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著名的历史故事 诸国亮的历史故事
诸国亮的历史故事 诸国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国亮受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问以一统天下大计,从古代到现在以来诸国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诸国亮的历史故事

诸国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国亮受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问以一统天下大计,从古代到现在以来诸国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一起看看诸国亮的故事吧。
诸葛亮的故事——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
刘备很高兴
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
张飞到隆中
不巧诸葛亮出了门
没见到.过了几天
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
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
刘备有些失望
但是为了成就大业
他求才心切
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
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
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
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
直等到孔明睡醒
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
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诸葛亮的故事——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
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
「食则同桌
寝则同榻」
终日共论天下大事
把孔明当作老师
关羽
张飞看在眼
很不痛快
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
有甚麽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
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
如鱼得水
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
简直「如鱼得水」
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
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诸葛亮的故事——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
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
到达博望城
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
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
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
勇武须二弟
怎麽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
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
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
显示他正掌握兵权
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
在博望坡火攻曹兵
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
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
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
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
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
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
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
却有一股冲劲
又肯虚心学习
很快就熟悉了业务
作出了成绩.
诸葛亮的故事——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
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
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
骗刘备到南徐招亲
然后打算将他软禁
作为人质
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
心存疑虑
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
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
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
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
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
交给他三个锦囊
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
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
囊中有三条妙计
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
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
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
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诸葛亮的故事——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
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周瑜心胸狭窄
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
气怒之下
终於死去
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
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
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
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诸葛亮的故事——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
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
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
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
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
前去讨伐
战事节节胜利
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
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
便决定攻心为主
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
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
但是孟获不服气
孔明也不勉强他
把他放了
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
捉了放
放了捉
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
孟获终於心服口服
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
不派出官吏
也不留军队
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
稳定了蜀国后方
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
「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
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诸葛亮的故事——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
进了草庐大门
到了中门
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
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很赞哦! (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