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祠堂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历史
江南第一家历史
1.江南第一家的古老文化
870年前,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
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
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
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 江南第一家”坐落于浦江县城东面12公里的郑宅镇。
景区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特色,“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组独具情味的古镇风貌景点。江南第一家是全国AAAA级景 教育基地 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
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
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而入口区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
元朝的末代皇帝叫元顺帝,年号至正。元顺帝既凶残又昏聩。
对忠臣,革职充军;对奸臣,言听计从。他整天吃喝玩乐,一点不管百姓死活。
老百姓恨透了他,纷纷起来造反。一时义旗四举,局势动荡,眼看皇帝的宝座已经摇摇欲坠了。
到这个时候,元顺帝才惊慌起来,他一面派兵镇压各路义军,一面施展他的欺骗手段,派一员大官,前去浙江金华府浦江县郑义门郑家查看“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奏闻,想宣扬郑义门郑家的太平景象,来挽回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 却说这个钦差大臣领旨,日夜赶路,前往浙江。
不几日,已来到浦江郑义门村头。钦差一举目就望见村口有一棵千年巨樟,树上筑着一个很大的鸟巢,群群鸦鹊,盘旋其间。
他点头称赞道:“一点不假,果然鸦鹊同巢,真太平景象也!”说罢,便向地方官打听郑家“猫狗同窝”和“兄弟同心”之事。 地方官不敢怠慢,忙领那钦差进郑家就座歇息。
茶毕,郑家长老领着钦差察看“猫狗同窝、同食”的情况,又查了郑家兄弟同劳共享、钱财公开的账册。一点一滴,不敢疏忽。
那钦差看了,十分满意。当再次回到中堂时,他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包用黄色绸缎裹着的东西,高声嚷道:“圣旨到!” 郑家父母兄弟闻声,不禁吓了一跳,忙跪下接旨。
钦差打开所包之物,取出一幅绸轴宣道: “朕以仁德而治天下,扬忠孝以兴国邦,颂信义以慰海内。今闻尔曹忠孝信义俱全,特赐雪梨两枚,以褒其德。
钦此!” 宣罢,将圣旨搁在香案上。郑氏一家大小叩首谢恩。
钦差又道:“皇恩浩荡,这两个梨应该平均分食,以显示你们的忠义。” 唁!这郑氏一家,人口众多,如何分吃这两个雪梨,倒是个难题。
——原来,这钦差大臣正想用这个办法来考考他们。 郑氏一家苦思冥想,总想不出办法。
后来只好求教于当地的名师宋濂。宋濂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他们才有了主意。
当下郑氏忙将雪梨放进石臼捣烂,并烧沸了一锅水,将开水冲人捣烂的梨汁中,再用小碗一一盛起,一人一小碗,恰好不多也不少。然后,一家大小举碗齐饮。
到这时,那钦差才算满意了。他回京都后,向元顺帝奏明了浦江郑义门“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确实情况。
元顺帝一时兴来,提笔写了“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并赐国宝“紫鸦杯”一只。连同敕书,派员前往郑义门表彰恩赐。
元顺帝派人去浙江郑义门赐字之后,便到内宫饮酒作乐。国相得知元顺帝赐字之事,忙人宫问元顺帝道:“闻得万岁为江南郑氏赐字,可有此事?” 元顺帝道:“有。”
“哪几个字?” “天下第一家。” “那么圣上属于第几家?” “啊?!”元顺帝怔住了。
国相急奏道:“圣上乃是‘天下第一家’。无论郑氏有如何功德,都不能号称‘天下第一家’。
望圣上三思。” 孝义忠 元顺帝知道自己写错了字,后悔莫及。
他肚里一转,咬了咬牙,用手做了一个“杀”的手势。并立即下了一道谕旨,派一员大将,带领轻骑数百,要杀尽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浦江郑义门郑氏一家。
兵马来到郑义门,包围了宅房,大将到门首一望,不觉愣住了。原来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
大将还以为眼花看错了,便揉了揉眼睛,又看,真的是“江南第一家”,于是更加惊疑,不敢滥杀无辜,踌躇良久,便策马回去复旨。 元顺帝见大将回来了,面带笑容地问:“事成了吗?” 大将答道:“没有。”
元顺帝立即面转怒色。 大将急奏道:“末将。
2.祖国历史悠久江南第一家的观点
华夏江南有一个饮誉中外的郑氏大家族,她历经宋、元、明三朝,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她就是多次受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以“孝义”名冠天下的家族却发生了先祖两起“弃孝从亡”客居他乡的事件,直到2002年3月和2010年3月,失踪了六七百年后,流失到韩国瑞山和福建宁德的郑氏后裔相继来到“江南第一家”认祖归宗续接延脉。 为什么这个“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家族会发生先祖两起逃亡外地客居他乡以致造成血脉中断骨肉离散的事件呢?他们与当时的朝廷和皇帝的命运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悲抑或是喜?今天我们将如何来看待当年所发生的“弃孝从亡”事件呢? “江南第一家”已经融入了爱民忠国,崇义重德,清廉自律,为贤是举,遵规守法,谦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诸多文化元素,蓄积了厚重的历史遗存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义门郑氏”忠孝仁义传家,以“孝义”名冠天下,明太祖亲书“孝义家”又称“郑义门”。郑义门“九世同居”的基点就是一个“孝”字,先孝后有义,无孝谈何义。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以孝治天下”,称“孝为德之本”,并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说。 郑氏义门有许多感人的行孝事迹相传,其中“孝感泉”就是他们孝感天地的历史见证,位于白麟溪南岸一口方井上的“孝感泉”是当年首创合族同居始祖郑绮的遗迹。
据宋史孝友传记载,郑绮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母亲患“风挛”,瘫痪在床30余年,他“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未有半句烦言。一年大旱,溪水干涸,病母却想喝溪水,郑绮在溪边“挖数仞不得泉”,急得他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上苍,从地下突然涌出甘泉,人皆以为孝感所至,故名“孝感泉”。
后人在泉上立碑建亭,以资纪念。 然而郑氏义门的孝义家风更体现在“义”字上,这种“义”不仅仅表现为对亲情、对家族之“义”,而是体现了对民族、对国家之“义”,这就是“正义”之“义”。
特别是当国家命运和民族矛盾到了危难的关键时刻,这种家族之“义”就升华为民族之“义”。所以郑氏义门之“义”更是表现了一种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和匡扶正义、大义凛然的气节和品质。
“江南第一家”的两起认祖归宗事件正是集中体现了这样一个“义”字,自古义孝不能两全,而以孝为儒家文化核心的“江南第一家”在义孝不能两全的难题面前,毅然选择了“义”字。因为“江南第一家”两起认祖归宗事件始终与一个朝代的更迭和一位皇帝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孝子之门出忠臣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起事件是在南宋末年,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或投降。南宋亡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成立小朝廷,逃亡至南海一带。
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后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背着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身亡,宣告南宋彻底灭亡。
从特定的历史眼光来看,南宋虽然势弱偏安,但是南宋小朝廷毕竟传承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正统王朝,而元朝属于外族侵略者。据记载,当年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野蛮的侵略战争。
在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主战派代表文天祥忠于南宋朝廷,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但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堪称民族英雄。他的《过零丁洋》作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
作为外族侵略者的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不通汉族文化。但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家乃固国之本,于是“江南第一家”的治家经验,以其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和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郑氏家族到了第五世祖郑冲应时,正是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乱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朝丞相脱脱逼迫曾在南宋朝廷任刑部员外郎一职的义门郑氏第六世祖郑臣保归降元朝任官,遭郑臣保断然拒绝。他大义凛然地说:“古人云: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侍二君,我怎么能当你们元朝的官员呢?”宁可弃孝从义,忠于南宋朝廷,为避免他们再来纠缠报复,郑臣保当即携带家眷从杭州湾划小船远走他乡。
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郑臣保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在看月岛上,郑臣保夫妇过着清苦的生活。
他们先后生了3个小孩,其中一个名叫郑仁卿的儿子后来当上了高丽国的丞相。据统计,由浦江迁徙去的郑氏后代在韩国世代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万余人。
直到2002年,韩国瑞山郑氏和浦江郑氏在河南荥阳参加一次寻根问祖的宗亲活动中,发现双方的郑氏族谱中竟然有一位太公同。
3.江南第一家的古老文化
870年前,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
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
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
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 江南第一家”坐落于浦江县城东面12公里的郑宅镇。
景区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特色,“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组独具情味的古镇风貌景点。江南第一家是全国AAAA级景 教育基地 区,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
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
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而入口区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
元朝的末代皇帝叫元顺帝,年号至正。元顺帝既凶残又昏聩。

对忠臣,革职充军;对奸臣,言听计从。他整天吃喝玩乐,一点不管百姓死活。
老百姓恨透了他,纷纷起来造反。一时义旗四举,局势动荡,眼看皇帝的宝座已经摇摇欲坠了。
到这个时候,元顺帝才惊慌起来,他一面派兵镇压各路义军,一面施展他的欺骗手段,派一员大官,前去浙江金华府浦江县郑义门郑家查看“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奏闻,想宣扬郑义门郑家的太平景象,来挽回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 却说这个钦差大臣领旨,日夜赶路,前往浙江。
不几日,已来到浦江郑义门村头。钦差一举目就望见村口有一棵千年巨樟,树上筑着一个很大的鸟巢,群群鸦鹊,盘旋其间。
他点头称赞道:“一点不假,果然鸦鹊同巢,真太平景象也!”说罢,便向地方官打听郑家“猫狗同窝”和“兄弟同心”之事。 地方官不敢怠慢,忙领那钦差进郑家就座歇息。
茶毕,郑家长老领着钦差察看“猫狗同窝、同食”的情况,又查了郑家兄弟同劳共享、钱财公开的账册。一点一滴,不敢疏忽。
那钦差看了,十分满意。当再次回到中堂时,他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包用黄色绸缎裹着的东西,高声嚷道:“圣旨到!” 郑家父母兄弟闻声,不禁吓了一跳,忙跪下接旨。
钦差打开所包之物,取出一幅绸轴宣道: “朕以仁德而治天下,扬忠孝以兴国邦,颂信义以慰海内。今闻尔曹忠孝信义俱全,特赐雪梨两枚,以褒其德。
钦此!” 宣罢,将圣旨搁在香案上。郑氏一家大小叩首谢恩。
钦差又道:“皇恩浩荡,这两个梨应该平均分食,以显示你们的忠义。” 唁!这郑氏一家,人口众多,如何分吃这两个雪梨,倒是个难题。
——原来,这钦差大臣正想用这个办法来考考他们。 郑氏一家苦思冥想,总想不出办法。
后来只好求教于当地的名师宋濂。宋濂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他们才有了主意。
当下郑氏忙将雪梨放进石臼捣烂,并烧沸了一锅水,将开水冲人捣烂的梨汁中,再用小碗一一盛起,一人一小碗,恰好不多也不少。然后,一家大小举碗齐饮。
到这时,那钦差才算满意了。他回京都后,向元顺帝奏明了浦江郑义门“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确实情况。
元顺帝一时兴来,提笔写了“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并赐国宝“紫鸦杯”一只。连同敕书,派员前往郑义门表彰恩赐。
元顺帝派人去浙江郑义门赐字之后,便到内宫饮酒作乐。国相得知元顺帝赐字之事,忙人宫问元顺帝道:“闻得万岁为江南郑氏赐字,可有此事?” 元顺帝道:“有。”
“哪几个字?” “天下第一家。” “那么圣上属于第几家?” “啊?!”元顺帝怔住了。
国相急奏道:“圣上乃是‘天下第一家’。无论郑氏有如何功德,都不能号称‘天下第一家’。
望圣上三思。” 孝义忠 元顺帝知道自己写错了字,后悔莫及。
他肚里一转,咬了咬牙,用手做了一个“杀”的手势。并立即下了一道谕旨,派一员大将,带领轻骑数百,要杀尽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浦江郑义门郑氏一家。
兵马来到郑义门,包围了宅房,大将到门首一望,不觉愣住了。原来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
大将还以为眼花看错了,便揉了揉眼睛,又看,真的是“江南第一家”,于是更加惊疑,不敢滥杀无辜,踌躇良久,便策马回去复旨。 元顺帝见大将回来了,面带笑容地问:“事成了吗?” 大将答道:“没有。”
元顺。
4.浦江“江南第一家”的简介
在浙江省浦江县,有个“郑义门”。从南宋到明代中叶,历宋、元、明三代,在长达36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15世一直同居共食,和睦相处。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它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走进江南第一家,宗祠的主体建筑序堂以及可容纳千余人的第一进师俭厅,至今保存完好。宗祠内,明太祖、明惠帝题的“江南第一家”、“孝义家”“孝友堂”等匾额(复制品),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等,宋濂手植的参天龙柏;柳贯、王锡爵等历史名人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大量匾额楹联;元、明、清历代不乏精品的石刻,也仍保持完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这个大院子里,曾经出现十五世同居不分家的场面。这里耕读一体,按需分配。几百口人晨起敲钟下田劳作,暮归公共食堂就餐,成为实践中国儒家理想社会的“活标本”。
据史料记载,从始居祖郑绮起,在长达300多年时间里,郑氏全族内部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全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财产,吃饭实行“大食堂”——男人在同心堂,妇女在安贞堂。60岁以上的人可“退休”,免去劳作,由宗族赡养。自此,浦江白麟溪畔,一个宗族间人与人关系和睦的现实神话便开始了。
郑氏家庭到了第五世,正是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乱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也给这个家族垂名史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第五世主理家政的郑德璋建立了乡防武装,保卫邻里安宁,制定治家准则,并且非常注重对本族子弟的教育,在青萝山下开办乡里私塾“东明精舍”。其子郑文融又将家族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父辈治家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家范》58则。这就是郑氏家族史上著名的《郑氏规范》的雏形。《郑氏规范》后来成了诸多帝王的治国良策。据查,日本、韩国的许多法律都是遵照当时郑氏家族的治家方略制定的。
1334年,宋濂因仰慕郑氏族风淳厚,到“东明精舍”读书,后在精舍主讲20余年。1346年,宋濂全家迁往青萝山下居住。从此,宋濂开始了他“韬光养晦、明德养身、履道亲仁”的生涯,而郑氏义门也从此有了一位“毓秀培英、陶模铸范、辅佐同居”的良师。在这一时期,元代儒林“四大家”中的虞集、揭奚斯、柳贯、吴莱等浙东硕儒都是郑氏族人的亲朋好友,他们为郑氏族人传经解惑,培育人才。
在江南第一家,如今的人们还能就如何做人、尊师、为官得到有益的启示告诫。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参与修定的《郑氏规范》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郑氏义门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
鉴古能喻今,江南一家“郑氏规范”还要求族人不慕富贵、俭朴勤耕、修桥铺路、拒受不义之财、出仕者以报国为务、不妄取于民、勿玩物丧志等。
正是因为“江南第一家”拥有如此美好家范,数百年来,由“江南第一家”繁衍而成的郑宅镇,今天仍保持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江南第一家是哪一家
地理概况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六千六百平方米。
文字概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又称郑氏义门,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是饮誉中外的承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八十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郑宅至今尚存有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等一批重要文物群落,有遗址二十余处,郑氏家祠为当年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始建于元初,占地约六千六百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令人惊奇的是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宗祠正厅高悬着许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似在向游人默默诉说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宗祠周边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内容丰富,蔚成群观。江南第一家景区还有不少风景名胜,蜿蜒曲折的白麟溪穿镇而过,上有“十桥九闸”。玄麓山上有饮鹤川、蕊珠岩、飞雨洞等玄麓八景及元代摩崖石刻。江南第一家以其融古代建筑,风景名胜,民俗传统、儒家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品位,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景观名称
宗祠 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 十桥九闸 饮鹤川、蕊珠岩、飞雨洞 玄麓八景 元代摩崖石刻
景区特色
江南第一家以其融古代建筑,风景名胜,民俗传统、儒家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品位
6.江南第一家的景区简介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景区内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老佛社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
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
而入口区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景区不但富有独具特色的古镇风貌,而且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江南第一家数百年间家族人员173人为官无一贪渎,以其清廉家风扬名于世;其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带至南京,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史上鲜见;还有“靖难之变”中建文帝的去向一直是中国帝王著名历史迷案之一,这里也将给出一种解释。 。
7.江南第一家的江南牌坊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在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的浦江县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这么多牌坊集聚一起,在全国是罕见的。
九座牌坊,恰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
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一个核心活动中心,首先要突出一个“家”,郑宅的这个
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这是它的灵魂。
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这跟前面两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这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
“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 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自牌坊群落成后,“江南第一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大大提高,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参观游览。
8.郑义门到2016年有多少年历史
郑宅原名“承恩里”,北宋初年郑氏在此始立宅,南宋时易名三郑、仁义里。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改称郑义门,明代被旌为“江南第一家”。宅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宗祠坐东朝西,占地0.5公顷,建筑面积2463平方米。另有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建筑与元、明古迹五十余处。祠内另有宋濂手植树龄六百四十八年的龙柏九株。
郑义门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盆地东北,距县城14公里。义门以孝义同居闻名于世,历宋、元、明,事迹载刊三朝正史。同居始于南宋至道年间,衰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历十五世三百三十余年,鼎盛期间人口达三千余人。此后,郑氏续立小同居传承家范延及清末,亦越十三世之多。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为融古代建筑、儒学思想与传统民俗于一体的典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史、教育史及民俗研究等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