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 鲁迅详细简介

火烧 2022-09-07 03:09:34 1075
鲁迅详细简介 名家讲坛文学巨匠——鲁迅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原名樟寿,字豫 山、豫亭、豫才。 1898年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18年,37岁时,以“鲁迅” 为笔名

鲁迅详细简介  

名家讲坛文学巨匠——鲁迅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原名樟寿,字豫 山、豫亭、豫才。 1898年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18年,37岁时,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 故居位于东昌坊口 周家新台门西首。优越的家境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 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 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 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 (1871年)辛未科进士, 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后来又做了金溪知县、 内阁中书。父母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 是一名秀才,闲居在家。因 肺结核而死。 。 母亲鲁瑞(1858一1943) 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明和 坚强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女 性。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 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 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 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 够看书的学力。 这影响了鲁 迅兄弟三人。优越的家境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 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 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 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 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 林"的横匾许广平简介,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 家的特殊地位。

优越的家境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 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 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 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 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 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 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 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 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优越的家境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 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 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 《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 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 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 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 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 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 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 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家庭变故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 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 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 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家庭变故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 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 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

1901年4月9日获 释回家时,而此时他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 了。周福清回到家的时候,鲁迅的父亲周用 吉早已在1896年病故了。自贿考案发后,周 家既要变卖田产搭救周福清,又要为长期卧 病的周用吉医病直至葬埋,所以花光了所有 资产,家道难免败落。周福清就是在日渐困 顿的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于1904年病逝。家庭变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 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 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 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的重要素材来源。求学之路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 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 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 铁路学堂。求学之路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 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 21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开始 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 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求学之路鲁迅之所以选择学习现代医 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 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他希望通过学习现代医学来 拯救千千万万个像他父亲那 样的国人。

他是东北大学的 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 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 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 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 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 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 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 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 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婚姻枷锁在鲁迅日本留学时,母亲听说儿子在和日本 人谈恋爱,焦急地催促他回国完婚。母亲来 电说:“母病速归。” 鲁迅赶回来,看到家里张灯结彩,办喜事 的所有准备都已经作好了。母亲送给鲁迅的 “礼物”,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儿,名叫朱 安,也是绍兴人,比鲁迅大3岁。在族人的 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新娘的盖头被掀 开,鲁迅看了一眼新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婚姻枷锁当天,鲁迅根本就没有就寝,在 书桌边看了一夜书。第2天鲁迅 下楼时,有人发现鲁迅还是流泪 了。因为当时的被子是蓝洋布作 的,泪水一流,颜色要褪,那么 鲁迅的脸上就留下了蓝颜色。 第4天,鲁迅带着刚刚通过公费 考试的周作人启程,东渡日本, 一走又是3年。从来没有跟这个 封建包办的妻子圆房。上下求索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 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 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 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上下求索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 日生涯,回到故乡。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 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 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 佥(qiān)事。上下求索1918年5月, 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 迅”的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 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上下求索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 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 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爱情的春天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 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 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 正的爱情。 1923年10月,鲁迅为北京女子高等师 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每到鲁 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 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爱情的春天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 封信,信中以“小鬼”自称,探问鲁 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 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鲁迅在信中称 许广平为“兄”、“大人”或者“阁 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 鲁迅为“嫩弟”。许广平成了他的学 生。爱情的春天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 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 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还是互生了 好感,萌生了爱意。爱情的春天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 写了《风子是我的 爱……》,来赞美这段 纯真的爱情!而鲁迅也 写下《腊叶》,“是为 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 作的。”爱情的春天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 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

他们 深深的相爱了。 1925年10月20日 鲁迅一气呵成了一篇 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 情色彩的小说《伤逝》。爱情的春天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告别了这座 曾经带给他们苦闷和欢乐的古城驱车 同车南下。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 山大学执教,两人又相聚。爱情的春天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岁月里,鲁 迅与许广平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也品 味了重聚的甘甜。 1927年10月8日,这对有情人终在上 海横滨路幸福地结为伉俪。 1929年9月27日,他们的儿子周海婴 在上海诞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鲁迅文坛巨星的陨落1935年,鲁迅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 加上国内斗争日趋紧张。苏联作家几 次邀请鲁迅先生去黑海养病,鲁迅都 拒绝了:“我并不怕敌人,敌人怕我。 我离开上海到莫斯科,只会使敌人高 兴。我知道苏联同志爱惜我,但我要 战斗到最后一刻。”就这样鲁迅先生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文坛巨星的陨落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鲁迅与世 长辞,享年55岁。几乎所有中国作家都出席了葬礼。鲁迅 的棺木由36位政见不同的作家抬着,大 上海万人空巷,自发的送葬队伍绵延数 公里。在1万多名送葬者悲怆的《安息 歌》中,鲁迅棺木沉入大地,棺木上盖 着一面旗帜,上有沈钧儒题写“民族魂” 三个大字,这“民族魂”3个大字却长 久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文坛巨星的陨落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是鲁迅去 世20周年,他的棺 木也迁葬到上海虹 口公园,md亲 笔书题写下了“鲁 迅先生之墓”的字 样。md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 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可 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周氏三兄弟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 6日)原名櫆(kuí )寿(后改为奎绶), 字星杓(biāo),又名启明、启孟、起孟, 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 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二 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 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 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 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作人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 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 在管轮班读了6年,当时专业科目 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 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留 学日本。 1909年周作人在日本东京娶了所寄居公 寓做工的羽太信子为妻.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 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 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 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 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 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 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 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 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 世界语学会会长。1923年7月19号,周作人把一封绝 交信丢给鲁迅,从此,不再邀请鲁迅 一起吃饭。8月2号,鲁迅再也受不了 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决定搬出八道湾。 在对待日本的态度问题上,周作人处 在日本人的包围之中,依然把日本视 为第二故乡。 1937年7月7号,日军围攻北京。1939年夏天,周作人正式下水, 他选择了日本,出任华北政务委员 会教育总署督办兼北大文学院院长。 因为这个经历,日本投降后便以 “汉奸罪”论处,要执行枪决。 1946年,北大校长胡适等人使尽 浑身解数,把周作人从枪口下夺回 来。改判14年有期徒刑。 1947年,周作人又由14年徒刑改 为10年。1949年,周作人从老虎桥监狱提前释放, 暂住上海,开始了暗淡的余生。 1958年5月20号在写给曹聚仁的信中,对上 海鲁迅墓前的塑像表示不满,认为哥哥是死 后随人摆布,说是纪念其实是戏弄。这段话 公开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他一步步 走进了自己的陷阱。 周作人被红卫兵关在一个小棚里,他已经站 不起来了,躺在那里许广平简介,脸色煞白,穿着一件 黑的衣服,胸口戴着一块白牌,白牌上就写 着他的名字。

红卫兵叫他起来交代问题!他 费力地起来,但一件事也说不出来了。红卫 兵就拿皮带揍:“你说不说!你说不说!”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趴在八道湾的临时 铺板上猝然死亡,脸上没有丝毫痛苦,享年 83岁。周建人(《风筝》中的小弟弟)周建人(1888—1984年)字松寿,又 字乔峰。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三弟。 1920年入北京大学攻读哲学。早年从 事生物学的研究。1921年担任商务印 书馆编辑,《东方杂志》、《妇女杂 志》、《自然》杂志编辑、撰稿人。 1923年任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教授。 大革命失败后,曾为鲁迅与中国共产 党人的交往担任通信联络及掩护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任 生活书店、新知书店编辑。 1945年与马叙伦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 国民主促进会,并任中央理事。 1946年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成立,当 选为理事。 1948年加入gcdzg。 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 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副省 长、省长,民进第三至五届中央副主 席和第六、七届中央主席,民盟第三 届中央常委。

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委员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84年 7月29日病 逝于北京。享年96 岁。著有《略讲关 于鲁迅的事情》、 《生物进化浅说》, 译有达尔文《物种 起源》。许广平许广平 许广平(1898~1968),笔 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 二任妻子。 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 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 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 ze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 。 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 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同年 10月与鲁迅先生结为伉俪。1929年,生子周海婴。 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 书》编辑出版。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 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 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 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8年3月,受"四人帮"逼害,在北京 病逝,终年70岁。周海婴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 年4月7日),周树人(鲁迅)和 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 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 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 鲁迅详细简介

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 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 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 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 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 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 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 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 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 ,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 (CRSA)顾问等。2011年4月7 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与身等齐的作品(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 《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C.《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 版社出版,共8篇: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两地书》。 A、《野草》:抒情散文诗集,共23篇B、《朝花夕拾》:叙事回忆散文集, 共10篇,1928年出版。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上海青 光书局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杂文集。 《热风》1925, 北京北新书局。 未成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 一生创作的总共约700多篇让我们以无比崇 敬的心情, 向这位伟大的文 学巨人致敬!??Ҷ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 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 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 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 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 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 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 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 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 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 它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 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 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 一同飘散罢。但今夜它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 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 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 去,怕连我也不知道它何以夹在书里 面的原因了。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 六日。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 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 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 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 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 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 的余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