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战绩 明軍的戰鬥力是強還是弱
明軍的戰鬥力是強還是弱
前些日子由朱亞文、湯唯、俞灝明等主演的明代題材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今天,老胡就以該劇為引子,帶領各位看官一起探討一下,明朝整個276年間,明軍的總體戰鬥力是怎樣的一個水準?是強還是弱?強的話在什麽時期強盛?弱的話在什麽時間弱?強與弱的原因又是什麽?
總體概括,明軍的戰鬥力明初(1368年)至土木堡之變(1449年)是處於強盛的水準,這一時期明軍的戰鬥力也異常強大;土木堡之變之後至嘉靖帝時期是明軍戰鬥力最為羸弱與下滑的時代;嘉靖帝至明末是明軍戰鬥力有所改善和上升的時代。
明朝初年,明軍是經過血與火的淬煉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而且不僅與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割據政權交鋒過,而且也與元庭進行過北伐的正面較量。可以說從南國的熱帶至北國的雪原大漠,從東面的魚米水鄉到蜀中的崇山峻嶺都有明軍戰鬥的痕跡,戰鬥經驗十足。而且這一時期火器在中國也已經應用於軍隊,明軍的火銃、火炮也具有一定的殺傷力。至明成祖時更是將京軍分為了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在明成祖歷次親征漠北的時候這三支軍隊更是對戰局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國土面積方面,這個時期的明軍更是將今天的越南並入了版圖,使明朝的國土面積達到了最大(各個版本的地圖支持的明代的國土面積爭議很大,老胡就不發表謬論了)。
轉折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禦駕親征(非得學他祖爺爺朱棣,但是他沒有朱老四那個本事呀,這明朝皇帝也是都愛親征,16帝裡面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都親征過),將京軍的三大營幾乎全部喪失在土木堡,精銳部隊盡失,就連明朝一直奉行的主動出擊蒙古諸部的進攻策略也改為被動防禦,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的兵力都是抽調的沿海的備倭軍、漕運糧道上的內地軍隊、臨時招募的新軍才打贏的(雖然大明風華是這麽演的,但是真是的歷史的確是這個樣子)。這一頹勢直至嘉靖帝時期都沒有發生徹底改變(明武宗時發生的應州之戰與達延汗有大規模激戰,但是也沒有徹底改變明軍戰力偏弱和被動防禦的態勢),俺答汗調集大軍南下,包圍北京,大肆搶掠了北京周邊地區之後,得到了明廷通貢互市的條件之後退兵,史稱庚戌之變。沿海地區也不安寧,倭寇不斷掀起海警,曾有幾十餘人的倭寇、浪人便能搶掠南京周圍的南直隸及周邊地區。
進入隆慶時期,施行隆慶新政,用人不疑,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俞大猷,既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又整飭軍備、鞏固海防。大家知道,無論生產力處於什麽水準,戰爭永遠是最為燒錢的政治運動,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也說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經濟發展上來了就有錢搞軍備強軍,而且這一時期,嚴嵩父子也已經倒台、倭寇海警基本上也被戚繼光、俞大猷等地方武將肅清。軍事實力有很大回升,火器的發展也步入了一個新台階,就以戚繼光曾經服役的戚家軍和薊門這兩個地區的軍隊來說,虎尊炮、神火飛鴉、火銃、鳥銃都已經大量在軍中服役了。
以萬歷三大征(這可不是乾隆十全武功裡面有水分的,有些沒必要打,萬歷三大征都是必須打的戰爭,雖然萬歷也不想打)中的抗日援朝戰爭來說,第一次出兵時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從各地調集軍械、糧草,做雄獅援朝的後勤準備工作,以李如松充任防海禦倭總兵官,指揮雄獅援朝,幫助朝鮮光復國土。平壤之戰,李如松就以“大將軍炮”率先轟開了平壤的七星門,大軍湧入,隨後各門也被明軍攻破。戰後統計損失日軍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減員一萬一千多人,明軍減員一千多人(中日朝各方史料記載出入太大,只能從三方記載推測出大體數字)。還有後面的碧蹄館激戰,明軍參戰兵力六千人,日軍四萬三千人,戰後明軍陣亡兩千人左右、日軍減員兩千至六千(同樣由於各方史料記載出入太大的原因,結論也是參考各方史料推測出來的)。此戰中,日軍佔優勢兵力,且為日軍伏擊明軍,卻傷亡遠遠大於明軍。雖然明軍參戰部隊均為騎兵,但是人數極為劣勢,激戰整整一日,而且意志始終從未瓦解,苦戰待援,最終日軍撤退,明軍突出重圍,總之就是網破了魚跑了。從此亦可以看出經過日本戰國時代淬煉出來的日軍也難以和明軍匹敵。所以這時的明軍戰鬥力也是一個強勝的時代。
至於明朝末年,明軍的戰鬥力也還是基本在線的,雖然有下滑的趨勢,但是在與清軍、農民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苦戰幾十載,也已實為不易。
所以,結論可能要讓明朝的粉絲有點失望了,明朝的軍事實力並非一直強盛,而是兩頭強,中間弱的態勢。
我是老胡,胡說的胡,如果各位看官認為老胡說的有道理您就多多評論、點讚,如果您覺得老胡是在胡說八道,您就當聽個故事樂呵樂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