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氏的起源及历史 七裡鋪的起源、變遷與消失
七裡鋪的起源、變遷與消失
【口述村莊】
七裡鋪起源、變遷與消失
趙景坤
七裡鋪村因處於豐縣城東七裡而得名。
據該村楊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楊氏一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來豐,在城東七裡定居,形成村落後起名“七裡堡”。堡,泛指村莊(西部幾個省多用此字),因堡與鋪同音,後來演變成“七裡鋪”。
七裡鋪村在消失前屬於鳳城街道,北靠齊莊,南鄰鄔莊,西接楊莊,東連時莊。
2013年7月因開發區建設全村拆除,村民150戶260口人整體遷入安居十期定居,從此七裡鋪村名消失。
拆遷時村民150戶,260人,其中楊姓人口最多,約佔總人口的50%,其余周姓、屈姓、李姓佔50%。
七裡鋪村民世代以農業生產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繁衍至今。
七裡鋪西20米有一與眾不同的土地廟,因與一段神話傳奇有關而名氣很大。
1994年版《豐縣志》記載:“七裡鋪土地廟位於縣城東,因距縣城7裡而得名。
相傳高祖劉邦兒時逃避秦兵追殺,行到此廟,追兵逼近,他的父母帶他到廟中躲藏,蜘蛛立刻在廟門上吐絲結網。秦兵追到廟門,見滿門蛛網,認為裡面不可能藏人,便沒進入搜查,劉邦因免此難。

後劉邦得天下,大修此廟,並建大殿,且打破封建王朝廟堂不準刻塑龍身的慣例,獨準刻塑龍身,為全國最大的土地廟。”
此廟佔地面積184平方米,大殿3間,肅穆高大,飛簷抖拱,鐵叉雲雁,兩顆紅漆立柱上刻有盤龍,栩栩如生,且有廂房、院落等建築面積96平方米。
後歷代數度重修,終毀於1939年。
2007年在此遺址出土清代石碑一通,碑為青石質,高2.3米,寬0.66米,厚0.195米,碑首篆書“福德正神碑記”六字。
2009年在土地廟原址又重建土地廟,大殿3間,東廂房4間,西廂房4間,門面房8間,佔地6畝,大殿供奉五尊神,從東往西排列,為關公、牛王、福德正神(即土地爺)、財神、華祖(華佗)。
2010年,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部門,有專人負責看護。
七裡鋪村民全部遷入安居十期。
安居十期坐落在鳳城街道西北1公里處,門前緊靠豐沛路。
建國初期,七裡鋪歸城關區(一區),1958年9月歸城關公社七裡鋪大隊;1959年7月,縣城東9個大隊從城關公社分出,成立張五樓公社,七裡鋪大隊歸張五樓公社管轄;1983年改為張五樓鄉七裡鋪村;2000年張五樓鄉並入鳳城鎮;2015年改為鳳城街道七裡鋪社區。
(趙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