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长征每章人物形象 长征历史人物

火烧 2022-08-20 00:13:19 1284
长征历史人物 1.长征英雄历史人物有“云贵川”献妙计 1935年9月16日,刚刚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连续几次向腊子口 发起攻击,均因地形不利未能奏效。于是,担任主攻的红4团不得不停下来 ,重新研

长征历史人物  

1.长征英雄历史人物有

“云贵川”献妙计 1935年9月16日,刚刚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连续几次向腊子口 发起攻击,均因地形不利未能奏效。

于是,担任主攻的红4团不得不停下来 ,重新研究战斗方案。研究的重点是能否组织一支迂回部队,爬上腊子沟口 侧面的悬崖峭壁,实施包抄夹击。

正当大家苦于找不到办法时,有个外号叫 “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很有把握地说:“在家采药、打柴,经 常爬大山、攀陡壁,眼下这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 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 山顶上去。”顿时,大家用惊奇的眼神望着他。

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一个 人能上去,1个连、1个营就可以上去。由于事关重大,红4团领导在征得军 首长的批准后,决心大胆试验。

这时,红4团把能否尽快攻取腊子口的希望 都寄托在了“云贵川”的身上。 天将黄昏时,团长王开湘率领迂回部队把“云贵川”护送过腊子河,悄 悄地向腊子口侧面的绝壁处移动。

“云贵川”赤着双脚,腰间缠满了战士们 用绑腿带拧成的长绳,手握长竿,迅速到达绝壁下。只见他仰头朝上看了看 ,把长竿向上一伸,铁钩便紧紧地钩住树根,身子灵巧地攀爬上去,轻盈得 像猿猴一样,忽而攀登,忽而停下。

越往上,“云贵川”的身影就越小了。 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个指战员的心。

不一会儿,只见一条长长的绳子划 着美丽的弧线从天而降,“云贵川”成功了!铆足了劲的红军战士们顺着“ 云贵川”放下的长绳一个一个迅速地爬了上去。敌人在绝壁处根本没有设防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红军会从似刀劈的悬崖边爬上来。

红4团迂回部队的行 动取得了成功。 上下夹攻夺险关 拂晓,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先后升起,总攻开始了。

攀上悬崖高处的迂 回部队,看准下面敌人没有顶盖的炮楼和阵地,一个接一个地扔下手榴弹。 所有轻机枪和冲锋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鬼哭狼嚎。

正面部队担任强攻的突 击队员们身背马枪,抡起雪亮的大刀,乘势冲向木桥,向敌人左砍右杀。没 用一会儿功夫,红军就攻占了隘口的两座炮楼,并向峡谷纵深扩大战果。

长征历史人物

经 过近三个小时激战,腊子口两道防御阵地均被攻破。敌人全部溃散,红军占 领天险腊子口。

2.参加长征的历史人物

011930年10月,中央苏区红12军六千男儿齐发悲声:他们的老军长伍中豪,牺牲了。

老军长,不是说伍中豪年纪大,而是在牺牲两个月前,伍中豪从红12军军长改任红20军军长、前敌委员。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5岁。

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将领,从湖南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后来又考入黄埔军校,与bl同为黄埔四期。他参加了秋收起义,转战各地,参与过诸多经典战例。

md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表扬伍中豪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文武全才。他牺牲得很突然:病愈归队,只带了一个警卫排,途经安福县城时被民团包围,寡不敌众,子弹打光,壮烈牺牲在为伍中豪牺牲而失声痛哭的红12军官兵中,有一位年轻军官叫寻淮洲,时年18岁,任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

寻淮洲战绩显赫,成了红军中一颗耀眼的将星,在1933年出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还不满22周岁。这颗将星,也过早陨落: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向西突围,开始长征。

留在中央苏区的最大一支红军部队,是红十军团,由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编而成,寻淮洲任该军团19师师长——他受当时“左倾”路线排挤,部队合编时,他从军团长被降为师长,忍辱负重,英勇作战。当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皖南谭家桥大战国民党的补充第一旅,乌泥关制高点争夺战,决定此役胜败,寻淮洲以师长身份率众冲锋,身负重伤。

寻淮洲被红军官兵冒死从炮火中抬下来的,就是寻淮洲,他一生五次负伤,这一次是致命的。两天后,寻淮洲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22岁。

02读gcdzg的党史军史,不难发现:gcdzg领导及其统帅的军队,是年轻人用热血缔造与维护的。1921年,堪称“开天辟地”的中共一大,是一场年轻人的会议,13人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出席者之一md当年的年龄,最年轻的只有19岁。

遥想当年,他们何等热血沸腾,要以年轻人的心气,去改天换地。中共一大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曾这么写道:“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

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

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群热血青年共襄盛举:md34岁,ze29岁,贺龙31岁,叶挺31岁,刘伯承35岁,罗荣桓25岁,粟裕20岁,bl20岁,何长工27岁,yj30岁,陈赓24岁,聂荣臻28岁,许光达19岁、卢德铭22岁、罗瑞卿21岁、谭政21岁,张太雷29岁,瞿秋白28岁……年纪稍大的,是dz和谭平山,但也只有41岁。

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遵义会议后,迎来了革命的大转折,确立了md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时,md度过他第41个生日才不到一个月。大量年轻人担任了红军的高级职务:王稼祥,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29岁;bl,红1军团军团长,28岁;聂荣臻,红1军团政委,36岁;左权,红1军团参谋长,30岁;ph,红3军团军团长,37岁;杨尚昆,红3军团政委,28岁;邓萍,红3军团参谋长,27岁……而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这一年才19岁。

这一年,红军其他部队的将领也很年轻:红二方面军2军团军团长贺龙39岁,政委任弼时31岁;6军团军团长肖克和政委王震都是27岁。红四方面总指挥徐向前33岁,副总指挥王树声29岁,政委陈昌浩28岁。

红25军军长程子华30岁,政委吴焕先28岁……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作战,时任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的杨成武指挥部队在黄土岭战役中,时年25岁;夜袭阳明堡的八路军团长陈锡联,时年22岁;设伏雁门关、身先士卒的八路军独臂团长贺炳炎,当时24岁。贺炳炎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有很多年轻的传奇英雄,未能等到胜利的一天。

白乙化,本是中国大学的高材生,“九一八事变”后,他留下“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的豪言,回东北组织义勇军抗战,因爱穿白衣,被誉为“小白龙”。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1939年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司令员;年底,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团长。

1941年2月4日,他在指挥密云马营战斗中,被日军从烽火台射下的子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今天,白乙化战斗过的地方,仍流传着他的诸多传奇故事。

白乙化有个绰号叫“白大胡子”。当时一提“白大胡子”,日伪都胆战心惊。

包森包森,也牺牲在长城下,他是陕西人。“七七事变”后,他从延安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东开辟抗日游击区,1939年秋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

包森所部以超凡的战略战术和强悍的战斗力著称,威震冀东。史载:日伪军惧怕他,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

就连时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也哀叹:“到冀东如入苦海。”这位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的抗日名将,牺牲时年仅31岁。

03南昌起义的时候,总指挥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贺龙时年31岁,但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军阀”,他一直想摆脱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自己从小“为受苦人打天下”的梦想。他从gcdzg人的身上,看到了这股改变中国的力量。

南昌起义前夕,正是共产党人遭遇大屠杀。

3.红军长征主要人物

1、dz(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gcdzg、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2、ze(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gcdzg,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md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

3、md(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gcdzg、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4、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5、ph(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

原名彭清宗,字怀归,号得华。 1928年加入gcdzg。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以md同志为政治委员的陕甘支队司令员。

4.长征时期英雄人物

武亭,朝鲜人。长征出发时任第一纵队第三梯队司令员。黎平会议后,部队整编,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

近来有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把法国传教士阿·勃沙特也列为参加长征的外国人。勃沙特算不算参加了长征,首先应看他是怎样到长征队伍中去的,是不是红军队伍的一名成员。据有关资料介绍:"1934年10月,身为贵州镇远教堂的英籍牧师鲍斯哈特(即勃沙特)及贵州旧教堂的加拿大籍牧师A·海曼,因'间谍'嫌疑被西征入黔的红六军团扣留,嗣后并随红二、六军团行动,直到1936年4月12日。。在云南境内将其释放。"勃沙特等被红军扣留"是由于一九三四年圣诞节一次草率的逃跑行动"。可见,勃沙特在红军队伍里是"被一根绳子拴在一起","非出于自愿"的。

当然,勃沙特被红军扣留期间,曾为红军翻译了一张法文版贵州省地图,做了点有益的工作,但不能因此牵强地把他列为与敌浴血奋战的红军队伍中的一员,更不能把"参加长征"这一无上光荣的经历加在他身上。美国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把勃沙特称为"长征队伍里的局外人"是比较恰当的。

综上所述,真正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仅在红一方面军里有:李德、洪水、毕士悌、武亭。除李德是欧洲人外,其他三人均为亚洲人。

5.长征故事(要有具体人物)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第一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第二个: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

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第四个: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

6.红军长征路线,景点介绍,历史人物,事件介绍

望采纳。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md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ze等多数同志赞成md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md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md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md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md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md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ze、dz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md的正确意见. 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

7.5个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小故事

1、一次理发师为周总理刮脸时,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脸刮破了。

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不用着急,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了一种美德——宽容。

2、md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md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少年md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书,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

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伟大领袖。 3、50年代,有一次,ze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ze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

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4、六岁时dz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

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dz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

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dz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5、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