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历史事件 江门龙的历史
江门龙的历史
一、江门 历史人物
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莲塘乡杏圃村人。1883年12月15日在家乡出生,十二岁随其伯母之胞弟吴英兰赴美国旧金山当童工。他“目睹美国工艺发达,心向往之。尝谓国家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乎机器。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十六岁时,冯如回乡结婚,翌年再赴美国,在纽约的一间工厂当工人,学会了制造三十多种机器。
梁思永(1904-1954年) 原藉广东省新会县,梁启超次子,1904年生于上海,一说生于日本横滨。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留美班,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及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留学期间,他为了解国内考古情况,一度回国担任助教,在清华学校整理李济在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所出土的部份陶片,并写成英文专刊。
唐明照(1910-1998),外交家,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恩平市圣堂镇塘龙村人。民国19年(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民国20年12月加入gcdzg。先后担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委员、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民国22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历史系研读西方近代史,转入美国共产党并相继担任美共加州大学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书记。民国26年参加创办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民国28年10月起任美共中国局书记达10年之久。
梁启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王兴(1615一1659年),广东恩平人,少不知书,任侠亡命,早年是一个被草泽推为魁桀的人物。因身材短小,勇敢精细,绰号“绣花针”。
陈开(1822-1861年),广东鹤山县维墩村人,出身贫苦,天地会领袖。他本以驾船为业, 1854年7月5日,他领导天地会众,在佛山石湾附近的大雾冈首先举起义旗。各地天地会首领,纷纷率众响应,当时,起义军以农民为最多,头裹红巾,蓄发易眼,表示反清,故称“红巾军”或“红兵”。
李铁夫(1869-1952年),原名玉田,号昭龙,鹤山县陈山村龙门里人。十八岁时赴英属加拿大,数年后入阿灵顿美术学校,这期间加入兴中会,自此取名铁夫。1908年,李铁夫到美国,协助孙中山将兴中会改为同盟会。他担任同盟会纽约分会主盟人达六年之久。
谢缵泰
谢缵泰(1872-1937年),广东开平人,生于澳洲雪梨市。1887年随父到香港,就读于皇仁书院。1895年在香港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他业余时间潜心研制飞船,终于在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船的设计工作。
余锟和
广东开平人,是旅美三十余年的机器学家,甲午中日战争后,余锟和即专心致志研制飞船,欲借此抵御外侮,振兴中华,洗雪国耻,1910年他终于在美国制成飞船一艘,并试飞成功。这艘飞船长一丈二尺,阔五尺,上悬用纺绸制造,外涂黑漆的气球一个。这是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飞船。
二、江门鹤山桃源镇的历史
桃源镇-历史沿革 桃源镇位于鹤山市区西南5千米处。
清属古劳都,1912-1953年为鹤山县一区,1954年改属二区,1957年称桃源乡,1958年称桃源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龙口公社,1961年复置桃源公社,1983年称桃源区,1986年称现名。镇区(桃源圩)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因圩南一古庙四周广植桃树而得桃源之名。
[编辑本段]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桃源镇 基本概况 鹤山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缘。总面积1108平方千米。
总人口36万人(2003年)。鹤山市辖1个街道,10个镇:沙坪街道、龙口镇、雅瑶镇、古劳镇、桃源镇、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宅梧镇、云乡镇、双合镇。
市人民政府驻沙坪街道,邮编:529711。代码:440784。
区号:0750。拼音:Heshan Shi。
桃源镇位于珠三角腹地,距鹤山市城区3公里,325国道横贯全境,佛开高速公路、兴建中的江肇高速公路、广珠铁路越过境内。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常住人口2.2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8万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
2007年及2008年,桃源镇连续两年被评为江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江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先进单位。 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8亿元,比2007年(下同)增长15%;社会总产出41.1亿元,增长20.5%;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产值31.47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产值8.02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4860.7万元,增长32.43%;农村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增长11.2%;农村人均纯收入6992元,增长4.5%。
经济概况 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5.28亿元,比2003年增长10%;社会总产出25.72亿元,增长18.5%,其中,工业总产值20.05亿元,增长20.4%,农业总产值1.02亿元,增长5.2%;新上、增资扩建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合共3.13亿元,其中外资1886万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桃源镇已形成了三业齐飞的发展势头。
农业方面,桃源镇拥有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的“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包括年上市鸡苗500万羽的国荣鸡苗孵化场,年上市肉猪1万头的美德洲农场和开发山地5300亩、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桃源“三高农业品牌”——甘棠花木基地。工业方面,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已渐成气候,其中外资企业有30多家,民营企业有180家,构成了以电子电器、新型材料、纺织制衣、五金制伞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并涌现出北丰、联塑、法罗力·比力奇、安柏、康佰、制伞等工业品牌。
第三产业方面,君威酒店的落成开业,桃花源商住区和桃源影剧院的相继落户,以及色色会所,马山风景区和金峡水库度假村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巩固了第三产业在桃源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经济长足进步 工业方面,桃源镇拥有较大规模的外资、民营企业共300多家,形成了以电子电器、五金制伞、纺织制衣、新型材料等为主要产业的工业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北丰家用纺织、联塑管道、法罗力比力奇水暖设备、桃源彩伞等四大龙头工业。
其中,制伞业是桃源镇的特色传统产业。目前,该镇已成为华南地区配套齐全的伞具生产基地、出口集散地和行业信息交流中心,并于2007年强势启动“桃源彩伞”区域品牌。
此外,桃源镇着力完善工业配套设施,以新325国道为轴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了富民、建桃、德胜等三个工业园,各园的路网、电网、供水等工业配套已全面完善。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农工作方面,桃源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提升,深化农业保障机制,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特色产业方面,甘棠花木基地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茶科所“金马牌”桔普茶被评为江门市20个优秀旅游商品和“2007江门市五邑八宝(特产)”之一;年上市鸡苗500万羽的国荣鸡苗孵化场和总种植面积达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等也属较具规模的“三高农业品牌”。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第三产业方面,桃源文化广场、桃源影剧院已相继建成,三星级君威酒店是全市为数不多的星级酒店之一,镇区三大高品质商住楼盘建设如火如荼,投资近亿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市第一家经营日本料理的综合性特色酒店----椰林酒店正式开业。
桃源墟镇逐渐形成以富源大道为主干道的新兴文化商贸区。同时,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城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桃源组团”的落实和“服务江门、辐射珠三角、面向粤西和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进一步增强桃源镇的综合竞争力。
历史沿革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鹤山县。因县内有山如鹤而得名。
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8号)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 2000年,鹤山市辖12个镇:古劳镇、双合镇、沙坪镇、雅瑶镇、龙口镇、宅梧镇、共和镇、址山镇、云乡镇、鹤城镇、桃源镇、合成镇。
总人口405779人,各镇人口: 沙坪镇 143888 龙口镇 35888 雅瑶镇 35236 古劳镇 32148 桃源镇 24333 鹤城镇 29649 共和镇 23929 址山镇 26541 宅梧镇 32354 云乡镇 4315 双合镇 。
三、有关恐龙的历史资料
恐龙(英文名:Dinosaur) [1] ,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 [2] 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四、龙的传说及历史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
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
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
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十来岁的漂亮小伙。
小伙拉住珠凤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滚圆滚圆的珠子,说:“我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刚才在龙潭中戏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钩搭上挣脱不得,多谢大姐救命之恩。这是一颗龙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
往后有啥为难事,大姐只管说一声吧。”说完,顿时不见了影儿。
珠凤追出门外,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听得井水哗啦啦响了几声。她觉得像是在梦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颗宝珠。
进屋后,她将龙珠往水瓮里一丢,哗枣,水花翻溅,泛起满满一瓮清水,尝一口,比那井水还甜,珠凤知是宝物,对谁也没讲,连她亲大也瞒着。只是常常想起乌龙,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担水,偷偷往井里看上几眼。
离龙潭堡四五里的孙家堡住着一家财东尹立先。珠凤他妈死的时候,刘老汉没钱殓葬,借了尹财东十两银子。
日子穷,还不起,却常给尹家送些豆腐,权当付了利息。这十两本银尹财东也不催要,乐得一年到头吃豆腐不花钱买。
珠凤姑娘年长一年,越发出落。尹立先贼眼骨碌一转,打起了珠凤的鬼主意。
先是请了个能说会道的媒婆,给珠凤说媒下聘礼来了。刘老汉执意不肯,珠凤心性刚烈,提起礼盒子摔到门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财东知道了,气得直翻白眼,骂道:“老东西给脸不要脸,十两银子的财十几年咧欠着不还。哼!连本带利纹银百两,三天内交来啥说不说,交不来银子枣哼哼!”他眯起眼一声冷笑:“叫珠凤姑娘来顶账!”话传到刘老汉耳朵里,他也没了主意。
珠凤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没办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儿上,牙一咬,心一横,大叫一声:“妈,儿跟你来了!”眼睛一闭,纵身扑进井里。 珠凤只觉得头晕目眩,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忽听得耳朵边有人呼喊:“珠凤,珠凤妹妹!”慢慢睁开眼一看,原来自己不曾落到水里,却躺在乌龙的胳膊上。“乌龙哥!”她像见到亲人一般,伏在乌龙的怀里大哭起来。
乌龙劝她说:“珠凤,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难过。狗财东为富不仁,天理难容,看我收拾这条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凤不肯,他在她耳边一阵悄声絮语,说得珠凤含泪带笑,连连点头。
听得珠凤投井、乡亲们打着火把下井救人。乌龙见有人下来,轻声对珠凤说:“好妹妹,我不送你了。”
双手将珠凤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凤,连忙绑上绳子,把她救了上来。
夜深人静,珠风把她和乌龙的事从头到尾给父亲学了一遍,老汉听了暗暗惊喜,却又半信半疑。珠风从瓮里捞起龙珠,老汉见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凤的话。

珠凤跳井得救的消息传到尹立先耳里,老贼捋着鼠须一阵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财万贯,金银满箱,再能有这么个美人几,可真是……啊,嘿……”贼眼一转,吩咐下人分头准备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贼带着一伙家丁朝珠凤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阵狂风卷着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带来的财礼早刮得没了影儿,尹贼连人带马翻倒在地。
狂风过后,老贼一看,财礼虽空,人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带着一帮家院,挥棍舞棒,直奔刘老汉家来抢珠凤。 乌龙见老贼三番事过,仍不知改,待老贼冲到井台边,便现出真形,口含龙珠,喷出一股清泉。
一时间电闪雷呜,恶浪滔天,尹贼一伙狼哭鬼嚎,随波翻滚,被冲入渭水河中,喂了鱼鳖。 一会儿云消雾散,满天霞光,云端里舞起一条黑色巨龙,龙背上坐着珠凤姑娘。
飞到山顶,乌龙卧下歇息,珠凤向父亲和乡亲们挥手告别。 从此,人们就把这村子叫做龙泉村,后来又改成龙潭堡,把龙歇息的山头也起名叫做乌龙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龙山了。
五、龙的历史来历
龙的来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龙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六、龙的历史文化都有那些
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详情请浏览下面网址:
://baike.baidu/view/113827.
七、江门有多少年历史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 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江门市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等。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东汉时期的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灭宋的新会崖门古战场等。
八、龙的历史由来
当原始人类从采集野果和渔猎转向以种植为生的时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获数量就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质量。
还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无常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控制,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寄希望出现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帮助抵御灾害的神灵,企图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偶象以求得护佑。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
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
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
有角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的模拟音。
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
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古籍中说:“水以龙。”
可见龙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