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玄武门之变后篇,兄弟三人激变玄武门,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火烧 2023-02-28 02:47:41 1081
玄武门之变后篇,兄弟三人激变玄武门,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后篇都来了,特别篇也要写了哟~(本文六千余字,请耐心读下去。)太子齐王不害怕吗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在玄

玄武门之变后篇,兄弟三人激变玄武门,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后篇都来了,特别篇也要写了哟~(本文六千余字,请耐心读下去。)

太子齐王不害怕吗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下,杀死了兄长时为太子的李建成,与弟弟时为齐王的李元吉。

未出几月,李世民登基称帝,后人称其"唐太宗"。

这件事也被叫做"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有了新的称号"大唐魔术师"。

01

李建成借助自己监国之权,通过李渊将秦王府的将领都一点一点的安排出去。

《旧唐书·列传·卷十六》: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房玄龄·杜如晦

二人之才成一个典故"房谋杜断"

房玄龄善于出主意,质量与数量都不错,但是多了就不好选择,这时候就需要杜如晦了。

杜如晦善于决策,他会将房玄龄的计策甄别好坏,分明形式取得一个最合适的计划。

杜如晦便是房玄龄推荐的。

《旧唐书·列传·卷十六》: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

当然,记录杜如晦这段,也还是老样子:

《旧唐书·列传·卷十六》: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 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

在这一传里,主要讲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除了这二人,还有几个亲属,比如杜淹

那个貌似策划了杨文干事件的人

房玄龄、杜如晦与其他秦王府的谋士就是李世民的脑子,如此处置,无不是对李世民的打击。

不仅是房玄龄与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尉迟融)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甕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籓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

尉迟敬德,名融,后人误当做"恭"。

尉迟敬德也被太子李建成诱惑,尉迟敬德不吃他那套,于是呢?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元吉使壮士夜刺敬德,敬德知之,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好嘛不投靠太子就要去死?好在尉迟敬德没有被杀,这可能也是尉迟敬德最后极力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除了武将尉迟敬德,还有武将程知节

这个程知节,原来叫程咬金,字义贞,就是耍三板斧那个。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知节谓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

死忠之人,李世民有如此部下,太子齐王不害怕吗?

除了这两个人还有个段志玄

这个段志玄不如上面两个人出名,但是他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呀!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又以金帛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志玄不从。

又搞贿赂,削弱秦王的部署,强大自己的队伍。

说来也是,天下迟早是太子的,秦王府留那么多能人异士是什么意思?

这边太子一面勾结后宫吹枕头风诬陷李老二李世民,另一面又削弱秦王李世民秦王府的权力。

双管齐下,李老二面临的抉择与他爹当年一样。

坐以待毙或主动出击。

02

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权衡利弊

李世民:先让我溜走~

没错,李世民打算暂避风头,他能成功吗?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馀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谋不轨,下吏考验;亮终无言,乃释之,使还洛阳。

还未等溜走,又出现了问题了。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人未走,又被阴了一次。话说这李世民"吐血数升"是谁说的,据说是秦王府对外说的。

有没有问题我们不知道,但是绝对也是一个让小编纠结的地方。

但是在史书里,把两件事写在一起,这故事就有嚼头了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 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李渊亲自去查看秦王李世民的病,关心儿子嘛

顺便训斥一下太子李建成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 更勿夜聚。"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李世民吐血斗升,唐高祖李渊问责太子李建成竟然是"秦王素不能饮"???

看来李世民酒量确实不好。

李渊许诺让李世民前往洛阳,这边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一看情况貌似不妙,立刻出手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及将行,建 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今往洛阳,既得土地甲兵,必为后患。留在京师,制之 一匹夫耳。"密令数人上封事曰:"秦王左右多是东人,闻往洛阳,非常欣跃,观 其情状,自今一去,不作来意。"高祖于是遂停。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这一出手,直接解决问题,李世民也没跑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又扳回一城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彻底瓦解秦王府

03

瓦解秦王府,主要发生在武德九年。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九年,突厥犯边,诏元吉率师拒之,元吉因兵集,将与建成克期举事。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

如之前所言,李世民果然被替下来了走了一个秦王来了一个齐王

齐王李元吉掌握了军权,手下兵马众多,有兵也要有将。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趁着突厥犯边这件事,两人又要顺便再摆一道秦王李世民

太子齐王又要操作了。

《旧唐书·本纪·卷二》: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

是怎么谋害的呢,我们接着看。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强杀秦王李世民,再接着将一众秦王党赶尽杀绝!

这谁顶得住啊!

出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秦王府的辩论赛也是越来越激烈了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以咥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

这边劝李世民干吧,那边李世民又犹豫。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犹豫是犹豫,但是犹豫的不是不想坐天下,是要占个"义"字。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尉迟敬德:谁不怕死,今天我们跟着你干,都不怕死那是老天的授意的。马上就要出事了,你还犹豫不决,你把天下社稷当什么了?你要是不听我的,老子就溜了,我可不和你一起等死。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长孙无忌:你不听尉迟敬德的,今天我们肯定完了,尉迟敬德跑了,我也不和你混了。

李世民看说不过,赶快解释啊。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曰:"吾所言亦未可全弃,公更图之。"

李世民:我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嘛,你们换个方法。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也不怪尉迟敬德咋呼,都快被人刺杀了,再不动作,就死定了

再说了,私兵已经入府,必然会出事情,要是现在不干他一票,迟早是死。

李世民还是犹豫,听到齐王李元吉早有干掉俩哥哥当皇帝的心思后,李世民依旧犹豫不决。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

犹豫不决能怎么办?要不咱算上一卦?占卜一下?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命卜之,幕僚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于是定计。

占卜你妹啊,再不行事,都凉凉了?往日占卜那是大家定不下来,今天这事谁都没有疑问,占卜你妹!

这场辩论最为旷日持久,接着又把房玄龄、杜如晦二人搞回来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令无忌密召房玄龄等,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敬德往,与无忌共谕之曰:"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吾属四人,不可群行道中。"乃令玄龄、如晦著道士服,与无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

不方便进去,还要装道士,可见这事情有多机密

但是放在《旧唐书》里,这件事好像也没有这么惊心动魄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曰:"事急矣!若不行权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草泽,不得居王左右。"太宗然其计。

李世民:嗯你们说得对,干他一票!

04

还未等李世民先下手,李渊要见李世民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公元626年6月29日讲起。

这一天出现了一个怪事:太白经天

我就是太白星

古人迷信,这可不是小事。

太白经天就是说太白星(金星)出现在白天,每个朝代都有个专门看天看星星的官,唐朝自然也有。

这人叫做傅奕,他可是个星象专家。

傅奕

那天李渊正与几个宰辅正在商讨怎么写《罪己诏》,没多久太史傅奕前来上奏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这边李世民占卜要不要干一票,那边就被他爹叫去问话了。

李渊正问这太白经天的事,结果秦王李世民扔出个炸弹来

"建成、元吉淫乱后宫。"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六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因自陈曰:"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李渊:???

"汝宜早参"

绿人这不是我干的事吗?(李渊)

你应该早说!

这一天是唐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公元626年6月29日。

李渊立刻下诏让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明天与李世民对质。

好巧不巧,这事竟被人偷听到了。

那人便是张婕妤

张婕妤

话说张婕妤与李建成可是穿一条裤子的,他们可是一起对付李世民的。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

事情败露,历史又给了李建成一次机会。

可是李建成是怎么对待这个机会的呢?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

李建成没有听从李元吉的意见,二人便就这样前往玄武门送人头了。

我俩送人头了(左李元吉,右李建成)

先说一下这几个兄弟的住所。

《旧唐书·列传·卷十四》:自武德初,高祖令太宗居西宫之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并通,更无限隔。

由此可见,两派很是分明嘛

玄武门之变进行中……

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是奔着玄武门去的,刚到临湖殿感觉有问题,打马往回跑,已经来不及了。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隋唐英雄》剧照

跑是要跑,结果还是没跑了。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事情结束了吗?没有。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大势已定。

06

秦王终成太子,太子齐王成了刀下亡魂。

而唐高祖李渊没过多久就退位了,自称太上皇,秦王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新唐书·本纪·卷一·高祖》: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新唐书·本纪·卷二·太宗》: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旧唐书·本纪·卷一·高祖》: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 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 义宫,改名太安宫。

《旧唐书·本纪·卷二·太宗上》: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 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 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

《旧唐书·本纪·卷二·太宗上》: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壬申,上以手诏赐裴寂等曰:"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

历史是残酷的,历史发生过的事情永远不会重现。

这是一种历史存在的差异性,类者有,同者无。

李世民可歌可泣吗?早有心要夺储君之位了。

这世界上没有好人与坏人,不过是各自立场罢了。

昨日是李世民赢了,秦王府属官便充斥朝堂。

有这么句话看起来在"谋断"这个问题上有点味道。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这个"魔术"玄武门之变仿佛印证了一个小典故: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历史往往还是后人品鉴,小编只能想到一句话来概括他:

俱往矣!

其实可能还会有几篇特别版~参考资料:《激变玄武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大唐创业起居注》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署名转载哟~

玄武门之变后篇,兄弟三人激变玄武门,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