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下落不明的认定 中国历史上有哪件下落不明的珍宝吗

火烧 2022-02-19 13:01:19 1066
中国历史上有哪件下落不明的珍宝吗 太多了如:346年七月,西北前凉国国王张骏死后葬于武威境内大陵,50多年后大陵被盗,举世震惊。后凉王下令缉捕盗贼,盗首胡安璩归案后,搜获一批稀世之宝。其中,真珠帘箔、

中国历史上有哪件下落不明的珍宝吗  

太多了

如:

346年七月,西北前凉国国王张骏死后葬于武威境内大陵,50多年后大陵被盗,举世震惊。

后凉王下令缉捕盗贼,盗首胡安璩归案后,搜获一批稀世之宝。

其中,真珠帘箔、云母屏风、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篴、珊瑚鞭、玛瑙锺、黄金勒等数种墓葬品,虽在公元五世纪后下落不明,但因其“国宝中之国宝”的传奇地位,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英主”张骏

张骏是前凉第4位国主,字公庭,公元307年出生于凉州姑臧城(今武威城区)。

324年,前凉主张茂病卒,18岁的张骏继位。

《晋书》卷87载:他继位以后,“亲耕藉田”,“厉操改节,勤修庶政,总御文武,咸得其用,远近嘉咏,号曰积贤君。”

到343年后,张骏向西开境,拥有西域大部,向东攻伐各敌国,“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

此时的前凉已成为十六国时期的大国,有3州、22郡疆境。

成汉、东晋等国称其为“英主”。

张骏也是武威历史上最早留有作品的本土诗人。

《十六国春秋》载:“张骏(346年)六月,薨于正德前殿,年四十。

”东晋闻丧讯,遣人吊孝,“赠大司马,谥忠成公。

”张骏次子张重华于灵前继位,颁诏治丧。

346年七月,葬张骏于大陵。

陵址不详。

7年后,张祚称帝,“追尊(张骏)文王,庙号世祖”。

下落不明的认定 中国历史上有哪件下落不明的珍宝吗

大陵被盗

后凉咸宁二年,即公元400年,盗贼胡安璩等人趁当时凉州境内战乱之机,召集贼众数百人,潜入大陵,挖掘封土,进入地宫,盗取了大量的陪葬珍宝。

《晋书》载:“胡安据(实为‘璩’)盗发张骏墓,见骏貌如生。

”盗贼启开张骏棺时,看到已死54年的张骏竟然面色如生,惊骇不已。

他们除盗取史上留名的多件珍宝外,“水陆奇珍不可胜计”。

可以说,这是一次武威中世纪地下文物的洗劫。

大陵被盗后,姑臧官府急报后凉朝廷,后凉国王吕纂严诏查办。

不久,盗首胡安璩被缉获,经彻查,50多户人遭株连,悉数入狱。

案结后,因盗墓被杀者达千人之多。

为安抚民心,吕纂还派遣使者到大陵祭奠,并拨款重修了陵墓。

但重修陵墓的后期,吕纂遇刺身亡,因而重修工程的详情不为后人所知。

清点珍宝

《太平御览》引《凉州记》载:“胡安璩等发张骏墓,得真珠帘箔、云母屏风、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篴、珊瑚鞭、玛瑙锺、黄金勒。

”计10件珍宝。

《凉州记》作者段龟龙是北凉文人,他创作此书距离大陵被盗仅10多年,因此,这个宝物清单比较接近史实。

真珠帘箔,是张骏寝殿前悬挂过的珍珠宝帘,金丝为绳,金箔饰之,十分名贵。

李白《捣衣诗》: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借用张骏“真珠帘箔”描述兰房的幽美和香艳。

云母屏风是以云母为材料制作而成的屏风,系张骏生前所用。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羡慕张骏云母屏风华贵而有所寄托。

琉璃榼 、珊瑚鞭、玛瑙锺3样珍宝,是西域贡品,系张骏生前喜爱之物,死后带至墓内。

受三升是何物?《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

“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暝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实灵人之器。

”可见,受三升是古杯名,秦汉之前就被传为天下至宝,后被张骏获得,死后陪葬。

赤玉箫,用赤玉制作的排箫。

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卷47引《三十国春秋》:“凉州人胡据盗发张骏墓得赤玉箫”。

这支排箫,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赤玉排箫,极其名贵。

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箫、紫玉篴是国内中世纪和田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黄金勒,系张骏坐骑用黄金做的衔勒,雕饰精美,故用作陪葬。

黄金勒出土后,世人叹为天物,多有歌咏,唐代诗人描写战马雄健、名贵多取张骏黄金勒典故,如卢照邻:“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

”陶翰:“騂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

”杜甫:“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胡安璩等人盗挖的大陵宝物,《晋书》载:“得真珠簏、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箫、紫玉笛、珊瑚鞭、马脑钟。

”其中紫玉笛段龟龙未记入。

珍宝之谜

大陵被盗珍宝被吕纂追获后,各种史书均未载这批珍宝流向何处。

详参凉史,珍宝去向大致有3种可能:

一是作了吕纂的陪葬品。

401年2月,吕超、吕隆发动政变,在酒宴时将吕纂刺杀。

盗案发生与吕纂被刺,之间不过一年光景,大陵珍宝尚在吕纂手中。

吕纂“游田无度,荒耽酒色”,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玛瑙锺这些酒器,当为吕纂享用之物。

吕纂死后被厚葬,葬于白石陵,部分大陵珍宝疑被陪葬。

二是为吕纂妻杨氏所得,流落民间,从此下落不明。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82载:“纂妻杨氏及侍婢数人,殡纂于城西。

将出宫,(吕)超恐其珍宝出外,使人搜之。

”所搜者,正是大陵珍宝。

但搜查者被杨氏斥退,不过,不久杨氏自尽,她身边珍宝流向何处就无从考稽。

三是大陵珍宝流失到了后秦。

这个推测目前被史学界普遍认同。

吕纂死,所藏大陵珍宝为后凉末主吕隆所获。

几年后,吕隆被南凉、北凉夹击,无法在凉州立足,只好向后秦姚兴投降。

《晋书.载记》载:“隆以二寇之逼也,遣超率骑二百,多赍珍宝,请迎于姚兴。

”其中珍宝名单中,很有可能就有大陵珍宝。

“隆率户一万,随难东迁,至长安。

”可见,大陵珍宝是流失到了长安。

以上三种推测,孰是孰非,成了千古之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