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 七千新文物, 日軍罪行再添鐵證
七千新文物, 日軍罪行再添鐵證
12月8日,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布7602件新征文物史料。這些文物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14個國家,多數系首次亮相,輾轉海內外,滿滿當當擺放在紀念館學術報告廳長18米、寬12.5米的空間裡,不僅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也見證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初,紀念館組織7個國內征集小組和2個海外征集小組,奔赴國內21個省、市、自治區的60多座城市,以及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國,廣泛征集文物史料。此外,紀念館還聘任了首批文物征集工作志願者,充分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征集,共征集各類文物、史料和實物逾7000件,征集總量創下了建館以來年度文物征集數量的新紀錄。其中,從美國一次性征集到二戰實物1092件,從日本一次性征集到文物600多件,從東北一次性征集到日軍侵華炮彈400多枚等。「這些文物涉及南京大屠殺、毒氣戰等日本侵華罪行,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主題。」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
記者會現場,美籍華人魯照寧先生捐贈了侵華日軍酒杯、新聞照片等73件文物史料,來自瀋陽的張廣勝先生捐贈了侵華日軍強征「慰安婦」使用的化妝品瓶子、漆木盒等16件文物史料,昆明二戰史探索協會會長宋向東先生捐贈了法軍望遠鏡、援華美軍手電筒等36件文物史料,四川抗日老兵救助會會長楊紅雷先生捐贈了中國遠征軍指南針和中國遠征軍軍裝等8件文物史料,南京市民邢海鵬先生捐贈了美軍軍用汽油爐、抗戰勝利油燈等8件文物史料,段書青先生捐贈了美國「飛虎隊」專用畫線器和隊員的銀質果盤等3件文物史料,張敢先生捐贈了侵華日軍「精工」牌掛鐘和日軍瓷碗。
此次征集到的文物史料的來源管道超過以往,涉及國家多達14個。紀念館聘請專家現場指導,按照文物史料類、音像圖片類、口述史料類三個大項,及槍械、軍用品、軍用裝備、史料等15個小項,對史料進行了細化分類。
對日右翼否認「慰安婦」給予有力回擊
這些文物中,在雲南征集到的「日軍芥子氣鋼彈」,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慘無人道地實施毒氣戰罪行的直接證據。此外,從河南征集到的「征途萬里」日本老兵相冊,在日本征集到的滿洲事變手帕、步兵第九聯隊解散紀念手帕等,都真實記錄了日本對中國各地的侵略。
此次專程從瀋陽趕到南京捐贈文物的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就是紀念館首批文物征集志願者。自2007年至今,他先後6次為紀念館征集文物史料3200餘件。
張廣勝此次捐贈了在東北慰安所遺址收集的「慰安婦」使用過的木碗、漆木盒、化妝品瓶子等日軍侵華時期加害女性的16件證物。「由於東北冬季氣候幹冷,雪花膏成為‘慰安婦’的必備品。這些實物均在位於東北的原日軍將校俱樂部所在地發現,該處現已成為東北慰安所遺址。日本戰敗潰逃時企圖毀滅證據,放火燒毀建築,但這些物品在大火中幸存。」 張廣勝說。朱成山館長表示,這些木碗、漆木盒、化妝品瓶子是揭露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直接證物。
在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方面,南京金陵文獻館館長、民間收藏家徐雷先生捐贈的「大美國金陵女子大學」袖標上繡有「大美國金陵女子大學」和「第五號周良臣」字樣,並蓋有「大美國金陵女子大學校役」紅色印章,該袖標為南京市民周良臣使用,是國際安全區保護南京市民的證物。
美籍華僑陳燦培捐贈的1938年5月16日美國發行的《生活》雜誌,其中刊有1937年12月13日日軍在南京製造大屠殺慘案的圖文記載。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料文物將豐富館藏
記者注意到,區別於以往的史料範圍,此次征集新增了見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選項。在見證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其勝利方面,有反映中國遠征軍滇緬作戰,以及美國空軍志願隊開辟「駝峰航線」援華作戰的歷史文物,如美軍縫紉機、食油桶、軍車加油桶、美軍吉普車等文物。還有「紀念抗戰勝利」墨盒、「紀念抗戰勝利」瓷壇、慶祝抗戰勝利「山河重光」筆筒、同盟國反法西斯勝利鐵筒、日本投降後銘文印章等文物。
志願者張廣勝捐贈的沖鋒槍彈鼓則是蘇制「波波沙」沖鋒槍的配件,該槍是蘇軍在二戰中使用的主要武器,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屢建奇功。蘇軍在東北援華抗日時也使用了「波波沙」沖鋒槍。彈鼓上的斑斑銹跡見證了抗日作戰的艱辛。

朱成山表示,過去紀念館因為主題所限,征集文物大多圍繞南京大屠殺歷史,而隨著國家公祭和抗日戰爭勝利日的確立,今後紀念館將豐富文物征集的外延和內涵,逐步充實到紀念館新的展陳中。
本報記者 沈崢嶸
本報實習生 王 敏
配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昨日公布的部分新征文物史料。
本報記者 萬程鵬攝
本文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