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太稀币骗局揭秘 历史上惊天的骗局

火烧 2022-12-20 02:17:24 1056
历史上惊天的骗局 1.国内游戏史上流传已久的惊天骗局有哪些第十位:中国自行研发的游戏机 这实际上并不能仅仅算作谣言,因为这台传说中的天国神机确实曾经有过雏形,甚至曾在某次展会出现过所谓的样机。但是它生

历史上惊天的骗局  

1.国内游戏史上流传已久的惊天骗局有哪些

第十位:中国自行研发的游戏机 这实际上并不能仅仅算作谣言,因为这台传说中的天国神机确实曾经有过雏形,甚至曾在某次展会出现过所谓的样机。

但是它生不逢时,在游戏被各方专家斥责为洪水猛兽的年代中,胎死腹中只能是它唯一的结局。而且直到现在,中国大陆也缺少自主研发芯片的能力。

因此,在各位的有生之年里,我们估计是无法看到由中国自主研发出来游戏机了。 第九位:游戏机可以让孩子学习进步 无奸不商,无官不商,这个骗局完全是官商勾结的产物。

弄个“寓教于乐”做幌子,拿出来骗那些个望子成龙的呆头父母们。也许这些东西在国外可行,但是在中国这种落后的科举选拔制度及教育体系下,根本就没有用。

学习机?这是什么东西,根本就是游戏机的畸形儿,红白机加个键盘就是高级电脑了?那我把4台红白机捆一块,是不是就成了土星或PS了?当时,小霸王、步步高、万利达各种学习机如日中天,甚至在央视的黄金时段,由成龙代言广告,一句“小霸王其乐无穷”曾经萦绕在80后的脑海里。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这些公司的前身到底是什么来头? 第八位:赵灵儿不死之迷 年代推进至90年代中期,当时,家用电脑逐渐兴盛起来,而一款由台湾大宇公司制作的游戏软件,逐渐成为了每一台电脑上的必备之选,那就是神作《仙剑奇侠传》。

当时根本没有U盘和移动硬盘,盗版光盘也不像现在这样,于是,利用3.5寸软盘互相拷贝就成了这款游戏最多的传播途径。有多少人,为了拷回这个游戏,东拼西凑找软盘,又有多少人是在同学或是亲友家熬了几个通宵将这个游戏通关。

为了让赵灵儿不死,反反复复在试练窟中进进出出,每个NPC都对话无数遍。但是,结局却只有一个。

第七位:暗黑破坏神2中的国语 这又是不知哪个被驴踢过的愤青冒出来的废话。据说,在暗黑2中,第三关的某些地域中,会出现说着中国话的怪物,并以此引典论经,发声明抵制这款游戏,甚至在著名的报刊和杂志上都有描述,引得无数有识之士大肆宣扬,将其斥为对中国民众的污辱。

暗黑2大多数人都玩过,相信大多数人也确实听到过有类似中文发音的怪物吼声。可关键是这些真的是国语吗?如果这些怪物冒出一段郭德纲的段子那还情有可原,可关键是那些话语全都含糊不清,又都是片段的词汇,那位愤青的想像力也太丰富了。

再说了,人家说中国话就代表是中国人了?没准还是一群曾经到中国留过学的人变成的怪物呢? 第六位:无敌的伊籍和阿哙喃 三国志是光荣的标牌,但国内玩家第一个接触的三国类SLG却是由NAMCO出品的霸王的大陆,以至于,由于繁体的“陆”字与“逵”字相近,以至于当时有不少人将这款游戏爱称为“大逵”。其时,街机上的三国志正值当打之年。

也使得这个游戏迅速风靡。那个经典的按着选择键反揉方向键的秘技大家一定耳熟能详。

而还有一个神秘的设定,老玩家也一定记忆犹新。那就是无敌的伊籍和阿哙喃,传说中,只要将这两个人找到,在特殊时间下,触发特殊的条件,那就会让这两个人无敌于天下,成为文比卧龙凤雏,武赛关张赵马的绝世强者。

事实上,在8位机上,处理这么大量的数据确实有些困难,所以,难免会有一些BUG,但正是这个BUG,让伊籍与阿哙喃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迅速被大家所熟知。但是,这个传说是真的吗?抱歉,笔者没有玩出来过,就当它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吧。

第五位:中国第一款自制游戏《红花会密令》 这如同第十位的中国自主研制的游戏机一样,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骗局。因为北京的叶氏兄弟确实曾经编写过这款游戏的整个文本,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游戏业的先河。

可是,让人痛心的是,难道中国游戏业的发展,一定要由一群刚刚上高中的学生来推动吗?《红花会密令》就如同一个优雅的骗局,让生于80年代前后的人开始了对游戏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从此,中国玩家真正的步入正轨,成为了一个团体。从此,中文词汇中有了“闯关族”和“电玩一族”。

现在有多少投身于电玩行业的人员,是受了当时叶氏兄弟的影响。之后,金盘公司的《神鹰突击队》成为了第一款原创国产游戏,在此之后,国产游戏如雨后春笋一般,这其中,既有《秦殇》《剑侠情缘》这一类的佳作,也有《血狮》这种极品烂作。

但大陆的游戏业总算是发展起来了。如今的叶氏兄弟年过而立,希望有一天《红花会密令》重出江湖。

第四位:《电子游戏软件》停刊之迷 《电子游戏软件》前称为《GAME集中营》中国第一本有了刊号且正式发行的月刊类游戏杂志,是中国游戏刊物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直到十几年后的现在,依然有着无数的FANS。

然而在95年,却是电软最为黑暗的年代,由于对现实的抨击,电软被勒令停刊,直到95年10月,才再度凤凰涅磐,却已经物是人非。很难有人说清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被停刊的,但在,在停刊之前的几段评论中,却确实触及到了当时媒体宣传的底线。

他们嘲讽的一些光明正大制作盗版与假冒游戏的企业,根本就是某些国家机关的三产或者某些上层官僚的家族企业,在那个政企不分的年代,这就是自寻死路,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私人博客横行的年代,这些都不是。

2.20世纪的十大惊天骗局是谁演的

20世纪的十大惊天骗局2007-12-06 19:12诺亚方舟的“发现” 1984年,英国考古人员宣布在埃及发现了『圣经』中记载过的“诺亚方舟”,并配发了多张图片。

但事实上,按『圣经』记载,诺亚方舟为世界上每一个物种都留了一个位置,据此算来,这样大的船,至今人类都无法造出来。 有“人造心脏”的木乃伊:1991年,“科学家”宣称在金字塔发现了一个拥有“人造心脏”的木乃伊,而且这个心脏至今仍在跳动,据称它是“黑水晶”制成的。

但事实是,目前金字塔的所有木乃伊都已搬进了博物馆,没有人能在1991年在金字塔内部看到木乃伊。 20世纪的十大惊天骗局常温下的超导体:1989年12月,印度科学家宣称他们“制造”出了常温下的超导体,这种合金居然在37℃中仍然电阻为零,事实上最先进的超导体合金也需在-100℃左右。

不久,斯里兰卡亦宣称制造出常温下的超导体。于是,两个国家一夜之间成了科技大国。

活捉“外星人” “发现”“外星人”在美国平均一天有200起,其中活捉“外星人”报告平均一天便有10起以上。可笑的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宣称见过外星人的人,都不可能真的见过外星人。

牛皮西红柿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一家实验室宣布他们成功地将牛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的基因上,结果他们“得到”了一个果皮似牛皮、果肉似西红柿的成品。这一发现轰动世界。

不久,人们才发现,这个牛皮西红柿的消息是在“愚人节”那天发布的。 “星球大战”计划:里根宣布的这个“计划”宣称,美国将在太空设立三道激光“防线”,抵御核攻击。

前苏联信以为真,投资数千亿美元,结果是人财两空。数年后,美国政府宣布,“星球大战”计划是为了欺骗前苏联政府白花钱的一个诡计,美国从未投资过一分钱。

改写热力学定律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名侨居英国的斯里兰卡学生宣称,他发现热力学定律是错误的,因为在冰箱中,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与牛皮西红柿一样,这位学生也是4月1日公布他的“发现”的。

次声武器 1984年,法国几名科学家宣布,他们“发明”了次声武器,只要一开动它,它便会发出“次声”,杀死方圆10公里以内的人。他们称他们曾不小心开动过它,这几名“科学家”却没有因为这次“不小心”而丧失性命。

百慕大“死亡三角” 在众多科学骗局中,“百慕大”传说是影响最大且流传最广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直到1980年,美、澳科学考察队联合发表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

尼斯湖“怪兽”:几十年前,一张不甚清晰的尼斯湖“怪兽”照片震动了整个科学界,而拍这张照片的盖斯是当地的旅游接待人员。10年前,他承认所谓的尼斯湖“怪兽”,是他用洗衣机排水管、泡沫塑料及塑料桶拼接而成的,这个“工艺品”创造了10亿英镑的收入。

3.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今年八月九月在《自然》杂志上先后刊出文章“百公里自由空间通道上的量子隐形传输与纠缠分发”(下称文1)和“143公里上用主动前馈的量子隐形传输”(下称文2)。

文1受到好评:“为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远距离的量子力学基础检验铺平了道路”,“来自于潘建伟小组的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文2主持人泽林格称:“我们的实验表明,量子技术如今是如何地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地有用。”

他们给人的印象是,量子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该是准备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泽林格得知我国要发射量子卫星后,专程来了两次,希望能参与这项工作。

“汤森路透”组织发布的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预测中,首列了贝内特,布拉萨德和沃特斯,因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量子传输协议,该协议已经通过实验验证。这种传输很神奇,贝内特把它比作伏都教的通灵术。

文1和文2都是这协议的实施范例和验证。 对文1,《物理世界》网上有人评论:“我们渴望宇宙的奇迹,但像这样的文章让我们失望。

我发誓可以用6个字母的单字voodoo(通灵术)解释量子隐形传输。”

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斯·吉辛是欧洲搞量子信息第二大团队的领军人,隔空鬼魅作用的铁杆支持者和最疯狂的鼓吹者,不知怎么滴,这回倒认为,潘建伟组在青海湖上隔空传输的一个“比特”是欺骗,一桩隐性诈骗(it "cheats a bit". One potential cheat)。显然他不认可其实验路线和实验结论。

国内网上对此类胡作非为有过猛烈的痛斥:“这也敢拿出来,你真以为人都傻了吗?”“假的,不可能”,“伪科学”,“忽悠,接着忽悠”,“刘谦的魔术”,“中国又开始出新的气功大师了”,“见鬼了吧”,“愚人节吗?”。他们像一群嚷嚷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恐怕科学史上没有一篇论文有过如此的遭遇。

据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克特勒非常反感这种不触及真正物理问题的所谓时髦工作,说泽林格不懂物理,最会的就是用分束器把一束光分成两束[做贝尔态测量和制备多光子纠缠态],又挺会搞钱,招了一大批学生给他干活。另一位得主康奈尔也表示类似的看法,绝对不支持他的学生用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做量子信息。

还有,关于量子隐形传输和文2,量子光学大师、诺奖得主格鲁伯说:“起初,我试图谨慎地跟踪其发展,但开始就连在设想什么和究竟领悟了什么都难以区分,更不用说对于居然已经实现的什么了。”据知,美国国防部早就否定量子隐形传输项目。

政府在新一轮科技规划中已停止对光量子信息项目的支持,并从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量子计算组撤回资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所也失去对量子加密研究的资助。显然的原因是花了大钱,实事一项无成,很可能在怀疑那是一个大骗局。

对于隐形传输,以往有记者去过这种工作的实验室,想看看光子到底是如何隐形传输的,好像很失望,除了看到在符合计数器上得到的一些曲线之外,没有别的。那么要问,不用符合计数器,远离的双方能否独立观察光子的态的隐形传输?当然最好是不用,但是1997年以来的历次实验表明,离开符合计数器就什么戏也没有了,它们像是魔术师的必备道具。

看来,文1和文2的作者们不免有按愿望分析数据和做出想要结论的嫌疑。一般实验结果本身就是提供证据,很少需要做其它验证,而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常常还需要做某种验证,否则缺少说服力。

这种传输多般用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的违反来验证。文1在5月发布的预印本中,未报道这种验证,在8月的论文中补充说:“CHSH不等式的违反经无定域性漏洞观察。”

后面将指出CHSH不等式本身没有科学意义。做科学实验要准备失败,甚至是必由之路,但一再编造不反映事实真相的成果就有问题了,演示量子隐形传输的实验似乎属于这种情况。

再细看实验路线,量子隐形传输理论要求贝尔态测量作为其实现的关键步骤,这种测量需要一个被传输的态与纠缠态相乘的乘法器,还需要一个贝尔态分析器。在文1和文2中,他们用半透半反镜做乘法操作,用一些偏振分束器、光子探测器和符合计数器的联合做贝尔态分析。

但是,对半透半反镜的物质结构及它与光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是非常清楚的,它是线性光学器件,顾名思义它不能用来做非线性的乘法操作,而所用的贝尔态分析系统也不靠谱,只能观察贝尔态的一些特性,无决定性的意义。其乘法操作的目的是产生纠缠交换,不幸,他们是依靠非物理的(子虚乌有的)波函数坍缩产生想要的纠缠交换,如一本量子信息物理教材中讲的:“尽管两个光子之间(以及分束器中)并不存在可以令光子极化状态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但“全同性原理的交换作用+符合测量坍缩”还是使两个光子极化状态发生了改变——纠缠起来。”

由两个体系的态通过线性光学器件混合成的态原则上是可以分解成各子系的态,即不可能有这种纠缠交换发生。还有,文1中报道测得光子态隔空传输的平均保真度为0.804,文2报道其平均保真度为0.863,实际上光子的态根本无隔空传输的可能性,哪来的保真度,这种所谓的保真度是接收方在光束上按愿。

4.历史上的著名骗局,被揭穿后骗子都是怎么圆谎的

最著名又“经久不衰”的金融骗局——庞氏骗局“庞氏骗局”得名于查尔斯 ·庞兹,他1920年开始从事投资欺诈,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前期投资者。

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就宣称他是投资天才,于是,更多新投资者携带现金纷至沓来。而此时,庞兹却卷走了这些新投资者的钱财,逃得无影无踪。

大约4万人被卷入骗局,被骗金额达1500万美元。庞兹最后锒铛入狱。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 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

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庞兹生于意大利,受母亲影响很深。

庞兹的母亲一直望子成龙,梦想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子能飞黄腾达,重振家族那已遥不可及的荣光。庞兹带着母亲的期盼与所谓的贵族精神进入古老的罗马大学。

但与真正的贵族纨绔子弟相比,庞兹在金钱上缺乏底气。随着庞兹大手大脚的挥霍,维持一种极尽奢华的大学生活,使他迅速成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花花公子。

米切尔.朱科夫用生花妙笔刻画了大学时代的庞兹,也为庞兹今后的人生画了像:缺少殷实的底子却去追逐过多的荣耀,透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味道。为了追寻财富,他日能衣锦还乡从而掩盖自己在罗马的耻辱,庞兹满怀信心怀揣叔叔给的200美金坐船前往美国寻梦。

太稀币骗局揭秘 历史上惊天的骗局

第一站就是波士顿,庞兹与波士顿注定会在历史上写下一笔,尽管不甚光彩。初到波士顿,庞兹并没有想到后来令人震惊的骗局,只是对波士顿并非遍地黄金而是满路泥泞感到失望。

没有多做停留,庞兹离开波士顿前往匹兹堡投靠亲戚。与数百万移民一样,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

偶有盈余便挥霍一空,这种日子在1907年7月告一段落,庞兹进入扎罗斯银行工作,一脚踏入了金融圈。扎罗斯银行最早让庞兹学习并实践了“拆东墙补西墙”之术。

在其他银行给储户2%利息的时候,扎罗斯银行许诺给6%。但事实上银行投资的利润大概仅有3%。

要支付6%的利息,只能靠这6%作为诱饵去吸引更多人储蓄,然后用新储户的钱去支付到期储户的本金与利息。只要到期储户不挤兑,银行总能赢得时间化险为夷。

只可惜扎罗斯银行没多久就东窗事发,倒闭了。庞兹又开始流浪生涯,一年后因为伪造支票入狱。

出狱后并不顺利,仅仅17天后又因为涉嫌非法移民再次回到了监狱。两次入狱作为这一生的污点最后成了《波士顿邮报》揭穿庞兹的秘密武器,也成就了《波士顿邮报》获得普利茨大奖。

在历经动荡后,庞兹再次来到了波士顿,继续追求财富梦。万国邮政联盟的回邮代金券启发了他。

战后由于不少国家的货币贬值,例如1美元可兑换6.66元西班牙比塞塔。如果回邮代金券价值30分(以西班牙比塞塔计)的话,1美元在西班牙可购买22个30分的代金券,运回美国,30分代金券就相当于6美分,扣除1美分手续费,这意味着1美元换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了1美元10美分。

这意味着在西班牙购买代金券在波士顿兑换,除去手续费将有10%的利润。利用汇率差价与中间的过桥货币获利,现在是外汇市场通行的做法,但是在庞兹的年代,这一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

庞兹计划的唯一问题是,如何用代金券在美国换成邮票,再把邮票换成等值的现金。但庞兹来不及考虑这一问题,就雄心勃勃展开了他的计划,他开出票据许诺90天后给客户50%的利息。

这就是著名的庞兹票据。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这不太可信。

实际上如果90天内庞兹的资金链断裂,使他无法偿还投资人的债务,对庞兹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但也许是50%的利息过于诱人了,给庞兹投钱的人络绎不绝,尽管没有人知道庞兹是如何赚钱的,庞兹依然很快名声鹊起,成为波士顿一颗冉冉升起的金融之星。

庞兹很快陶醉在这种虚妄的美梦中不能自拔。金钱还是源源不断涌来,庞兹最后才意识到梦终究会破灭。

因此庞兹想到应该将钱投资在实业上,并经过一段时间缓冲期逐渐减低利息率,最终让美梦成真,他差一点就成功了。但司法系统与新闻媒体最终抢先一步把庞兹拉下了马。

这个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终于被戳穿了。值得令人反思的是,庞兹尽管面临指控,但仍然有不少忠心耿耿的拥趸期待他东山再起,也许那是短期内50%回报的魔力,让庞兹矮小的身材有了巨人的光辉。

实际上,整个事情并不复杂,庞兹的骗局也很老套,但依然有成千上万人入套,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背后颏着“贪婪”而不是“谨慎”。麦道夫就是用这个简单的骗术欺骗了一大堆名流,因为人都是贪婪的。

5.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今年八月九月在《自然》杂志上先后刊出文章“百公里自由空间通道上的量子隐形传输与纠缠分发”(下称文1)和“143公里上用主动前馈的量子隐形传输”(下称文2)。

文1受到好评:“为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远距离的量子力学基础检验铺平了道路”,“来自于潘建伟小组的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文2主持人泽林格称:“我们的实验表明,量子技术如今是如何地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地有用。”

他们给人的印象是,量子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该是准备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泽林格得知我国要发射量子卫星后,专程来了两次,希望能参与这项工作。

“汤森路透”组织发布的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预测中,首列了贝内特,布拉萨德和沃特斯,因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量子传输协议,该协议已经通过实验验证。这种传输很神奇,贝内特把它比作伏都教的通灵术。

文1和文2都是这协议的实施范例和验证。对文1,《物理世界》网上有人评论:“我们渴望宇宙的奇迹,但像这样的文章让我们失望。

我发誓可以用6个字母的单字voodoo(通灵术)解释量子隐形传输。”

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斯·吉辛是欧洲搞量子信息第二大团队的领军人,隔空鬼魅作用的铁杆支持者和最疯狂的鼓吹者,不知怎么滴,这回倒认为,潘建伟组在青海湖上隔空传输的一个“比特”是欺骗,一桩隐性诈骗(it "cheats a bit". One potential cheat)。显然他不认可其实验路线和实验结论。

国内网上对此类胡作非为有过猛烈的痛斥:“这也敢拿出来,你真以为人都傻了吗?”“假的,不可能”,“伪科学”,“忽悠,接着忽悠”,“刘谦的魔术”,“中国又开始出新的气功大师了”,“见鬼了吧”,“愚人节吗?”。他们像一群嚷嚷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恐怕科学史上没有一篇论文有过如此的遭遇。

据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克特勒非常反感这种不触及真正物理问题的所谓时髦工作,说泽林格不懂物理,最会的就是用分束器把一束光分成两束[做贝尔态测量和制备多光子纠缠态],又挺会搞钱,招了一大批学生给他干活。另一位得主康奈尔也表示类似的看法,绝对不支持他的学生用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做量子信息。

还有,关于量子隐形传输和文2,量子光学大师、诺奖得主格鲁伯说:“起初,我试图谨慎地跟踪其发展,但开始就连在设想什么和究竟领悟了什么都难以区分,更不用说对于居然已经实现的什么了。”据知,美国国防部早就否定量子隐形传输项目。

政府在新一轮科技规划中已停止对光量子信息项目的支持,并从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量子计算组撤回资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所也失去对量子加密研究的资助。显然的原因是花了大钱,实事一项无成,很可能在怀疑那是一个大骗局。

对于隐形传输,以往有记者去过这种工作的实验室,想看看光子到底是如何隐形传输的,好像很失望,除了看到在符合计数器上得到的一些曲线之外,没有别的。那么要问,不用符合计数器,远离的双方能否独立观察光子的态的隐形传输?当然最好是不用,但是1997年以来的历次实验表明,离开符合计数器就什么戏也没有了,它们像是魔术师的必备道具。

看来,文1和文2的作者们不免有按愿望分析数据和做出想要结论的嫌疑。一般实验结果本身就是提供证据,很少需要做其它验证,而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常常还需要做某种验证,否则缺少说服力。

这种传输多般用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的违反来验证。文1在5月发布的预印本中,未报道这种验证,在8月的论文中补充说:“CHSH不等式的违反经无定域性漏洞观察。”

后面将指出CHSH不等式本身没有科学意义。做科学实验要准备失败,甚至是必由之路,但一再编造不反映事实真相的成果就有问题了,演示量子隐形传输的实验似乎属于这种情况。

再细看实验路线,量子隐形传输理论要求贝尔态测量作为其实现的关键步骤,这种测量需要一个被传输的态与纠缠态相乘的乘法器,还需要一个贝尔态分析器。在文1和文2中,他们用半透半反镜做乘法操作,用一些偏振分束器、光子探测器和符合计数器的联合做贝尔态分析。

但是,对半透半反镜的物质结构及它与光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是非常清楚的,它是线性光学器件,顾名思义它不能用来做非线性的乘法操作,而所用的贝尔态分析系统也不靠谱,只能观察贝尔态的一些特性,无决定性的意义。其乘法操作的目的是产生纠缠交换,不幸,他们是依靠非物理的(子虚乌有的)波函数坍缩产生想要的纠缠交换,如一本量子信息物理教材中讲的:“尽管两个光子之间(以及分束器中)并不存在可以令光子极化状态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但“全同性原理的交换作用+符合测量坍缩”还是使两个光子极化状态发生了改变——纠缠起来。”

由两个体系的态通过线性光学器件混合成的态原则上是可以分解成各子系的态,即不可能有这种纠缠交换发生。还有,文1中报道测得光子态隔空传输的平均保真度为0.804,文2报道其平均保真度为0.863,实际上光子的态根本无隔空传输的可能性,哪来的保真度,这种所谓的保真度是接收方在光。

6.我今天看了一本比较权威的书 上面说马克 波罗 可能没来国我国,这是

航海家。

泉州海峡丝绸之路,泉州伊斯兰教在泉州创教:1000多年了 泉州伊斯兰教石刻 中国宋元时期伊斯兰教碑刻和建筑文物。因存于今福建省泉州市而得名。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的晋江下游,中世纪是驰名世界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数以万计的外国商人及各行各业人员来港侨居和定居,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

他们与当地人和睦相处、联姻,为繁荣和发展泉州作出很大贡献。他们固守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在聚居区内建立礼拜寺,修建了公共墓地。

汉文最早记载穆斯林在泉州的墓地者为林之奇(1112~1176)所撰的《泉州东坂葬蕃商记》,建礼拜寺的最早汉文记录见于1350年吴鉴撰《清净寺记》。其它记载穆斯林在该地活动的史料也颇多。

近几十年来,地下大批伊斯兰教碑刻重新出土,一些学者如吴文良等曾大力搜集整理,现大部分珍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少量收藏在厦门大学博物馆。这些伊斯兰教碑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拜寺建筑石刻,二是墓葬建筑石刻。

前者除了现存泉州通淮街的清净寺外,还有其他一些寺的凹壁石刻。后者又大致分为4种形式:墓碑、塔式石墓盖、祭坛式墓葬石刻和拱北式陵墓建筑门楣石刻。

墓碑数量最多,分竖直长方形和横长方形两种形制,年代最早的是伊斯兰教历567年(1171)的侯赛因碑。这些墓葬石刻都雕刻着各种图案,除了云月图案、几何图案为伊斯兰教所特有以外,其它如花卉、枝叶等,与在当地发现的古基督教、印度教、佛教、摩尼教等石刻图案几乎完全一致。

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杂着汉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于同一碑中。碑文的年代以伊斯兰教历记载,个别碑用波斯文记录伊斯兰教历和中国的农历。

石刻中阿拉伯文书法种类繁多,有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大楷)、小楷、草书、花体、波斯体以及方体等等。石墓一般用整石雕成,平面呈长方型,下设须弥座式基座,其上依层内收,呈阶梯形,常多达5层,最上层为尖拱状顶。

其中最著名的是泉州东郊的“圣墓”,其旁有伊斯兰教历722年(1322)重修圣墓碑。这些碑刻大都收入了吴文良所撰的《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

7.

1295年冬末的一天,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有名的商人家族——波罗家族门口来了三个装束奇特、蓬头垢面的男子。

他们讲着很不流利的意大利语,告诉守门人,他们是波罗家的成员,从东方经商回来。仆人看着眼前这三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人,说什么也不相信他们说的话,争执最后还是惊动了波罗家的主人,经过仔细辨认,终于确认了这三个人的身份,他们是尼古拉•波罗、马飞•波罗和马可•波罗。

24年前他们父子、叔侄三人出门,说是前去中国,但从此就没有任何音信,家人还以为他们早就不在人世了。 马可•波罗等人从遥远的东方回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威尼斯城,人们纷纷来到马可家中观看。

马可•波罗也激动地向人们讲述他们的旅途见闻,但很多人都将信将疑,甚至宣称这是一个谎言,是波罗家的三个流浪汉编造出来的。还有人讥笑马可,你们从富有的东方回来时,为什么都穿着那样一身破破烂烂的衣裳?据传说为了证实他们说的话,马可在家里举行了一个非常盛大的宴会。

席间每上一道菜,他们就更换一套衣服,一套比一套华丽。最后他们换上回来时穿的那套破衣烂衫,当众撕开衬里,让里面藏的金银珠宝洒落一地。

怀疑者中有的人相信了马可的话,有的仍然认为马可的行为只不过是在炫耀自己的富有罢了。 对于马可滔滔不绝地讲述东方见闻,威尼斯人很快就失去兴趣了,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战争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按照当时威尼斯法律,军舰由有钱人出钱捐造,富有的马可家自然也不能例外。马可把自己捐造的军舰命名为“东方”号,亲自担任舰长。

后来威尼斯海军战败,马可也被俘入狱。在狱中,马可总是独自眺望着窗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中国的见闻。

他的沉思引起了同狱中一位叫做鲁思狄谦的作家的关注,马可情不自禁地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作家对他的讲述很感兴趣,建议由马可口述,他来笔录成书,以打发狱中的漫长时光。四年后马可出狱,将书稿整理成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书中记录马可•波罗于1254年出生在威尼斯,马可十五岁的时候,去东方经商的父亲和叔叔带着中国皇帝写给罗马教皇的亲笔信回到了威尼斯,当时罗马老教皇刚刚去世,新教皇还没选出,他们只好在威尼斯等待。这时候马可被父亲讲的东方旅行中的奇闻趣事迷住了,请求也跟着他们再到中国去。

1271年,新即位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世给忽必烈写了回信,派尼古拉等人带着书信和礼物去见忽必烈,十七岁的少年马可跟着父亲等人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 马可一行离开威尼斯,经地中海向南航行;接着从地中海东岸的阿克城出发,途经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阿富汗、中亚细亚、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历经千辛万苦,于1275年5月到达中国元朝的上都。

当时忽必烈已率蒙古铁骑统一了中国,他很喜欢聪明机灵的马可•波罗,让他在元朝做了十七年的官。马可•波罗除在京城大都(今北京)视事外,还经常奉忽必烈的命令巡游外省,去过新疆、甘肃、山西、蒙古、云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还奉命出使过缅甸和南洋。

忽必烈答应他们完成任务后就可以直接折返故里,因此到达波斯后,他们继续西行,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回到了威尼斯。 当时的欧洲还没有印刷术,人们争相抄阅《马可•波罗游记》,对于书中记载的东方的文明和财富羡慕不已,引起了后来的“地理大探险”时代。

但是当时的人们对《马可•波罗游记》也有很大的怀疑,因为书中所写的地理、方物、史实超出了欧洲人当时的认识极限,所以人们难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一些保守的西方人看来,基督教文明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文明,比基督教文明更加发达的文明是不可想象的。

马可•波罗口中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达的国度,远远高于当时欧洲的社会发展水平,因此这本书被称为“荒诞不经的神话”,有人说马可•波罗是一个“骗子”,他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撒谎?现代学者也分为好几派,有人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内容去考察,从而推论出马可在撒谎。

1965年,德国学者福赫伯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把回族人思玛因向忽必烈进献抛石机的功劳记在了自己的头上,而据史料记载的时间他却还在去中国的途中。另外,中国史籍上没有任何马可在扬州当过官的记录,一个外国人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南方商业中心当官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不可能的。

1982年4月14日,克雷格•克鲁拉思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没有?》一文。提出几点怀疑:一、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根本找不到一条可供考证马可•波罗的材料;二、书中的很多统计材料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连蒙古皇帝的家谱也说得含混不清;三、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茶和汉字,书中只字不提,还有对欧洲人来说很先进的印刷术也没有提到;四、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

因此,马可•波罗可能只到过一些中亚国家,他可能和一些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交谈过,或是在波斯看到了关于中国的文字介绍,加上道听途说才拼凑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也有人说,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