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哪里 中国古代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区域
中国古代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区域
1、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
夏至周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
春秋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2、靺鞨源于秦以前的肃慎,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
五代时称女真。
3、女真源于唐代黑水靺鞨,10世纪初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流,东临海,南接高丽。
明代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
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4、狄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狄。
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
秦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5、匈奴亦称胡。
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的大部。
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6、鲜卑东胡族的一支。
最初分布在鲜卑山,西汉初期南迁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
两晋南北朝时,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西北建立政权。
7、契丹源于东胡。
北魏时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
唐末,建立辽朝,与五代与北宋并立。
扩展资料
匈奴分裂时期
南匈奴和北匈奴:
在东汉初年,匈奴就大量进入塞内。
大约在46年左右,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
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
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
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
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汉伐北匈奴及争夺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
其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其四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
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
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袭扰劫掠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地区。
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在南匈奴的支持下,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

73年二月东汉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
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
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满城,因汉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罢兵。
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汉,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优留单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靺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鲜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匈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古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