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99的汗水到底是谁说的 「图说70年」40年奋斗路,汗水筑就中顺大围
「图说70年」40年奋斗路,汗水筑就中顺大围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此类思想影响,中国人向来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奋斗史,中国神话故

「图说70年」40年奋斗路,汗水筑就中顺大围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此类思想影响,中国人向来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自然抗争的奋斗史,中国神话故事里鲧与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及史上人们修筑的都江堰等众多水利工程,都体现了这一点。 ▲水利建设工程——中山东河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山本地洪、涝、旱、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交错出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遭受了严重威胁。为了摆脱生存困境,早在东晋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小榄、古镇、横栏、板芙、港口一带修筑堤围,保护田地与家园。到了民国,本地共有各种小堤围达420个,总长1226公里,但堤身低矮单薄,防洪防潮能力低,且常溃决成灾。解放前有首民歌——「 ”三日无雨水车响,一天大雨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就道出了本地丘陵山区经常受旱,低沙平原地区渍水为患,十年九不收,因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只能粗耕粗种,粮食产量低,人们因此被迫逃荒的无奈。 曾设有3个闸门的濠头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解放后,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如何盘活利用好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成了当时人们的头等大事。 1952年12月,中山县县长谭桂明主持召开中顺大围第一届受益地区代表会议,并提议中山、顺德两县部分地区按自然水系联建中顺大围(因大围的范围包括中山的石岐、古镇、小榄、横栏、沙溪等地及顺德的均安区,地跨中山、顺德两市,故称中顺大围),这拉开了中顺大围联围工程的序幕。广东省五大堤防之一的中顺大围,呼之欲出。 上世纪50年代,建设中的中珠坦洲联围大涌口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从1952年到1992年,中顺大围历经40年的修治。 1953年1月至1957年5月,中顺大围首先进行了联围工程:修筑白濠尾至指南堤段,开挖了叠石至石岐河的西部排水渠,排泄上游渍水;培修东、西干堤,开挖东部水渠,排泄鸡笼一带渍水;培修东干堤百花头至黄广昌尾段、石岐河支堤的新围渠口至广福沙尾及拱北河口段,修堤长20.5公里;并修建了包括指南、九顷、凫洲河、沥沙、禄围水闸、横河、铺锦、拱北等水闸…… 上世纪60年代的石岐九曲河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1957年11月至1959年3月,施工队伍还对东、西干堤进行了全面加高培厚,并展开一些补充、修扩工作。 至此,中顺大围初步形成,构筑了区内珠江水系防护网,有效抵御了来自西江洪水袭击。 但其时,来自海洋的潮汐仍在威胁着大围内的地区,于是,出海口的建闸闭口工程随之而生。 1970年冬至1974年5月,中顺大围施工队伍对石岐东、西河的建闸进行闭合。其中,1974年在东河口建成的32孔的大型水闸,总净宽160米,可通千吨轮船,是全国首创的全自浮,当时施工规模最大的浮运闸。 东河口水闸施工时,第一座浮运闸拖运场面。(中山市档案馆藏) 此时,中顺大围才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堤防体系,中山终于将解放前原有的420个小围改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围,将防洪堤线由原来的1226公里缩短为东、西干堤113.96公里,大大加强了大围防洪、防潮、防风的能力,兼因有与中顺大围同步建设的机电排灌工程的加持,这为中山农业生产高产、稳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曾经的拱北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但是,水利工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永远不能掉以轻心,1977年开始,中顺大围工程工作进入了以工程管理和加固为重点的新高潮,到1992年,完成了加固工程,并根据条件提高了排灌标准,此时,全围有效灌溉面积达29.9万亩,占耕地51万亩的43%,旱涝保收面积51万亩,将昔日洪涝灾害严重的粗耕粗种的大沙田变为一年两造。 中顺大围于「 ”85议案”中加固的中型水闸——铺锦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1988年,中山市坦洲排灌河工程竣工剪彩典礼现场。(中山市档案馆藏) 1992年,粮食亩产1562斤,全围粮食总产达3.6亿斤,上调国家商品粮6287.29万斤,农业总产值11.1299亿(其中,均安3.2335亿),占工农业总产值16.54%。 1998年5月11日,实行堤路结合后的中顺大围干堤。(中山市档案馆藏) 2003年,中顺大围板芙堤段西江河东岸的防洪石堤。(中山市档案馆藏) 2009年,港口镇中顺大围的防洪岸堤。(中山市档案馆藏) 西河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1991年12月,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大围内河网交错,经济发达,成为了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这是人民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用自己双手和汗水修筑起来的一座历史丰碑,功在当代,利及后世。 注 资料来源: 1、《中山市志》/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4 2、《中顺大围工程志》/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编.--花城出版社,1996.5 3、《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ㆍ中山纪事》/中山市档案馆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2010.2 编辑丨谭朝稳 很赞哦!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