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历史百问
伊斯兰教历史百问
一、伊斯兰教的历史
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 伯半岛中西部商业重镇麦加,其后仅短短数十年时间,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
经历了1300多年的发展。 现今伊斯兰教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众1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并有40多个国家奉其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元代开始,伊斯兰教成为与其他宗教并行的独立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元代形成的统称“回回”的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回民族、撒拉族、东乡族,此外就是新疆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由蒙古、回、汉、藏等民族混血形成的保安族,在17世纪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元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居住区,这时的穆斯林已不是唐宋时的“化外之民”,而是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穆斯林。
此后伊斯兰教的发展是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而发展。 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地区最早是在10世纪初时中国五代时期,传播活动与伊斯兰教势力在中亚的发展关系密切,维吾尔族在古代称为“回纥”或“回鹘”,是突厥人游牧部落的一支,后建立汗国,接受伊斯兰教,并以武力加以推行,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于阗一带的佛教势力,在南疆确立了伊斯兰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获得新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了充分尊重,社会地位真正获得了平等。中国伊斯兰教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
二、伊斯兰教历史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
公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
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
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 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
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
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
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分布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不论在什么地方,穆斯林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出“色俩目”,或简称道“色兰”,以示问候。
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意作“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尔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流派 逊尼派 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属于此派。 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别。
"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 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
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圣地和节日 1、三大圣地:麦加,卖地那,耶路撒冷。 2、主要节日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圣纪(穆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
。
三、伊斯兰历史是什么
一、伊斯兰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571年,位于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上诞生了世界上最后的一位圣人,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据传安拉创造穆罕默德于一切圣人之前,而差遣于一切圣人之后。因此,他是最后的一位圣人。正如《古兰经》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哪一个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是一切圣人的封印者”(33: 40)。穆罕默德四十岁时(公无610年)奉安拉的旨意开始复兴和传播伊斯兰。·当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和一切生产资料,包括牛、羊、骆驼和牧场等。他们各自成为一个部落,各霸一方。他们对内压迫、剥削奴隶,对外争夺抢掠,再加上外来侵略势力的侵扰。当时该半岛战争烽火连绵不断,由也门到叙利亚的商道受阻,百业凋敝,奴隶生活痛苦不堪。就是那些自由民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意识形态方面更是杂乱并陈。当时拜物教盛行,偶像、日、月、星辰等,都成了崇拜的对象。就是在圣洁的开尔白(天房)内也充满了偶象。致使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道德风尚极端败坏。因此。人人渴望和平、安定和团结。
伊斯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复兴的。按伊斯兰的观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的复兴者而不是创始人。所谓复兴是因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伊斯兰由阿丹、伊卜拉欣圣人发展到尔萨(耶稣:纪元元年一40年)圣人时代之后,中断了五百多年,至到穆罕默德为圣时才重新举起了伊斯兰的旗帜,使这个古老的宗教得以复兴。先知穆罕默德曾这样说:“我是在尔萨圣人之后的人们的首领,因为在我和尔萨之间未有过圣人。”
二、伊斯兰传入中国
据史书记载,伊斯兰传入我国是在公元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距此更早以前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就互有往来。最早是在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时,中国著名探险家甘英就曾奉命西使,游历过波斯等西域各国。以后还有不少的中国和阿拉伯的船只和商人西往东来。到了盛唐时期,中阿关系更加发展,相互来往更加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大食人(“大食”一词是阿拉伯语塔吉尔的音译即商人之意)与日俱增。他们先是由海路,即从波斯湾经印度绕马来半岛到达广州、泉州等沿海一带城市。后来又由陆路即经波斯、中亚、天山南北到达长安(今西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传为佳话的海陆“丝绸之路”'。它已经成了中阿和中伊友好关系史的见证。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阿拉伯人应唐肃宗李亨的邀请,派军队前来帮助平定安禄山之乱。后来这些人留居在中国,成了中国穆斯林来源的一部分。
唐(公元618—907)、宋(公元960—1279年)两朝时期来中国经商的大食人更是络绎不绝。他们所经营的大多是香料、药材、珠宝等贵重物品。在来华的大食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阿拉伯当局也曾多次派遣使节团来华。在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时代,也就是公元651年8月25日(即教历31年1月21日)时逢唐永徽二年,向中国正式派来第一个使节团。他们谒见了唐皇帝并介绍了他们国家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情况。多数史学家将这次使节团的来华作为伊斯兰正式传入我国的标志。一此外还有说是622年的或628年之说。
到了南宋末期,由于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相继又有大批被征服的穆斯林来到中国。这些被征服者中有一个较大的民族叫做花刺子模,这些人后来成了回回民族的主要来源。1271年蒙古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后曾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此时已有回、维等十个民族先后信仰了伊斯兰。各地也随之,建立了一些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亦称光塔寺)、西安的化觉寺、建于宋代的泉州清净寺和北京的牛街礼拜寺等。
四、伊斯兰教的发展史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
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沿海各地的被称为“蕃客”,生於中国者被称为“土生蕃客”。
这些人中除极个别文化水平较高者采用汉姓外,常规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没有姓氏。如赡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马等。
13世纪,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
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极少数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来的回回名,又受汉族的影响,起用字或号,如回族着名诗人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
有的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复,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汉姓,如金阿里、马穆沙等,以便称谓。还有少数人采用汉姓名字,如马昂夫、萨天锡、丁鹤年等等。
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回族迫於压力,隐去原来的名字,开始采用汉名。
但在取姓方式上,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的译音立姓,如伯笃鲁丁的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伯”字立姓,后又改“伯”为“白”。
这种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出现了汉族姓氏中没有或少有的姓氏。如赛、纳、哈、速、羽、底、亚、虎、拜、提、撒、陕、闪、忽、萨、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鲜、喜、定、可、靠、洒、摆等等。
二、回族的取姓方式 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点,有以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辈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赐姓的,也有主动改用汉姓的;有以回回族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还有不少被迫改姓的。 (一)取伊斯兰教先贤和祖辈名字中的一字立姓 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余的就姓撒拉哈。”
马姓回民遍布全国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据清代一个马姓回族穆斯林遍历云、贵、川三省回族地区调查,三省内便有“二十七姓马,同姓不同宗”。
在回族聚居区,有的整个村、寨、巷都居住着马姓回民,并且有以马姓命名村庄,如马家庄、马家湾、马家寨等等。 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
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另据《怀宁马氏宗谱》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为姓。”
二是取自与伊斯兰教的圣人穆罕默德名字有关的字为姓。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穆罕默德圣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时说话、办事都遵循“圣行”,凡是穆罕默德做过的,回民都乐意做。
因此,在起经名时,有很多人都喜欢取与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麦、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时,多取与穆罕默德名字相关的姓。
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返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
这样回民在取姓时,多取穆罕默德译音的首字“马”为姓。如元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福建政和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同安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
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三是回族迫於统治阶级的压力,在当时汉族马姓较多的情况下也遂改为马姓。
四是朝廷赐姓马。如“亦刺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命为南京锦衣卫头目;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名政,后为南京望族。”
由於这样几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马姓回民越来越多。 宛、万、安、王四姓,据回族民间传说和自称,皆源於唐太宗(627年一649年)在位时来我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
宛葛思在中国亦译“万尕斯”、“旺歌师”、“斡歌士”、“斡葛思”等等。其后裔取其祖先原名之首音谐音,冠以王姓。
有些王姓回民自称是“随燕王来的”,为明初回族军事官后裔。今王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多集中在河北沧县盐山一带和宁夏同心王家团庄等地。

安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等地。 穆姓回民多取自回民先辈“穆撒”、“穆罕”等名字的首音。
如《元史.氏族表》中就有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等。 有的姓氏,既有取自回回祖辈原名之首音的,也有取自中间某一字音和尾音的。
如海鲁丁之后裔姓海,改住之后裔姓改,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 沙姓回民,多取。
五、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历史
伊斯兰教从人类可视的历史来看
是在1500年前的阿拉伯地区的麦加圣地,穆罕默德(愿主赐福)在山洞静修时,天使百列嘉来到他身边,向穆罕默德(愿主赐福)降世了安拉的第一段经文,此后的40年里,在不同的背景下完成了其他章节的降世。领导中东大部分地区,走上伊斯兰之路。
但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伊斯兰从有人类开始就已经是起源了,因为上帝在创造人类后不断的降世经典和使者,穆罕默德(原主赐福)是上帝的最后一个使者,古兰经对之前的所有经书加以肯定,并做了最后的封印。
要了解伊斯兰教的起源,要先明白,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上帝完美的创造,是类人猿进化不过来的。
六、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
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
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 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扩展资料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的胜利公元622年,由于当时麦加人的迫害,穆罕默德率领信徒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史称“希吉来”。 17年后,哈里发欧麦尔决定以迁徙年作为伊斯兰纪元的开始,现在是伊斯兰历1423年。
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从一个宗教领袖变为一个政教合一社会的领袖。并开始了与麦加人作战。
他于公元631年攻占麦加,进入麦加的万神殿克尔白,扫除了数百偶像,确立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崇高地位。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去世。
在由谁来继承他的领导地位问题上,伊斯兰社团内部发生争执,支持由他所在的哈希姆家族成员来继承的人后来发展成什叶派,而认为有条件的古来氏族男性都有继承权力的人发展成逊尼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斯兰教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早期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