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心理包含哪些内容 「躲疫苗」折射怎样的社会心理

火烧 2023-03-01 06:25:00 1073
「躲疫苗」折射怎样的社会心理 现在有些家长不支持给孩子接种甲流疫苗,甚至还出现疫苗导致传染的谣言。这反映了公共卫生上的薄弱环节:比起疫苗的研发推进,疫苗的常识宣传和科普上有所滞后。从历史上看,对疫苗的

「躲疫苗」折射怎样的社会心理  

现在有些家长不支持给孩子接种甲流疫苗,甚至还出现疫苗导致传染的谣言。这反映了公共卫生上的薄弱环节:比起疫苗的研发推进,疫苗的常识宣传和科普上有所滞后。

从历史上看,对疫苗的疑虑有时并不是来自科学依据,而是一些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其他因素。在进行疫苗知识普及的过程中,关键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

主持人:龚丹韵

嘉 宾:姜庆五(复旦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高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龚丹韵:卫生部应急办公室近日表示,中国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处于关键时期。目前甲流疫苗的保护率超过85%,相关的疫苗接种准备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有些家长并不支持给孩子接种疫苗,甚至还出现疫苗导致传染的谣言。您觉得公众为什么会对疫苗有如此反应呢?

姜庆五:其实只要有点疫苗常识,就知道疫苗导致传染的谣言是非常荒谬的。这次的甲流疫苗属于裂解疫苗,不可能传染。我们的公共卫生领域很多工作还要细化,疫苗的情况要解释到位。比如说,裂解疫苗是怎么回事;任何疫苗都可能引起副反应,哪些属于轻微的副反应,比率是多少,原因是什么等等。我想,只要把疫苗的情况透明公开地说清楚,大众自然就能理解。

龚丹韵:甲流疫苗研制时间较短,也造成了公众的不安心理:为什么有些疫苗要研制很多年,甲流疫苗却能在数月之内完成?

姜庆五:简单说,流感有关的疫苗制作基本沿用一套模式,流感类型虽然是新的,但是制作工艺上没有太大偏离,而我国季节性流感疫苗已经制作了几十年,这方面的生产工艺可以说已经成熟。

此外,疫苗的难易程度,也和病原体本身有关。有些病原体人们至今还做不出疫苗,有些却可以。疫苗本身也有区别,流感类的疫苗,一般都不可能达到100%的保护,而小儿麻痺症的疫苗,有效率已接近100%。这次事件反映了公共卫生上的薄弱环节:比起疫苗的研发推进,疫苗的常识宣传和科普上有所滞后。

龚丹韵:作为流行病史专家,您觉得疫苗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高晞:疫苗除了能使发病率下降,甚至某些条件下还可以消灭病原。比如19世纪初,天花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当几乎所有人都接种牛痘疫苗后,天花便无法继续传播,甚至无法在其他动物之间蔓延。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并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可以说,疫苗的发明,让人类进入了一个用疫苗接种来对付特定传染病的新时代。

龚丹韵:但是人们对疫苗的接受,似乎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高晞:历史上,每当传染病爆发,引发人们的恐惧时,就会看到排队接种疫苗的现象,而一旦恶性传染病消失后,反对注射疫苗的杂音就会出现。比如说英国人真纳发明牛痘术18个月后,伦敦天花病发率下降2/3以上,伦敦人排队接种牛痘。但后来同行与教会质疑真纳,说接种牛痘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像牛一样长出尾巴和犄角。教会则把他看作是“魔鬼的化身”,诅咒他应该下地狱。事实上教会和同行的反对有一个更直接原因,就是害怕牛痘接种术会断了他们的生路。

反对疫苗接种还可能出于传统习俗和文化心理。当年在中国百姓中,对牛痘接种存有很大顾虑,比如按传统习俗,冬天是进补的季节,接种牛痘要忌口,三个月不能吃补品,所以不太愿意接种。

另外,缺乏预防知识普及宣传,也是影响疫苗接种的一个因素。1932年中国爆发全国性霍乱,当时的防治措施中,防疫注射是主要环节,但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比如南昌5月发现霍乱,7月规定在公安局和派出所实施预防注射,效果依然不佳,最后只能上门注射,最后在2个月内控制了疫情。而上海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上海市民对注射疫苗并不陌生,能够理解,结果上海有100万、即占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注射霍乱疫苗,再加上清洁的供水和有效的住院措施,使当时上海取得全国最低的死亡率。

所以从历史上看,对疫苗的疑虑有时并不是来自科学依据,而是一些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其他因素。

龚丹韵:现代社会以来,疫苗的功能是否也有所拓展?

高晞: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疫苗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用来做积极的治疗:刺激免疫系统大量生产抗体,或是用外来的相应抗体,共同对付已经感染的患者体内的病原,狂犬病疫苗即是运用此原理,同时这种疫苗也可用作预防。近年对癌症以及艾滋病的研究发现,病变细胞和一般细胞表面有不同的标记,可能适合作为抗体攻击的目标。所以说,从疫苗的角度消灭疾病,将成为未来人类健康医疗的一大方向,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流行病爆发期。

龚丹韵:您觉得公众对疫苗的常识和理解,究竟处在什么水平?

社会心理包含哪些内容 「躲疫苗」折射怎样的社会心理

高晞:中国的预防接种制度和规定,是在1927年之后才开始建立并逐步走上正轨,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基本源自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和国家政策。比如儿童预防接种卡,1984年卫生部、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下发通知,无证或未按规定接种者,不准入托、入学。此外,1989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都要求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不过,公众对疫苗的认识还不够,对疫苗注射更缺乏自觉意识。比如,西方人到东方或非洲旅行前,会自觉去医院接种特定的疫苗,免受当地传染病侵犯。进入秋冬流感频繁时节,美国人一般会主动带小孩去医院接种疫苗。一旦流感爆发,医院也会提供免费疫苗,电视报纸等各大媒体都会有疫苗注射的报道。而我们似乎没有这样的习惯,出国接种疫苗是因为对方国度的要求,为的是顺利获得签证,不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即便流感爆发,我们也很少考虑去医院注射疫苗。 当然,我们对疫苗没有西方人那般重视,还有另一层文化原因:我们有自己的预防措施,一般的感冒或流感出现,家长更倾向于给小孩服板蓝根和其他一些中药,因为它们几乎没有副作用,效果又好。所以,在进行疫苗知识普及的过程中,关键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