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偃师老城饭店电话 寻觅——逛洛阳偃师老城(上)

火烧 2021-07-11 11:35:50 1054
寻觅——逛洛阳偃师老城(上) 有一句形容洛阳偃师历史的老话:九朝洛阳半偃师,说明了偃师在洛阳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先后建有夏朝斟鄩都城、商代西亳古城、东周下都、春秋刘国故城、春秋滑国故城、汉魏故城、金

寻觅——逛洛阳偃师老城(上)  

偃师老城饭店电话 寻觅——逛洛阳偃师老城(上)
有一句形容洛阳偃师历史的老话:九朝洛阳半偃师,说明了偃师在洛阳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先后建有夏朝斟鄩都城、商代西亳古城、东周下都、春秋刘国故城、春秋滑国故城、汉魏故城、金墉城等多处国都都城。可惜的是经过历史的迭代和朝代的兴衰,都早已埋入黄土,仅存的残缺土城墙是地面上留下的唯一历史鉴证。 今天我们不说这些已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城,我们去找寻年代近一点的故城,关注一些近几百年非重点历史遗迹。 偃师清代故城位于今偃师城关镇附近,俗称偃师老城,现有北关、南关等村名代表着故城的地理位置。城关镇地处伊、洛河流域,历史上多遭水患,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如今仅存的历史遗迹屈指可数,能保持原貌的更是少之又少。 北关村中段是以前北城墙的位置,现存两处城墙遗址,相距百余米,幸运的是这两段城墙都有附属建筑,西边的城墙有颐真洞,东边的城墙有文昌阁。 2004年,一则关于颐真洞的新闻向大家介绍了这里,引起新闻关注的是洞口的一对楹联,楹联上的每个字是由几个字组成的特殊字体,专家解读是道教所创文字,组成的字代表了道教的修炼和养生之奥妙。 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 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 这类道教文字在不少道教场所均有碑文记载,但在洛阳属独一处。颐真洞为砖砌券拱式建筑,洞体与城墙共为一体,仅有一间。 颐真洞乍看保存还算完好,但实则身处窘境,洞前一米的地方已建了民房,旁边也仅余窄窄的过道留了出入的地方,当时找到这里可是费了一番功夫。 颐真洞上面是残留的老城墙,宽约二十余米,沿边还有一些灰砖留着,基体仅是一堆黄土,如无颐真洞的存在,这堆黄土难以找出一丝城墙的模样。 回到村里的正路上,在路边和垃圾池里散落着一些巨大的石雕残件,可能是一座牌坊的石构件,现在就这样落寞的随意撂着。 东边城墙的文昌阁规模稍大一些,砖石结构,最上层原有木制建筑,毁于「 ”破四旧”。 文昌阁两侧有石台阶,西侧尚存石栏,东侧几乎看不出台阶的模样。 文昌阁的建筑石料分为两种,一种泛红色的石料,与偃师北部邙山岭的石质接近,另外一种青石料,与偃师南部万安山的石质接近。道教常在建筑的选材上赋含深意,不知道选择两种不同的石料是不是也有深奥玄学。 文昌阁中间门洞上方有一块匾额,右边落款:大清嘉庆二十年三月(公元1815年);左边落款:知偃师县事岐山武肃敬题。中间上书三个异体字,实为「 ”洞”的三种写法,从左到右分别代表水上洞、水边洞和水中洞。 在文昌阁前面的水坑里还有一层台阶,三孔窑实际是文昌阁的第二层,现与地表持平,偃师最近一次大洪水发生在1982年,当时大水已涨至三孔窑的位置,水坑位置是以前的地表。 文昌阁曾长期作为个人房产使用,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原住家已搬出十数年,早年有人居住时,文昌阁整体保存完好,但无人居住后缺乏维护,墙体已有裂缝错位,以及东侧的券门也已坍塌。 文昌阁内部三孔窑之间互通,得益于浑厚的墙体内部状态良好,比外表看起来强的多。窑内曾有石供桌、古碑等老物件,现已无处寻觅。 文昌阁背后的城墙部分所剩无几,大部分已夷为平地,所剩土层下裸露出不同大小规格的砖石,标记出不同年代对城墙的添修印记。 听村里人说,村委会一直有心对老城墙遗址进行修缮,可是苦于费用较高,无法开展维修,只能维持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周围住户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必然更加旺盛,今天还能留着老城墙的一堆黄土和残砖剩瓦,难保明日还能继续保留,待得他日两座道观倒塌之时,可能就是城墙消亡之日。届时那幅洛阳唯一的楹联和匾额只能栖身博物馆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