚远。在他看来,秘密建储仅仅是一种“酌权济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对于储君人选标准,他也拘泥于以 前立嫡立长之旧规,并且下定决心,“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因而,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刚刚实行秘密建储,他毫 不犹豫地把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二子琏内定为储君。非常不幸,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琏病殁,此后不久他又想内定皇后所生之皇七子琮为储君。然 而,事与愿违,就在他一门心思想着立嫡长子的时候,将要被立为储君的琮以及皇后富察氏却先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底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 死去,乾隆皇帝企图以嫡长子为储君之立储计划成为泡影了。与此同时,皇长子璜和皇三子璋不但“全无哀慕之忱”,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意。乾隆皇帝对此极 为不满,非常愤怒,立即严加训斥并对他们觊觎储位的非分之想予以严厉警告:“此二人断不可入继大统”“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 孝之罪,即行正法”。经过这一事件的打击之后,乾隆吸取了教训,并且较为清醒地认识到“建储一事,亦如井田封建,固不可行于近世也”。为了防止重演前朝争 储夺嫡造成的悲剧,乾隆皇帝对皇子们的控制非常严厉。>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已经63岁了,建储一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乾隆 皇帝经过反复慎重考虑,决心再次秘密建储。乾隆皇帝在位已近40年,已有相当丰富的各种政治经验,因而,这次建储,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在确定储君之前,乾 隆皇帝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建储时机和储君人选,即使建储密旨书写完并将之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他也没有向诸王文武大臣宣示。一切办妥之后,时机 成熟了,才将此事谕知军机大臣。建储之后,乾隆皇帝一方面利用20多年的时间长期考察储君的品质和才能,一方面又恩威并举,进一步加强对其他皇子的控制。 就施恩方面而言,乾隆的诸子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陆续得到了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的晋封,乾隆还经常驾临各子府邸,来联络感情;就施威方面而 言,继续严格禁止诸子与外廷官员来往,一旦发觉,则必然对涉及人员严惩不贷。为了保证自己的建储大计顺利实施,不受传统建储观念的破坏和影响,乾隆皇帝还 利用一切机会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传统建储理论及其带来的弊病。他认为,“秦汉预立太子,其后争夺废立,祸乱相寻,不可枚举”。之所以这样,在于“有太子然后 有门户”“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从而揣测,其懦者献媚逢迎以陷于非,其强者设机媒孽以诬其过,往往酿成祸变,遂至 父子之间,慈孝双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他还不遗余力地大力批驳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建储原则,“至于立嫡立长之说,尤非确论”“纣以嫡立而丧商,若立微 子之庶,商未必亡也”。据此,他断言“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为能够让广大臣民尤其是让诸皇子吸取这些历史教训并引以为戒,乾隆四 十八年(1783年)十月,他特命诸皇子、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等将历代册立太子有关借鉴惩戒的事迹编成《古今储贰金鉴》-书。此外,为了使广大臣民进 一步深入了解秘密建储制度的重要意义,他全面论述了秘密建储的动机和效果。关于推行这一制度的动机方面,他认为,“盖不肯显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窥伺,此正 朕善于维持爱护之深心也”。立于秘密建储的效果,他则称康熙皇帝临终时“一言而定大计”,以致雍正皇帝即位后“内外帖然”;他还以自己借建储密旨即位后 “人情亦甚辑宁”为例,指出,“此即不建储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见共闻者也”。据此,他得出结论,“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为了让 后世子孙牢记并且坚持这一重要制度,乾隆后期,他一再宣称,秘密建储是本朝重要“家法”,并要求“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他进一步断言,如果后世子 孙不实行这一制度,恢复古制,必然会“酿成大祸”。正是由于他对秘密建储制度的反复阐述,才使得这一制度较为普遍地被统治集团中的各阶层所理解和接受。因 而,尽管其皇子甚多,而且其中不少人都有觊觎储位的野心,但是一直到他退位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却始终没有发生像康、雍之际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皇位发生骨肉相 残的情况,从而也巩固了乾隆皇帝的最高统治地位,最终乾隆一朝没有受到威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85岁高龄之际,举行了传位大典,过起了太上皇 的生活。> >   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的健康情况每况愈下。当年九月初三,他向全国臣民宣布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写的建储密 旨,立皇十五子琰为皇太子并决定在次年新正举行传位大典。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元日,上至内外王公贵族下至文武百官与外藩使臣成集太和殿,按班序 列,恭候乾隆乘舆至殿内升坐。这时,鼓乐齐鸣,宣表官员跪宣传位诏书,皇太子以下所有官员皆跪伏殿内恭听。而后,大学士二人引导皇太子至乾隆皇帝御坐前俯 伏跪地,让乾隆皇帝亲授“皇帝之宝”。最后,嗣皇帝率领群臣再向乾隆皇帝行九叩大礼,恭送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起驾还宫,嘉庆皇帝则御殿登极,接受文 武百官朝驾。至此,传位大典完成,乾隆皇帝的太上皇生活开始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