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西铁一日券 钱镠铁券详细资料大全
钱镠铁券详细资料大全 钱镠(Liú)铁券,系唐昭宗为犒赏彭城郡王钱镠平定董昌叛唐称帝所赐一块金书铁券。钱镠(Liú)是五代吴越国开国君王。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

钱镠铁券详细资料大全
钱镠(Liú)铁券,系唐昭宗为犒赏彭城郡王钱镠平定董昌叛唐称帝所赐一块金书铁券。钱镠(Liú)是五代吴越国开国君王。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了董昌,唐昭宗封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镇东节度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钦赐“金书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俗称免死金牌):“……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世人形象地称此铁券为"免死牌"、"生死牌"。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钱镠铁券出土地点:浙江馆藏地点: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属年代:唐朝末年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外形特点,铁券铭文,文物现状,文物价值,文物保护,外形特点
铁券形状呈覆瓦状,铁质,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14厘米,重约132两,约为6寸照片的10倍大。 正面刻有铭文25行、落款1行,总计有26行文字。其中每行14个字的有23行,3个字的有1行,还有1行8个字,所以铭文正文总计有333字,末行落款为17个字。过去民间流传"丹书铁券"一说,其实铁券的铭文全部金制,是名副其实的"金书铁券"。铁券铭文
铁券铭文,《四库全书全唐文》有记载。内容是: 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于粤于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余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于旗常,流在丹素。虽锤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文物现状
铁券伤痕的来历 从照片可以看出,铁券右下角有一处明显伤痕,这涉及铁券失而复得的一段奇特历史。钱氏后裔曾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失落铁券,直到元代才由渔夫打渔时从黄岩南泽库深水中捞出。渔夫试其材质是否为金,就用斧轻砍,发现是铁,留下了砍击之痕。 关于渔夫网得铁卷的年代有几种说法。钱氏老谱记为南宋咸淳元年(1265),有的记为元至元二年(1336)。经多方考查,倾向于元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文物价值
钱镠铁券是记载唐末五代十国吴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物。钱镠是一代明君,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贡献,这个文物也是吴越钱氏与唐皇李氏君臣友谊的见证。 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铁券实物,非常珍贵。一千多年来,它历经战乱,忽隐忽现,除个别时段外,一直由钱镠后裔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铁券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已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从1959年至1999年钱镠铁券一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部公开展出。2000年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扩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重新登记调整。文物保护
自唐昭宗乾宁四年(897)赐给钱镠铁券至今,钱镠铁券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保存过程。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镠之孙忠懿王钱弘俶"纳土归宋",由浙江临安前往宋都汴京(今开封)。他并未随身携带铁券,而是"置之庙社"。宋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赵炅调阅铁券,阅完赐还忠懿王嗣子钱惟濬,从此铁券由从临安的钱镠庙社迁出改藏于汴京。宋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赵祯登基,下旨调阅铁券。后又赐还,由钱氏后裔藏于汴京城的昭化坊府第。宋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赵顼下旨调阅铁券,后仍归钱氏后裔,直至庆系第六世孙钱景臻成为驸马,铁券移藏于驸马府内。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中原,景臻之子钱忱奉母命携铁券南迁江南。南宋绍兴元年(1131),钱忱全家迁浙江台州。绍兴四年,宋高宗赵构把台州临海城内的美德坊赐给公主居住。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下来,成为台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此铁券长留台州临海达767年之久。2015年临海市有一个钱氏家族纪念馆,馆中还陈列著一个钱镠铁券的复制品。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城,"铁券遂失,不知去向"。一直到元代被渔夫捞出,被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号淡轩先生)用十斛谷购得。对这段铁券失而复得的历史,各种钱氏宗谱的记载说法不一。据临海市博物馆馆长讲:"当年元兵攻破临海城时,钱氏后裔钱叔瀤背上铁券南逃,后落水而亡,铁券不知去向。"但在有的钱氏家谱中记作:"德祐二年丙子年,元兵南下,攻破临海时,其家人(即仆人)窃负以逃死于难遂失所在"铁券丢失五六十年,又奇蹟般的重归钱氏后裔,实在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 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调阅铁券时,由钱世珪之子钱尚德上献,朱元璋阅毕以礼遣还。据钱氏衣锦堂版谱载,朱元璋为试镌刻之深,用佩刀将首行末字"朔"刻去。现观铁券照片铭文,确无"朔"字。对照清代无锡人钱泳《钱氏铁券和金涂塔考》一文所提供的铁券临摹图,首行最末"朔"字还清晰可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钱尚德之孙钱怞,因都察院查勘其父钱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内税粮短缺事而抄家入籍。乃奉"金书铁券"至京,求见圣上。朱元璋于奉天殿接见,验券后下令有司发还全部田产家财,铁券仍归钱怞保管。明永乐五年(1407)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钱汝性(钱用勤之次子)进献,阅毕铁券藏于宗子钱风墀家。明嘉靖四十年(1561),上万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临海。为了躲避战火,钱氏第25世孙钱珍背着铁券躲进深山。直到十几年后,再次躲过劫难的铁券才又重返钱氏祠堂。 到清代康熙年间,铁券转藏于第27世孙钱日耀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第三次南巡行宫杭州,下旨调阅铁券。武进士钱选由台州携铁券去杭跪献。乾隆很高兴,作诗、作铁券歌,并赐紫檀柜一座,给钱选藏铁券。 据央视国际频道《寻踪生死牌》摄制组资料记载,以后铁券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一个叫"岭外钱"的小村,由钱文川保管。钱氏子孙专门造了三间小楼,由族人轮流看守。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台州。钱氏子孙怕铁券丢失,便将其沉放在水井中,待捞出来后,金字"剥落愈甚"。村中一些妇人以为铁券铭文上的金可以治疗小孩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动手挖取,致使金字愈少,最后只剩下一百八十余个。 《钱氏家乘》记载,清光绪辛丑年(1901),珍藏在"岭外钱"村的铁券不翼而飞。盗者到嵊县兜售,江苏常熟徐君出洋四百元购去。钱文选(《钱氏家乘》作者)之兄钱乙斋闻之与徐力争,并召集嵊县长乐乡钱氏族人以原价购回。钱氏子孙为庆祝铁券回家,请戏班整整演了十天。从此铁券由长乐乡钱氏三房轮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由三房房长监护,吹吹打打,用轿子将铁券从藏券处抬到钱氏宗祠供钱氏后裔观赏。 据嵊县县志记载,1938年,长乐镇被日军占领。长乐钱氏族人为防铁券丢失,将其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中。2005年,钱赓麟子、81岁的钱文汉老先生回忆起70年前父母保存铁券的情景:先涂油,再封蜡,用棉线缠好,最后用蜡再封一次,把包好的铁券沉到深井中。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从井中取出,铁券完好如初。 1951年,长乐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铁券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很赞哦! (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