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山西马蹄酥 马蹄酥的历史

火烧 2023-02-24 18:39:04 1052
马蹄酥的历史 一、马蹄酥的历史陇县马蹄酥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

马蹄酥的历史  

一、马蹄酥的历史

陇县马蹄酥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

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产。 陇县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的名贵糕点。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廷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

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 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

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形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

马蹄酥原系唐代宫廷膳食。尤以西府的陇县和塞上古城榆林制作的最为驰名。

据说,马蹄酥系由唐代诗人李白传人市肆。1000多年来,盛名不衰。

陇县马蹄酥,始于清光绪末年。据《陇县志》记载:陇州西南有吴山,亦称吴岳,即禹贡山岍山,称“五镇之西镇”,为历代宫廷朝圣之地。

元代以后,朝圣之风更盛,每隔3年祭祀1次。清光绪末年,清廷派员祭奠吴山,兼巡陇州,皇帝赐钦差大臣“半桌满汉全席”,故命御厨宫某随行。

做厨时,陇州厨师贾义财结识御厨宫某,遂将马蹄酥制作工艺授予贾义财。民国初年,贾义财又传给其子及徒弟,逐渐传及秦陇。

马蹄酥从此驰名甘陕,成为民间名贵食品。 陇县马蹄酥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系以精面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绵糖为主要原料。

以精面粉加水与少量大油拌和,制成皮面;精粉与大油混合搓成酥面;将皮面擀成2毫米厚的面皮,包进酥面,卷成直径为3.5厘米之面卷,切成若干节,每节压成10厘米宽的面片,再将面皮相叠呈驴脊形,切成4毫米厚的面页,圈成马蹄形状,投入油锅烹炸。面层逐开,更似马蹄,惟妙惟肖。

熟后出锅,最后以白蜂蜜灌浆,白绵糖上霜,即为成品。 陇县马蹄酥外形美观,质地松软,层次多而分明,油润酥脆,香甜味厚,嚼不粘齿,营养丰富,诱人食欲。

既是高级茶点,又是滋补佳品,更是馈赠亲友的名贵礼物。 1960年,陇县食品厂挖掘民间名贵产品时,由贾氏徒弟边文汉老工匠传艺,继承恢复了马蹄酥这一名贵食品的生产。

目前,陇县马蹄酥畅销省内外。 福建马蹄酥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

山西马蹄酥 马蹄酥的历史

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 马蹄酥为江阴传统特色糕点。

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

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

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诗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解放前,同安有“双鹿”、“金吉”、“庆春”几家老店号制作,厦门的“双虎”号也有六七十年历史。现在,有好几家食品厂生产马蹄酥。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面粉4.8公斤绵白糖2.05公斤酵种25克饴糖75克食碱10克豆油1.95公斤 制作方法: 1.将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种撕碎后放入,把绵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两边,倒入开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团。再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反复用劲揉匀,划开透气,五六分钟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约3公斤。

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绵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匀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将糖油面搓成条长,摘成剂子200只(每只重15克),揿扁成边薄中厚的圆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拢,揿扁后用擀棰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马蹄印,将饴糖用热水75克稀释后,涂刷在酥坯面上。

待桶炉烧热,将酥坯底面抹少许清水贴入炉中(每炉可贴100只),炉口上盖一水钵,用微火烘烤。4分钟后,端去水钵,将绵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

二、马蹄酥的来历

西汉末期王莽篡位,追杀刘姓子孙,刘秀四处逃命。当他逃到繁峙城的时候,追兵紧随而至。他慌忙藏到了一个,卖"梅花酥"老人的身后。追赶的兵马狂奔而过,撞翻的老人摆在街边的案板,散落在地上的梅花酥被马踩的七零八落,追兵过后,老人看疲惫不堪的刘秀,说道:"不嫌脏,你就吃吧!"饥肠辘辘的刘秀哪里还管得了脏净,捡起地上的梅花酥狼吞虎咽的饱餐了一顿。

后来刘秀重兴汉室,开创了东汉王朝,还念当年被马踩了的糕点。由于当时没来得及多问,就根据记忆中的形状跟口感,下旨寻找"马蹄酥"。后来做梅花酥的工匠,就干脆用月牙刀,将梅花酥切成马蹄状的小块来卖,并采用了御赐名"马蹄酥"。

三、马蹄酥的历史

陇县马蹄酥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

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产。 陇县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的名贵糕点。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廷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

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 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

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形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

马蹄酥原系唐代宫廷膳食。尤以西府的陇县和塞上古城榆林制作的最为驰名。

据说,马蹄酥系由唐代诗人李白传人市肆。1000多年来,盛名不衰。

陇县马蹄酥,始于清光绪末年。据《陇县志》记载:陇州西南有吴山,亦称吴岳,即禹贡山岍山,称“五镇之西镇”,为历代宫廷朝圣之地。

元代以后,朝圣之风更盛,每隔3年祭祀1次。清光绪末年,清廷派员祭奠吴山,兼巡陇州,皇帝赐钦差大臣“半桌满汉全席”,故命御厨宫某随行。

做厨时,陇州厨师贾义财结识御厨宫某,遂将马蹄酥制作工艺授予贾义财。民国初年,贾义财又传给其子及徒弟,逐渐传及秦陇。

马蹄酥从此驰名甘陕,成为民间名贵食品。 陇县马蹄酥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系以精面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绵糖为主要原料。

以精面粉加水与少量大油拌和,制成皮面;精粉与大油混合搓成酥面;将皮面擀成2毫米厚的面皮,包进酥面,卷成直径为3.5厘米之面卷,切成若干节,每节压成10厘米宽的面片,再将面皮相叠呈驴脊形,切成4毫米厚的面页,圈成马蹄形状,投入油锅烹炸。面层逐开,更似马蹄,惟妙惟肖。

熟后出锅,最后以白蜂蜜灌浆,白绵糖上霜,即为成品。 陇县马蹄酥外形美观,质地松软,层次多而分明,油润酥脆,香甜味厚,嚼不粘齿,营养丰富,诱人食欲。

既是高级茶点,又是滋补佳品,更是馈赠亲友的名贵礼物。 1960年,陇县食品厂挖掘民间名贵产品时,由贾氏徒弟边文汉老工匠传艺,继承恢复了马蹄酥这一名贵食品的生产。

目前,陇县马蹄酥畅销省内外。 福建马蹄酥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

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 马蹄酥为江阴传统特色糕点。

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

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

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诗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解放前,同安有“双鹿”、“金吉”、“庆春”几家老店号制作,厦门的“双虎”号也有六七十年历史。现在,有好几家食品厂生产马蹄酥。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面粉4.8公斤绵白糖2.05公斤酵种25克饴糖75克食碱10克豆油1.95公斤 制作方法: 1.将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种撕碎后放入,把绵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两边,倒入开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团。再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反复用劲揉匀,划开透气,五六分钟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约3公斤。

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绵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匀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将糖油面搓成条长,摘成剂子200只(每只重15克),揿扁成边薄中厚的圆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拢,揿扁后用擀棰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马蹄印,将饴糖用热水75克稀释后,涂刷在酥坯面上。

待桶炉烧热,将酥坯底面抹少许清水贴入炉中(每炉可贴100只),炉口上盖一水钵,用微火烘烤。4分钟后,端去水钵,将绵白糖(50克)撒入。

四、马蹄酥的传说江阴的特产

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的名贵糕点。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庭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

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词堂。 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

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

五、江阴马蹄酥的由来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位马开山在同安霞路街开了个铺子,制作一种油酥面皮内包饴糖馅的烘饼。因形似马蹄,又是马开山所创,故称之为“马蹄酥”。

由于马蹄酥又脆又香,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雅号“食香饼”。清代诗人方王圭赞美它:“乍经而起还留迹,不踏花归亦自香”。

马蹄酥以面粉、白糖、麦芽糖和猪油为主原料,皮、馅揉合后要逐个贴在炉壁上烘烤(现在改放在铁盘上煎烤)。烤制过程必须于马蹄酥以麦芽糖为馅,又有麻油炸,有营养,性燥热。闽南一带妇女坐月子多用它作热补品。马蹄酥同时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由于马蹄酥经久不变质又易携

带,人们外出时携带它作旅行食品。相传明代同安人庄渭阳进京赴武试时,随带了马蹄酥作干粮。当时有位五爷微服私访来京的武举子,因避雨来到庄生下榻的客栈。见来客,庄渭阳就请他品尝马蹄酥。五爷尝后赞不绝口,两人边品尝边谈文论武。五爷暗自赞许庄生是个人才。临别时,庄生又送他四大包马蹄酥,五爷高兴万分。他对庄生说:“今日幸会,无物相赠,三日后,武科开场,我有雕鞍白马系于场左槐树下,你可乘此马进场。”开科比武之日,果然槐树下有匹白骏马。庄生骑上白马进科场,威风倍增,在场者无不赞赏,主考官更是另眼相看。武试后庄中武进士。后来,庄渭阳才得知那次骑的是五爷马,得了五爷的相助。荣归故里后,他又备上马蹄酥专程进京到五爷府拜谢。从此,“马蹄酥”名噪京师,一时间五府都兴吃“同安马蹄酥”。

现在同安马蹄酥不但闻名国内,而且远销东南亚一带

六、马蹄酥 传说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

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马蹄酥为江阴传统特色糕点。

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

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

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诗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解放前,同安有“双鹿”、“金吉”、“庆春”几家老店号制作,厦门的“双虎”号也有六七十年历史。现在,有好几家食品厂生产马蹄酥。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面粉4.8公斤绵白糖2.05公斤酵种25克饴糖75克食碱10克豆油1.95公斤制作方法:1.将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种撕碎后放入,把绵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两边,倒入开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团。再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反复用劲揉匀,划开透气,五六分钟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约3公斤。

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绵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匀即成糖油酥6.2公斤。2.将糖油面搓成条长,摘成剂子200只(每只重15克),揿扁成边薄中厚的圆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拢,揿扁后用擀棰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马蹄印,将饴糖用热水75克稀释后,涂刷在酥坯面上。

待桶炉烧热,将酥坯底面抹少许清水贴入炉中(每炉可贴100只),炉口上盖一水钵,用微火烘烤。4分钟后,端去水钵,将绵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盖水钵(不使漏气),同时用湿布塞住桶炉风口,焖约3分钟,待炉内糖烟消散、热气冒出时,端去水钵,出炉即成。

产品特点:色呈金黄,酥软微脆,香甜盈口,油而不腻。

七、北京食品“蜜二刀”、马蹄酥的来历、做法、特色

马蹄酥鳝是用黄鳝和猪肉筋炸制而成。

三国时期,关羽在一次混战中被曹兵所俘,到了曹营,曹操不但没有杀死关羽,相反对他热情款待,甚至将自己的赤兔马赐给了关羽。曹操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关羽人品很好,武艺高强,有意想挽留他。

但关羽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山盟海誓,结为生死之交,他心里时时想着刘备,根本就不想呆在曹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终于有一天,他抓住一个时机,骑着赤兔马飞也似地奔向刘备军营。

他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刘备身边。刘备为关羽的义气和忠心备受感动,特令大摆宴席,为关羽接风洗尘。

在宴席上有一道寓意深刻的菜,形似马蹄,色泽金黄,甜咸可口。关羽似乎从未吃过这个菜,笑着问道:“这是什么菜?”刘备笑曰:“这是我特意为你安排的一道美菜,是用黄鳝和猪肉筋炸制而成,名叫‘马蹄酥鳝’,寓意贤弟骑快马顺利归来。

”关羽笑着连连点头。后来,关羽每到一处就要吃这道菜,一是品尝此菜的美味,也借以回忆当时的美好情景。

马蹄酥鳝也逐渐传到民间,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制作原料:黄鳝900克,猪肥瘦肉350克,香油20克,水淀粉95克,鸡蛋2只,醋24克,白糖100克,酱油700克,姜汁3克,精盐1克,蒜泥3克,排骨汤(或鸡汤)100克。

制作方法:将鳝鱼去头尾,去骨,剖开,皮朝下,轻经用刀拍成松鱼肉,加上酱油浸腌制15分钟,将鸡蛋打入碗内,加淀粉和清水搅拌抹在鱼肉上。将猪肉剁成茸,配上作料,抹在鳝鱼肉上。

将带肉茸的鳝皮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后,用刀切成马蹄形,待油锅七成热时再放入炸至外皮酥脆,取出放进盘中码成马蹄形。 原炒锅倒出余油放在火上,下姜汁、蒜泥、醋、酱油、汤汁一起煮沸,用水淀粉勾芡,淋入香油(约20克)搅匀起锅,淋在摆好的马蹄酥鳝上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形似马蹄,味道酥嫩,甜咸可口。 。

八、马蹄酥的资料

马蹄酥是由面粉揉合各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饼,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后流传入民间,随着岁月流转,各个地方的马蹄酥也演变出不同的馅料,形状,和名称。

简介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 马蹄酥为江阴传统土特产。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解放前,同安有“双鹿”、“金吉”、“庆春”几家老店号制作,厦门的“双虎”号也有六七十年历史。现在,有好几家食品厂生产马蹄酥。

原料配方(制200只):

上白面粉4.8公斤绵白糖2.05公斤酵种25克饴糖75克食碱10克豆油1.95公斤

制作方法:

1.将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种撕碎后放入,把绵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两边,倒入开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团。再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反复用劲揉匀,划开透气,五六分钟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约3公斤。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绵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匀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将糖油面搓成条长,摘成剂子200只(每只重15克),揿扁成边薄中厚的圆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拢,揿扁后用擀棰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马蹄印,将饴糖用热水75克稀释后,涂刷在酥坯面上。待桶炉烧热,将酥坯底面抹少许清水贴入炉中(每炉可贴100只),炉口上盖一水钵,用微火烘烤。4分钟后,端去水钵,将绵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盖水钵(不使漏气),同时用湿布塞住桶炉风口,焖约3分钟,待炉内糖烟消散、热气冒出时,端去水钵,出炉即成。 本产品特点:色呈金黄,酥软微脆,香甜盈口,油而不腻。

九、马蹄酥资料

马蹄酥是由面粉揉合各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饼,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后流传入民间,随着岁月流转,各个地方的马蹄酥也演变出不同的馅料,形状,和名称。

福建马蹄酥 简介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

马蹄酥为江阴传统土特产。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

该产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

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

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

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

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

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

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解放前,同安有“双鹿”、“金吉”、“庆春”几家老店号制作,厦门的“双虎”号也有六七十年历史。

现在,有好几家食品厂生产马蹄酥。 陇县马蹄酥 简介 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尤以西府的和塞上古城榆林制作的最为驰名。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原系唐代宫廷膳食。传说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陇州省亲时,当地一心灵手巧的帮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了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后传入民间(一说系由唐代诗人李白传人市肆)。

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

一说,陇县马蹄酥,始于清光绪末年。据《陇县志》记载:陇州西南有吴山,亦称吴岳,即禹贡山岍山,称“五镇之西镇”,为历代宫廷朝圣之地。

元代以后,朝圣之风更盛,每隔3年祭祀1次。清光绪末年,清廷派员祭奠吴山,兼巡陇州,皇帝赐钦差大臣“半桌满汉全席”,故命御厨宫某随行。

做厨时,陇州厨师贾义财结识御厨宫某,遂将马蹄酥制作工艺授予贾义财。民国初年,贾义财又传给其子及徒弟,逐渐传及秦陇。

马蹄酥从此驰名甘陕,成为民间名贵食品。 1960年,陇县食品厂挖掘民间名贵产品时,由贾氏徒弟边文汉老工匠传艺,继承恢复了马蹄酥这一名贵食品的生产。

目前,陇县马蹄酥畅销省内外。 选料制作: 陇县马蹄酥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系以精面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绵糖为主要原料。

以精面粉加水与少量大油拌和,制成皮面;精粉与大油混合搓成酥面;将皮面擀成2毫米厚的面皮,包进酥面,卷成直径为3.5厘米之面卷,切成若干节,每节压成10厘米宽的面片,再将面皮相叠呈驴脊形,切成4毫米厚的面页,圈成马蹄形状,投入油锅烹炸。面层逐开,更似马蹄,惟妙惟肖。

熟后出锅,最后以白蜂蜜灌浆,白绵糖上霜,即为成品。 特点: 陇县马蹄酥外形美观,质地松软,层次多而分明,油润酥脆,香甜味厚,嚼不粘齿,营养丰富,诱人食欲。

既是高级茶点,又是滋补佳品,更是馈赠亲友的名贵礼物。 江阴马蹄酥 简介 马蹄酥,是江阴历史上的土特产。

其系面粉加入重油,重糖,赤豆沙,黑芝麻加工而成,因其形如同马蹄,故得名马蹄酥。 它,酥香松软;它,味甜油润,入口即化而且营养丰富,具有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的特点,所以能受到历代江阴人的喜爱,成为著名的土特产和名点。

马蹄酥,始创于明末清初,为纪念江阴的抗清斗争,故以马蹄为形。后经历代改革,才成了今天的菊花状。

马蹄酥,酥香松软,味甜油润,入口即化。再则,营养丰富,故能受到历代江阴人的欢迎,成为著名的土特产和名点。

它的特点是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全,所谓是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马蹄酥真遗憾。 佳县马蹄酥 简介 佳县人也叫蜜窝,具有几百年的制作历史。

由于它具有酥、脆、香、甜,存放时间长,不易变质等特点,吃起来十分可口,所以是佳县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 佳县马蹄酥的主要成份和制作方法是:每斤面粉加水、白砂糖、熟猪油各二两,先要把水烧开,将白砂糖溶入水中,猪油加热成液态。

接着将糖水和猪油兑在一起,搅拌均匀,趁热把面和起,用湿布盖好。再把和好的面分成剂,用手揉光,再压扁,擀成直径约四五寸的圆饼,用刀一切两半,并在每半表面划数条线(以防炸时表面鼓起泡)。

然后将半圆饼直径处两头沾合成马蹄形,放入猪油锅内,炸到表面呈淡黄色时,捞出凉干即可食用。

一、有关马蹄酥的摘抄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

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