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诸葛亮真实能力 无意间挖掘出三国陶俑,专家:诸葛亮留下的千古谜团或可破解

火烧 2022-05-25 22:44:58 1057
无意间挖掘出三国陶俑,专家:诸葛亮留下的千古谜团或可破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中的这八个字,也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刘备伐吴惨败病故后,诸葛亮既要收拾“先帝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

无意间挖掘出三国陶俑,专家:诸葛亮留下的千古谜团或可破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中的这八个字,也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刘备伐吴惨败病故后,诸葛亮既要收拾“先帝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的残局,又要靠弱小的国力去抗衡强大的曹魏。

虽然《三国志》评价诸葛亮是“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事实上,在数次北伐当中,诸葛亮以弱兵对抗强军的战绩,并不落下风,甚至殚精竭虑的发明了很多军事奇物。

这其中既有在战国连弩基础上改进出的元戎弩(诸葛连弩),也有给我们留下千古谜团的神奇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最终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蜀道难行,粮食运输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掣肘局面,诸葛亮亲自设计出载重四百斤的木牛,并交由当时蜀汉兵器专家蒲元成功造出。公元231年,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木牛正式亮相。

三年后,到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又创造出升级版的流马。只可惜在诸葛亮病逝后,木牛流马居然失传了,只在史书中留下了只言片语。后世不断有人凭着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尝试复原出各种类型的“木牛流马”。

诸葛连弩至少有战国连弩为原型,但这个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既没有原型,也没有图纸,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谜团。

有人推测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一种独轮车,新版《三国》当中也把木牛流马塑造成一种带有牛头形状的独轮车。不过根据四川东汉墓葬出土砖画证实,早在东汉时独轮车就已经出现了,取名鹿车,在西晋统一后,四川也依然在用这种鹿车,并未失传。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成都新都区三河镇马家山砖瓦厂在施工时,意外挖出了3000块陶俑碎片,初步鉴定为三国时期文物。当时考古专家并未在意这些碎片,只是例行拉回了杨升庵博物馆。

诸葛亮真实能力 无意间挖掘出三国陶俑,专家:诸葛亮留下的千古谜团或可破解

十几年后,四川省博物馆一位名叫李刚的专家在研究了这些碎片后,感觉并不简单,力主进行修复。数年后,三千块碎片被成功复原成一辆高1.15米、全长2.56米的陪葬陶俑车,大小是实物的三分之一。

据《成都晚报》描述,当专家看到这个复原的车辆后,异常激动,一位专家表示:三国最大谜团或可破解,种种迹象表明,这辆车就是诸葛亮留下的千古之谜——“木牛流马”。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道路崎岖的蜀汉,独轮车运输费力,且有平衡性缺陷,而双轮马车又转向不便,运输时牛马不仅要费力牵引,还要承担车身重量。

而这辆三轮马车工艺非常先进,前轮由单独的叉型器控制,可以实现最小的转弯半径,同时前轮起到了支撑作用,这样无论是靠人还是靠牛马拉,都不需要再承担车身重量,非常省力。

显然,这种车解决了诸葛亮运粮时山路崎岖、蜀汉牛马不足的难题,总体造型非常接近史书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

然而,也正因为过于先进,在没有机械的三国时期,加入了转向装置的车辆,注定了他成本高,部件极易损坏的命运,无法推而广之,也只有北伐时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制造。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蜀汉一亡,木牛流马就失传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