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明亡清兴 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详细
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详细
自古江山多风雨
——略谈明亡清兴之历史教训
看《百家讲坛》推出的阎崇年老师讲《明亡清兴六十年》,让人感叹,令人信服,发人深醒。
阎崇年不愧为清史专家,叙事引经据典,穿越时空,纵论古今,娓娓道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轻描淡写”中蕴藏大智慧。
以史为镜,可以鉴今。
看《明亡清兴六十年》,我们不只是在品评一段历史,更是在思索国家、民族兴衰,人生成败之道。
明何以亡?清何以兴?笔者亦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概括地说,明亡于安乐(腐败),清兴于忧患(振兴)。
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语,诚如是也!现具体分析之:
当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之时,就下定决心同明朝决一雌雄,拓展女真的生存空间。
努尔哈赤有的不只是雄心和野心,更是“生于忧患”,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而能率领八旗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反观明朝,自万历以来,皆庸碌无能之君,治国无方,宦官当道,奸佞横行,小人得志……焉有不亡之理乎?可以说,明清首脑并非对等“实体”,在巅峰对决中,明已处于明显的劣势!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而明主要亡于自身,非亡于清。
从历史事实看,也是李自成首先攻破北京而导致明亡。
但李自成终究不是英明神主,在小胜之后非但不能巩固政权,而且由于部将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之妾),致使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
顷刻间,明朝苦心经营的牢不可破的山海关防线灰飞烟灭,清军铁蹄踏遍神州。
在家天下的年代,领袖的腐化就意味着国家政权的腐败。
明朝政治腐败了,就造成经济疲软,大量收刮民脂民膏,军队战斗力削弱,文化也充斥着脂粉气……由此,民不聊生,军队哗变,外族入侵等一系列综合症随之袭来就不足为奇了。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先占清河、抚顺,后陷开原、铁岭,再后破沈阳、辽阳……转眼之间,明朝辽东大片土地沦陷。
后金势如破竹;明朝节节后退,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虽几易统帅,都无力扭转战局。
后袁崇焕虽挡住清朝的锐利攻势,但明朝仍处于守势。
为何?因为明朝腐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袁崇焕一人在短时间内能够扭转。

政治腐败导致用人腐败,军队战斗力不强,盔钝甲锈,武器装备不足,官兵士气不足……如此军队,怎能与八旗精锐抗衡?
明清的兴亡也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是农耕文化(或民族)与游牧文化(或民族)争锋的历史。
从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看,在强秦、汉唐盛世、明朝极盛时,匈奴、突厥、蒙古等强悍的游牧民族只能蛰居大漠,无力和中原王朝(中央政权)叫板;在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武功不强的赵宋时期,我国强悍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势均力敌,甚至游牧民族的武功要略胜一筹;在元、清时期,游牧民族武功显赫,终于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不论哪个民族主政,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卓越的贡献!
明亡清兴之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给我们以启迪、教育和警示。
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小至人生、家庭、事业,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只要我们能与时俱进、居安思危、自强不息,不盲目自大,不妄自非薄,不刚愎自用,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韬光养晦,积极应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奠定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综合实力,强力治理腐败……如此,美国能奈我何?日本能奈我何?国际敌对势力能奈我何?在任何时候,堡垒都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只要自身不垮,强敌何惧?
对人生和事业来说,一个人只有首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战胜别人。
任何情况下,骄、奢、淫、逸都是成功的大敌。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之人。
要胜不骄,败不馁,永葆昂扬斗志、青春活力、浩然之气,不断发展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奋发进取,积聚实力,才能事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