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太难了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培养更多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的具有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最新课题。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商榷的问题。
一、观念现代化
教师要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和技能,提高历史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创新处理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中历史的所有领域,并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选修模块各有自己所侧重的方面。
新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
例如在处理必修Ⅰ模块的内容时,我们讲解的顺序是第一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二单元……即讲解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的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
接下去学习西方民主的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延续和发展,即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于是,我们就回到第二单元“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同样的方式,我们对必修Ⅱ和必修Ⅲ的单元顺序也作出了类似的调整。
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备课设计后,优点非常明显: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即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历史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
三、改变教学方法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我们历史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如在学习某一课时,教师不妨先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辩论,然后找出小组代表说出本组的结果,最后教师加以点拨、概括总结即可。
教师要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历史现象、时代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历史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仅能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FLASH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使历史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五、全面评价学生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

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评价主体上: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纯追求书本知识。
在评价标准上: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获得真知,明白道理。
在评价类型上: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社会的热爱等。
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例如,在一个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之间进行比较,以便了解他的优势和弱点;或者以他过去的成就与后来的成绩相比,以便了解他的进步情况。
六、扩充知识信息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
作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及时传递新的信息,并用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