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铺集镇罗家村 铺集镇的城乡建设
铺集镇的城乡建设
1988年,铺集镇根据规划,基础设施拉动,重点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邀请了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对小城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并于当年实施。
对镇驻地进行改造,拆迁旧房3000余间,拓宽街道20000米,建成了“五纵五横”10条道路,小城镇初具规模。
1990年和1999年,借省道朱诸公路拓宽改造之机,沥青硬化“三横”“五纵”8条街道,总长8900米,加快了小城镇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1993年,投资260万元,投入劳动力25万个,治理胶河,建成澄月湖一期工程,再现古胶州八景之一的“胶河澄月”景象。
1996年,投资360万元,投入劳动力49万个,完成胶河治理二期工程,与两岸的万亩生态林形成“湖光林色,十里碧波绕小城”的亮丽景观。
1998年,开工兴建澄月公园,建成门球场,旱冰场、水上游乐场、射击场、垂钓场、儿童娱乐场、老年公寓等占地750亩的娱乐服务设施,连续4年举办了“胶河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节”活动。
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山东省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建设中心镇”、“青岛市重点小城镇建设先进镇”。
截至2002年末,全镇69个行政村都已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和村庄改造工程。
镇驻地,自1993年以来,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方吸纳资金2.2亿元,建起了二层以上楼房368幢。
新建集中供热工程,美化、亮化工程以及胶州二中学生公寓、教学楼、职公住宅楼、中心小学商业网点、汽车站、信用社营业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
截至2002年末,域内有省道13公里,县乡道19.8公里,总长32.8公里;镇村级公路10条,总长35.4公里。
省道朱诸公路、董张公路横穿镇内,与铺集至高密、铺集至黄岛等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
截止到2011年6月,小城镇发展已初具规模。
已建在建小区3处(金色阳光、澄月湖畔及将来的别墅);工业园区入住众多企业,从青岛转移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会落户辖区内。
地处三市交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置业成本低廉等。
不失为青岛地贵房贵,综合成本高昂的后方为数不多的明智选择。
也希望上级多多关注,更好更快的发展。
全镇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镇村精神文明建设。
截至2002年末,镇村文化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有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10个,图书室30个,阅览室30个,藏书30万册,丰富了全镇人民精神生活。
镇文化活动中心有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台球、乒乓球等。
胶河公园建有门球场、旱冰场、娱乐广场,有力推动了镇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胶州市组织文体演出比赛中多次获奖,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乡镇”和“精神文明示范点”乡镇。
文物古迹 铺集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有位于铺集镇西皇姑庵村西南的西周墓葬遗址,曾发掘出完整的车马坑一座(两骖两服西周战车),并有殉葬骨骸一具,随同出土的兵器有戟、戈、箭、镞、铜、胸甲等多件。
平时群众也采集到多种文物,如:铜尊、青铜鼎、剑、方彝、爵、尊史等,有的上刻铭文“父甲”、“父已”、“举交癸”、“妇”、“史”等,据专家考证为西周奴隶主贵族墓地。
该遗址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镇西部三妹冢村东南部的“三妹冢”为尚存的一处汉代古墓。
该冢东西长约84米,南北宽52米,高度约8米,无具体历史记载。

位于胶州市铺集镇西北5公里。
《增修胶志·疆域·沿革》载:“黔陬,始皇二十六年置”,于钦《齐乘》记载:“黔陬,秦所置,高密郡东北,古介葛卢国也。
后移县于胶水西。”今城址地表已难寻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