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是国军俘虏,却成为我军战神,被树为全军的榜样
他本来是国军俘虏,却成为我军战神,被树为全军的榜样
在解放战争时期,无数国民党军成为我军俘虏,其中很多人也自愿加入了解放军,有的还成了我军的战斗英雄,比如今天介绍的这位王克勤。
参加解放军后,王克勤虽然不到两年就牺牲了,但他取得的成就,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甚至连刘伯承都号召全军向他学习。
那么,这个王克勤有什么能耐呢?下面就来看看。
王克勤1920年出生于安徽阜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13岁那年,父亲被地主活活打死了,他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更不幸的是,在他19岁时,又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剩下母亲和弟弟只能出去要饭为生。
王克勤在国民党的部队当兵时,曾两次被我军俘虏。
第一次是在1942年,王克勤所在的部队和新四军摩擦时,被新四军俘虏了。不过,王克勤急着回家寻找母亲和弟弟,并没有加入新四军。
可是,回家后王克勤才知道,母亲和弟弟出去要饭,再也没回去,杳无音讯。而王克勤呢,没过多久又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可想而知,王克勤对国民党有多痛恨,无时无刻不想着离开。
第二次是1945年10月,王克勤在邯郸战役中被俘,这一次,他坚决要求加入解放军。
加入解放军后,王克勤看到解放区的百姓都分得了土地,过起了当家作主的生活,让他非常感慨,时常想:如果自己的家乡也被解放了,那么他的母亲和弟弟就不会出去要饭了。
在解放军的部队,王克勤的思想觉悟提升非常快,一年后就当上了班长。请注意,他的老领导是大名鼎鼎的王近山。
王克勤作战非常勇敢,而且很讲究方法,堪称解放军的一名“战神”,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到1947年7月王克勤牺牲,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王克勤一个人就毙伤敌232人,俘虏14人,并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等荣誉称号。
前面两个称号很好理解,可什么叫“三大互助模范”呢?这就要说到王克勤首创的一种带兵方法了。
王克勤深知新兵的心理,所以他当上班长后,创造性地发明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班上的互助组,具体来说,就是思想、技术、生活互助组,简称“三大互助”。作为班长,他像战士们的保姆一样,让新兵感受到解放军就是一个大家庭,极大地提高了战士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比如在巨野战役中,王克勤一个班毙伤国民党军一百多人,而全班没有一个人受伤,这就是全班相互协作、配合的结果。战后,王克勤的班荣立集体一等功,王克勤也被提升为排长。
“三大互助”法很快在全军得以推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人民军队中看到“三大互助”的影子。1946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王克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
但遗憾的是,在1947年的鲁西南战役中,王克勤在登城战斗时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王克勤牺牲后,刘伯承痛心疾首地说:“解放军战士千千万,有他王克勤作榜样,就能掉转枪口打老蒋。哪怕死了谁,也不能死了我的王克勤!可惜啊!他老蒋的一个旅,也换不来我的一个王克勤啊!”
此后,刘伯承在全军大力推广王克勤的事迹,号召全军开展向王克勤学习的运动,王克勤成为了全军的榜样。
王克勤当年所在纵队的政委——开国中将杜义德,也一直对这个老部下念念不忘,几十年后,已是白发苍苍的杜义德还专程到王克勤的墓前,献上花圈,鞠躬致意。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