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读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一共多少个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一共多少个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一共多少个字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现流传最广的是玄奘译本,全文312个字,原文及其他译本就不太清楚了。
以下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满意的话请点选“采纳答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中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智慧。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分别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即无生死恐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竟涅槃。涅槃者。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咒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者。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时,照见无色界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锤。依般若班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班罗密多故,得阿蜹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版般若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出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可。。
prajbaparamitahrdayasutram | oj namo bhagavatyai aryaprajbaparamitayai |aryavalokitewvaro bodhisattvo gambhiraj prajbaparamitacaryaj caramano vyavalokaya tisma pabcaskandhastajwca svabhavawunyan pawyati sma |iha wariputra rupaj wunyata wunyataiva rupaj rupanna prthak wunyata wunyataya na prthagrupaj yadrupaj sa wunyata ya wunyata tadrupamevameva vedanasajjbasajskaravijbanam |iha wariputra sarvadharmah wunyatalaksana anutpanna aniruddha amala avimala anuna
aparipurnah |tasmahariputra wunyatayaj na rupaj na vedana na sajjba na sajskara na vijbanaj na caksuhwrotraghranajihvakayamanajsi na rupawabdagandharasasprastavyadharma na caksurdhatur yavanna manovijbanadhaturnavidya navidyaksayo yavanna jaramaranaj na jaramaranaksayo na duhkhasamudayanirodhamarga na jbanaj na praptirnapraptih |tasmahariputrapraptitvadbodhisattvasya prajbaparamitamawritya viharatyacittavaranah |
cittavarananastitvadatrasto viparyasatikranto nisthanirvanapraptah |tryadhvavyavasthitah sarvabuddhah prajbaparamitamawrityanuttaraj samyaksajbodhimabhisambuddhah |tasmajjbatavyaj prajbaparamitamahamantro mahavidyamantro 'nuttaramantro 'samasamamantrah sarvaduhkhaprawamanah satyamamithyatvat |prajbaparamitayamukto mantrah |tadyatha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jgate bodhi svaha |ityaryaprajbaparamitahrdayaj samaptam ||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歌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演唱:齐豫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
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
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
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名义 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已
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
:music.baidu./song/208795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译文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呵。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于物质。 有人认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它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它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于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于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于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谛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谛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于一切。 使自己及一众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于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挂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为,妄想等等,终于达到寂灭无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于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盘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众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心经:送你一首渡河的歌 洪启嵩
观自在菩萨
当时间停止,时间在哪里?当意念停止,心又在哪里?过去的意念,就像微风吹过,已经消失了;未来的念头还没有出现。这时,你在想些什么?生命并不存在于过去或未来,过去与未来,只是意念的互相渗透而串连起来,一种几乎没有破绽的错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每一个生命,都只能活在现在。但是,所谓“现在”,曾经存在吗? 多长的时间称为“现在”?多短的时间称为“现在”?一分钟、一秒钟、一刹那?会不会根本没有现在!当你不再为“过去”的意识所俘虏,不再被“未来”的心念所缠绕;当你不坐“现在”之监狱,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照见五蕴皆空
一切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受、思想、生命意志和心念,都是由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没有恒久不变的自体是空而无常的。一棵树从种子开始,不断地蜕变,阳光、土地、水份、空气…… 都影响着它的成长它不会停止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形状。 正因为有种种条件的参与,所以小小的种子最后才能长成一棵花繁叶茂的大树。
度一切苦厄
造就是空的作用。能自在地显现宇宙的永珍。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更不是一种停滞的状况。空,是万事万物的真实样貌--没有任何事物拥有绝对不变的形体、不可逾越的边界。能够观自在的你,了知自身、他人与外境的空幻无常,泯除了所有的对立界线,没有敌者。能超越一切生命的忧悲苦恼。
舍利子
任何存有现象都不断地在变化中,找不到一个不变的实体。
色不异空
就像我们的身体,由亿万个微细粒子所构成的,如果把这些微细粒子一个个分解,所谓的“我”,最后不过是一堆原子的尘土而已。这些微尘都曾经是你的一部分,它们的结合造成你的生命,你的存在;当你生命结束,肉体分解,它们又各自和别的微尘组合成其他的形态。
空不异色
空,有如暂时被定格的幻影,它在这现象出现之前不存在,现象消失之后也不存在;而每个现象在显影过程中,也是不断在变化著。
色即是空
我们六根所感受到的一切是如此真实,但如果你要找出它常住不变的本体,却了不可得。生命的种种痛苦烦恼,正是来自于这种错误虚妄的想象。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紧紧抓住“自我”,以“我”为中心,来建构周遭的一切。
空即是色
“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衣服,“我的”喜好……一圈又一圈“自我”的牢狱,禁锢了自心,让自己和生命中邂逅的事事物物无法感通,不是贪婪地执取,就是厌恶地排拒,或是漠然无感。只有去掉心中那条“自我”的界线,才能得到生命的大自在。
受 开启“自我”的限制,天地无限辽阔。
想 放掉自我的执著,重新观看世界,它不会增加什么,也不会改变什么,这世界还是一如往常地运作著,但是你的心不一样了。
行 就像恢复平静的水面,能清楚照见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之前圈禁你、遮蔽着你的一切,不再成为烦恼的根源。
识 你开始自在悠游于无限可能之中,不管是所看、所触、所感,都变得无比清晰澄澈:
好的气味不会让你生起贪著,坏的气味不会让你心生厌恶。
亦复如是
好听的话无法控制你,难听的话也不会让你生起无明火,眼所见,耳所闻,六根接触的外境,种种感受明明白白,却不再成为生命的制约。
舍利子
你能感受到万事万物鲜活的生命力,可以听到山的声音、树的声音、云的声音……
是诸法空相
小至你我的生死,大至地球的诞生与毁灭,乃至整个宇宙的运作,都是相续不断变化著;这种空的力量,能够创造出一切不可思议、无穷无尽的宇宙永珍。
不生不灭
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从来没有生起,也从来没有消灭过。 它们只是随着因缘条件的流转而形成,又随着因缘条件的变易而消失。就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一个接一个的巨浪生起、消失,生生灭灭、永无止息,但大海依旧是大海,根本没有生起或消灭。
不垢不净
生命也是这样。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出生称之为“生”,人的死亡称之为“死”。 然而,“生”又何尝不是“死”之死,“死”也正是“死”之生。我们此世的出生,是来自其他存有状态的消失与转换,所以此世的“生”,也可以说是过去存有的“死”;而此世的“死”,也正是下一世的“生”了。
不增不减
我们把转变当作一个“生”、一个“灭”,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它从来没有生起、没有消灭,只是不断地变化著。
是故空中无色
万物不断流转,就像水,可以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也可以结合成透明的连续体,上一刻是河流与海洋,下一刻是云朵或雨滴。
无受 因此,你既找不到一个永远不变的实体可以染污,也没有染污者。
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宇宙既然这样无边无际,时间既然这样无前无后,它中间既有光亮,也有黑暗,有清净,也有脏污,那么到底应该说它是明还是暗? 是秽垢还是洁净?
行 这样的存有,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限制它、伤害它: 任何增加它或减损它的作为,都是徒劳的,因为它就是那么圆满、绝对,远离“多”或“少”、“大”或“小”、“增”或“减” 这些相对性的思维。
识 当我们明白万物的体性都是虚幻不实的时候,就能超越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面板、意念六种感官力量的制约。
无眼 世界的讯息和刺激这么多,我们总以为要全力使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才能吸收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们感官的作用也就被外境所控制,反而看不清楚、听不明白。 然而,当我们盯着东西看的时候,能看到的范围就变小了。 如果我们知道,事物不会因为我们不紧盯着看就看不到;把眼睛整个放松,那眼睛就可以像镜子一样,可以轻易照见永珍--让东西来看我们,而不是我们去看东西。
耳
当你的耳朵放松,不再对外界声音执著之后,就像听最高阶的音响一样,能够很敏锐地感受到最微细的声音,而且是柔软而悦耳的。
鼻
你的鼻子放松,因为没有执著的缘故,不会因为闻到好的气味就贪求更多,也不会闻到不好的味道就生气,因此嗅觉就会变得更加敏锐,鼻子、舌头、身体的触感跟意念也一样,我们整个身心不再向外抓取,完全放松,因此,不会被外在的现象所制约。
舌
一个健康的人,口中唾液充分地分泌,只要舌根放松,可以遍尝各种味道,而且都是最美好的味道。所谓的美食家,往往最难倡导满意的味道。
身
当身体完全放松,触觉也会变得非常灵敏,碰到一个东西感觉很舒服,却不会贪著于它,感觉不舒服时,也不会生气厌恶之心,只是避开远离而已。
意 意念也是这样,我们接收各种讯息,但不产生渴求,也不排拒,对是非善恶清楚知晓而超越它。
无色 如果我们体悟宇宙永珍的空性,这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一切,但视线不会被外在的物象所蒙蔽。
声 同样地,我们不会被外在的声音所俘虏。 香 不会受到香臭的左右。 味 不会受到饮食的驱策。 触 不会贪恋美好的触觉。
法
这样的你,和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六种感官对你而言,不再是有分立有隔阂的,但是她们各自感受的外境--色、光、气味等一切现象,又是清清楚楚。
无眼界
当你体悟了万物空的实相,就可以超越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乃至生命的一切界限,得到完全的自由。
乃至无意识界
一切现象,一切领域对你而言,只是各种条件集合之下,在此时此刻的时空里面,展现你现在这样的样态,但是在这中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所以能够显现种种不可思议的风貌。
无无明
当你体悟的万物空的真相,就可以超越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 乃至生命的一切的界线,得到完全的自由。
亦无无明尽
当你的身心超越这一切,获得彻底的自由,也就不再有“智慧”与“无明”的分别,自然也没有“无明尽”这一回事了。
乃至无老死
我们观察生命的死亡,体认到自己终究也有死亡的一天。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死,因此死亡并不特别,也不奇怪。生、老、病、死,都只是因缘条件不断转换的一个过程而已。
亦无老死尽
一个洞见真相的达者,超越的生、灭的有限观点,了知“老”、“死”的现象也都是虚妄的;既然没有老,死这回事,也就没有老,死需要超越。如果能了知一切事物的体性都是如此虚幻不实--既然没有烦恼的主体,自然也就没有烦恼的消除了。我们可以平静,安心,好好地活着,该做什么就去做,不会犹豫,也不会懊悔。
无苦
所以,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痛苦的原因? 什么是消除痛苦的方法?以肉身而言,痛苦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最大的痛苦,却是我们对痛苦的想象。 痛是生理现象,苦则心理现象,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接。
集
痛苦的缘由,常常肇因于我们给心一个虚幻的想象。 当我们超越感官,看清一切事物的真相,就会发现: 痛苦的本性是虚幻的,因此痛苦的发生与止息也都是虚幻的。
灭
如果这一切都是那么虚幻不实,有如梦境,是不是超越本身,在这时候也被超越了? 那么在这中间谁是证道的?谁是获得无上智慧的? 谁能真正拥抱虚幻?
道
一旦我们超越了所有的智慧,也超越饿其他一切能得到的东西,我们立刻可以从智慧里面得到大自由,并且从一切虚幻的占有中得到大解放。
无智亦无得
真正的大智慧者,不会执著智慧的境界。 执著智慧的人,身上散发出智慧的酸味,被虚假的境界所限制,而执著真实。追求智慧的过程,就像在黑暗中要将瓶盖合上瓶身,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不断摸索著、试探著,最后终于把瓶盖合上瓶身,然后在把它旋紧。
以无所得故
可是,当你把瓶盖拴紧在这个瓶罐上时,瓶身同时也抓牢了瓶盖。 当你被境界所控制,就不能自由自在地运用智慧。 想要脱离这个相互套牢的状态,必须再一次把盖子旋出来--这旋出来的盖子,就是你要放弃的自我,知识的傲慢。
菩提萨埵
如果只知拿着瓶子和盖子,只能戴着“智慧的眼镜”才能看东西,这并不是圆满自在的境界。把执著放掉,遍大地都是智慧。 不执著智慧,并不是说心里面想着:“不要执著智慧。”这与修养无关,而是事实如此--根本没有任何境界或智慧可得。 摆脱“除此之外没有智慧”的迷思,才是真正超越一切的智慧。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只有让生命中的每个体验都清楚明白,却有不限入习惯性的思考模式,才会转变成智慧。
心无挂碍
当我们用智慧了知万有的真相,没有任何疑虑,此时此刻,看到一切众生、事事物物,我们没有分别、没有幻想,不被束缚,于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帮助建立所有的清净世界,帮助所有生命得到圆满。
无挂碍故
如果我们的感官接收外界不断变化的讯息,却在心里面产生一种期望,希望这些东西永远不变,或以为它永远不会消失:这证实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们的感受是那么真实,而我们的心则把它转成虚妄的幻想。 这种惯性的错误回路,让我们内心生出了种种恐怖,种种惊吓,在生命中轮转不停,永远没有办法得到自由、感到自在。
无有恐怖
一颗完全自由的心,充满了宁静,当然也摆脱所有痛苦,远离所有恐惧--因为恐惧来自错误的思维: 误以为有什么的东西可以得到,有什么东西会失去。
远离颠倒梦想
当你看清一切事情的真相,心里面完全没有恐惧,也就不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在幻影中漂流不止,为各种迷思所苦。
究竟涅磐
生命因此可以获得彻底的解放,时时刻刻都是如此平静与安稳。
三世诸佛
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一切生命达者所依止的,就是能够清楚观照宇宙永珍,同时远离一切执著的智慧。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外在没有东西需要再超越了,而你的内在根本上也没有任何东西需要超越。不只是放下对万事万物的执著,而是这里面根本没有任何不变的实体可以让你去执著;你的心不再受到任何干扰,没有事情、没有境界能干扰你的心,你的智慧不再依靠任何智慧而生起。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观察宇宙永珍,就像那在你手中的一个杯子,装满清水之后,你看得清楚明白;把水喝下去的感觉,不是在你的记忆里面,也不知你的想象里面,而是如此现成、无比真实;就是这么甘美、清凉、这样的智慧,是空的,无可得的,更谈不上“增加”或“减少”;它也无处不在,你没有必要去拿起一个叫做“智慧”的东西放在那里,也不需要特地戴着一个所谓“智慧”的眼镜,才能观看万事万物。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真正圆满无上的智慧,就是你要用的时候,它就在那边;当一个现象生起的时候,你当下了知这个现象的虚幻本性,因而心里没有任何执著。 这不是逻辑推理、公式换算,而是真真实实的体悟。 因此也就没有记着或遗忘,无关提起或放下。它完全是自然现成的,可以在每一个地方自由运用,让你充满自在的喜悦。
是大神咒
这时,不只是执著消失了,连没有执著也消失了,只因在这个当下,一切都得到的完整的体悟。有事的时候,无事的时候,事情变化的时候,全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一丝一毫的犹豫,没有附着,没有纷扰,也没有遗憾。
是大明咒
让你的心进入智慧的大海,就像水流进水中,你的心也就成为智慧的心,让智慧的水自然流动吧!仔细观察你的心、你的肉身、你的呼吸,过去的念头完全消失了,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这时的念头越来越清楚了,一个又一个,越来越细微,也像水泡一样,一个个消失。 于是你的心完全平静了,整个宇宙也像澄净的大海一样完全平静了,万事万物随他们去吧!你的心就像水一样,智慧也像水一样,让水流到水里,你的心也就成为智慧的心,让智慧的水自然流动吧!
是无上咒 让一切回到不再有任何执著的实相自身吧! 生命中一切痛苦、纷扰、委屈、不平与烦忧,也都将自然融入大智慧的海洋消失无踪。 这样的心,绝对是你真实的体悟,而不只是一种想法或见解。 自在的感觉,是你的心没有疑惑,能够自在地决定,但是对任何决定都没有执著、没有迷惘也没有烦恼;在寂静喜悦之中游戏著,不会受到误导与遮障。
是无等等咒 不管在任何地方、身处任何因缘当中,你都能恰当地反应,随时随地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对一切生命自然生起慈爱之心,想给予他们快乐,帮助他们拔除痛苦、超越烦恼。一个自由者,没有一丝一毫粘滞在自己一时的痛苦、烦恼或喜悦之上。 随着每一个现象,心中完全没有执著。
能除一切苦 你此时此刻充满喜悦,下一刻要做的并不是保持这个喜悦,而是产生下一刻新的喜悦,这样才能念念自由、念念欢喜。
觉悟,是每一刹那都能念念自觉,而不是有个需要去保持住的觉悟的境界。如果以为可以抓着一个叫智慧的东西,那就会时有时无。
生灭不断;不是真正的智慧。
真实不虚 对任何境界,我们可以用眼、耳、鼻、舌等种种感官去体会去观察。 你可以看到它的美,它的善,没有想去执取它的心念,于是反而能够看到万事永珍的本性,目睹它不可思议的变化。 生命没有死亡,只是不断变化。 我们为什么要把转换视为一种可怕的伤害呢?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经常创造自己的欢喜,智慧就是让我们源源不绝创造欢喜的力量,而慈悲心让我们可以轻松承担一切生命的重轭。这些力量不假外求,都是从你的心思自然生出。死亡降临的时候,你自在地走,走出自己。 只有接纳死亡,生命才是完整的;
见到死亡,夜间到自己的出生,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升华。
即说咒曰 于是你仿佛听到一个随时随地在鼓舞着你、催促着你的声音
揭谛揭谛 来吧!我们大家一起来吧!
波罗揭谛 紧紧牵着彼此的手,跨越痛苦与烦恼幻影幢幢的此岸,让生命抵达最真实、最自在、最圆满的彼岸吧!成就无上的觉悟。
波罗僧揭谛 如果你执著而不得自由,那么你就像一个迷失的旅人,永远留在早该出发的此岸;
当你放下执著,不被生命的惯性所制约,那么此岸也就成了彼岸。彼岸即自由--有如从梦中醒来,睁开双眼,我们看见自己,就在彼岸。
菩提萨婆诃彼岸在今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智慧有如普照的阳光;慈悲就像清凉如水的月光。遍地都是观自在。自由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