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纳兰性德经典诗词 两首诗能探明考试结果,古人真是厉害

火烧 2023-04-03 22:49:19 1065
两首诗能探明考试结果,古人真是厉害 朱庆余,唐朝诗人,宝历(826年)二年进士。《全唐诗》中收录了他一首诗,这首诗即《近试上张籍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诗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
纳兰性德经典诗词 两首诗能探明考试结果,古人真是厉害

两首诗能探明考试结果,古人真是厉害  

朱庆余,唐朝诗人,宝历(826年)二年进士。《全唐诗》中收录了他一首诗,这首诗即《近试上张籍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诗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七言绝句大意是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古代风俗,头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后,新娘才拜见公婆。乍看这首诗,会以为是一首描写新婚妻子在拜见公婆之前询问丈夫新妆的好坏,但再看标题又觉得驴唇不对马嘴。原来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此诗也是使用了这种手法。所以,从标题上分析,此诗应该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但是为什么诗人却拐弯抹角呢? 讲述这首诗要提一下行卷。 行卷,属于唐代开始的一种科考走后门的风气。当时各地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在科考前,事先把自己的诗作呈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以求推荐给负责考试的礼部官员。而朱庆余此诗投赠的对象,就是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在唐敬宗时期任水部员外郎,是朱庆余的导师。他擅长文学且乐于提携后进。 唐朝虽然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但自汉代以来设立的察举制并没有完全废止。行卷就是举荐之风转变为科举制以外影响人才选拔的一种非正式方法。行卷不算制度规定,虽然也不违法,但也算不正之风。想必朱庆余已经提前把自己的行卷作品呈递张籍,由张籍转投礼部官员了,但又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于是又呈递此诗给张籍,为了探口风。此诗即行卷后的探问之作。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大致明白。考生朱庆余参加科考前,先托导师张籍转交了行卷作品,但心里无底,于是又将该诗呈给张籍探探口风。既然是探问行卷底细之作,自然在诗作中不能平铺直叙了。所以这首诗在内容上非常含糊其辞,所言非所事。免得考生日后当官,自己以前的行卷之作被反对方掌握把柄,作为弹劾自己的证据。 据说张籍读诗后大为赞赏。他心领神会,既然朱庆余写得不着边际,我也回复离题万里。张籍也回复了一首《酬朱庆余》,他答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因为朱庆余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越州多美女,镜湖又是当地名胜。他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的姑娘,她相貌姣好,歌声动听。因为太多虑又沉吟起来。后两句继续肯定了朱庆余的才华出众,借用有很多姑娘穿着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但抵不过采菱姑娘的一曲歌声。言外之意,暗示朱庆余不必担心。 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到唐代行卷之风的迹象,也不得不赞叹朱庆余和张籍的诗词水平之高,表现手法之隐晦,两人心知肚明,在一来一去的书信中即将来意领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