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大全 丁輔之|46歲才學畫,憑畫蔬果叱吒民國畫壇(80幅)
丁輔之|46歲才學畫,憑畫蔬果叱吒民國畫壇(80幅)
並非自小學畫,也不是少年成名,但這位46歲開始學畫的“後起之秀”卻是民國時期畫壇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就是丁輔之。
丁輔之
(1879年8月14日~1949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書畫家。原名仁友,後改名仁,字輔之,號鶴廬,又號守寒巢主,後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書家“八千卷樓主人”丁鬆生從孫。其家以藏書之豐聞名於海內。嗜甲骨文,嘗以甲骨文撰書楹聯編成冊,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羅,尤以西泠八家印作爲多。並擅畫花卉瓜果,極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學。一度同王禔供職於滬杭鐵路局。公餘之暇,探討金石書畫。
|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之一,創方形聚珍仿宋版字模
丁輔之才華橫溢,詩、書、畫、印無所不涉、無所不精,並在民國時期享有很高的聲譽。1904年與王禔、吳隱、厲良玉、葉舟等發起創辦西泠印社於杭州孤山。該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爲宗旨,對當時及以後的篆刻、書畫藝術的創作、研究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寓居上海後,1916年前後與其弟共創方形聚珍仿宋版字模,提供上海中華書局用於排印詩文集,經常與吳昌碩、王一亭、童大年、黃葆戉等相聚於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切磋探討金石書畫。

|書法擅長,尤精甲骨篆文
丁輔之擅長楷書、行書、篆書,尤精於甲骨篆文,結字停勻,雖瘦而有勁力,變恣意天然的古樸卜文書風爲整齊工麗且帶有裝飾效果,頗具整體感。尤需指出的是,他的繪畫作品常常配上甲骨文題跋,別具一格,併成爲丁氏特有的標誌和符號。
在篆刻領域,丁輔之的貢獻也是不可替代、不可磨滅,他一生嗜印成癖。有專家認爲其篆刻用刀勁健,佈局安詳,宗法秦漢,兼取衆長,深得浙派妙諦。在印作中仿玉印、戰國官璽、私璽,各具神態,其刀法精細,印風蒼鬱朴茂。
▲ 謝之光 《丁輔之夫婦像》
|46歲才學畫的“後起之秀”
丁輔之學畫很晚,約46歲開始學畫,無師自通,悟性極高,自學成才,儘管從學畫到70歲去世只有26年的時間,但繪畫成就很高,讓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學畫2年後即頒佈潤例,開始以鬻畫、鬻書爲生。
他擅長松樹、梅花、果品,旁及花卉、人物。作品筆意工緻,韻味清雅,有書卷氣息,吳昌碩、張大千等都曾在丁輔之畫上題跋讚譽過。果品題材古往今來罕有人與之匹敵,其作品有四大特點:
一是題材廣泛,種類之多,令人驚奇;
二是注重寫生,丁輔之的果品創作來源於生活,平時十分注意觀察四季果品的結構、形狀、色彩,有的果品甚至畫得很透明,因而他筆下的蔬果能夠如此生動鮮活;
三是技法嫺熟,創作多重技法並用,常以沒骨法繪就,以渲染爲主,輔以點、勾、寫。在丁氏筆下的夏季時令鮮果,既無煙火氣,亦無脂粉氣,從中可窺見藝術家高潔之品性。
四是用色優美,作品畫面色彩濃麗、明亮,視覺效果相當好。所以,丁輔之的果類作品顯示出匠心獨具和超凡功力,並往往讓海內外藏家難以抗拒,圈內行家則謂“極璀燦芳菲之妙”。
1928年作《夏果圖》尺幅約4平尺,描繪有蓮蓬、西瓜、蓮藕、菱角等南方夏季時節常見的果實,創作採用長條形三段式構圖,上部繪有密密匝匝的一桶蓮蓬,中部繪畫西瓜數枚,下部繪有蓮藕與菱角;用色有別於丁輔之常見的濃麗用色,以清新淡雅取勝。
1944年作《果品12開冊》,此冊是丁輔之晚年精心之作,12開分別爲:櫻桃、梨子、香蕉、楊梅、枇杷、丹荔、西瓜、葡萄、水菱、生梨、石榴、柿桔。第一至五,七開,畫幅上有甲骨文書題詩,楷書釋文,餘以甲骨文,楷書、篆書寫標題,每開均有款印,他以傳統沒骨技法,運用紅、黃、綠紫,赭等色彩,濃淡交錯,描繪了不同果品的鮮潤姿容,達到了“其香欲泛,其汁欲流”的藝術效果。
丁輔之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