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子滚刀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扣字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扣字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扣字是什么意思?
动词:
1、拉住;牵住。《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驾,将走邮棠。太子与郭荣扣马。”
2、通“叩”。敲击;敲打。《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通“叩”。叩问;询问。《大铁椎传》:“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文言文中,“诸”字是什么意思?
很多情形-----------------
〈动〉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
(1) 众;各 [all;various]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诸人皆惧而起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诸监司怖甚,公(袁可立)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代词兼介词>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记》曰:‘士庶有人善,本诸父母。子之成,其亲也。’”——明·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2]
文言文中慎字是什么意思
慎
有两个读音,意思如下:
shèn
1. 谨慎;慎重。
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2. 指实在或真诚。
例:《诗 小雅 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
3. 恐惧;忧惧。
例:《晏子春秋•杂上二六》:「﹝泯子午﹞睹晏子,恐慎而不能言。」
4. 千万,无论如何。与「无」、「毋」、「勿」等连用,表示警戒。
例:《史记 高祖本纪》:「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
5. 遵循;依顺。
例:《商君书 垦令》:「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6. 三的别称。
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官制象天》:「其率三臣而一慎,故八十一元士为二十七慎。」
7. 五岁的兽。
例:《周礼 夏官 大司马》:「大兽公之,小兽私之」
汉郑玄注:「五岁为慎。」
8. 谓用大绳引棺就殡所。
例:《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张守节正义:「慎谓以绋引棺就殡所也。」
9. 姓。
zhèn 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颖上县北江口集。
例:《左传 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
文言文中“其”字是什么意思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即已纳其自托。(他)
2、并自为其名。(自己)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4、其文理皆有可观着。 (那)
文言文 (劝)字的意思文言文中(劝)字是什么意思
劝 (quàn,)quàn
①<动>鼓励;勉励。《货殖列传序》:“于是太公~其女功,极技巧。”【又】努力从事。《货殖列传序》:“各~其业。”
②<动>劝说。《送元二使安西》:“~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化】⒈规劝感化。⒉(出家人)求人施舍
在文言文中引字是什么意思?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文言文中"要″字是什么意思。
要
1. 要 [yào]2. 要 [yāo]
要 [yào]
索取:~账。~价。
希望,想:~强。~好。
请求:她~我给她读报。
重大,值得重视的:重~。~人。~领。纲~。~言不烦。
应该,必须:须~。
将(jiāng):将~。快~。
如果,倘若:~是。
表选择:~么。~不。~不然。
要 [yāo]
求,有所倚仗而强求:~求。~挟。
古同“腰”。
古同“邀”,中途拦截。
古同“邀”,约请。
姓。
文言文中"章″字是什么意思。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
修理:杂乱无~。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
戳记:图~。盖~。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
奏本:奏~。本~。
古同“彰”,彰明。
姓。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我们的动力!
文言文中"既″字是什么意思。
既的古汉语意思
jì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文言文中札字是什么意思
札
名词义:
1、形声字。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札,牒也。——《说文》
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汉书·循吏传》
卿有札书。——《汉书·郊祀志上》
上令尚书给笔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
2、古代公文的泛称。如:札子(古代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等。
3、引申为书信。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古诗十九首》
4、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
大札则不举。——《周礼》
土气和,亡札厉。——《列子》
动词义:
1、拔出;拔除。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孔子家语》
2、夭死。
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左传》
3、书写。如:札记。
4、缠绕;捆;绑。。如:札裹、札缚、札合、札足、札抹、札实等。
5、同“扎”。刺。
语来言去各仇恨,棒迎拐架当心札。——《西游记》
6、同“炸”。
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又奏道:“和尚身微骨嫩,俱札化了。”——《西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