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苏轼原文 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沈亚之歌·并序原文: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籐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送沈亚之歌·并序注释
元和:唐宪宗年号。以书不中第:因为文章没有考取功名。勤请:再三请求。一解:乐府歌词一章称为一解。这里指的是一首诗。吴兴才人:这里指沈亚之。桃花满陌:落红铺满田间的路。紫丝竹:马鞭。骢马:青白色马。书笈:书箱。梵夹:佛经。宝矿:金银宝石。一叶:小船。拾才:选取人才。掷置:抛弃。解龙马:放走骢马。《周礼》「马八尺以上为龙」。重心骨:以有志向有骨气为重。古人三走:《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三次为官,三次罢免;三次打仗,三次失败。后来辅助齐桓公成为一代名相。」用典故鼓励沈亚之不要灰心。摧捽:挫折。事长鞭:执鞭打马。事:使用。还辕:再来。辕:车。秋律:秋天。
送沈亚之歌·并序鉴赏
科举始于隋朝,盛于唐朝。作为帝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吸引著无数企图走向仕途的举子。及第时得意忘形,失意时丧魂落魄,折射到了文学上。它给文学带来了新的表现主题。
沈亚之落第还家,李贺写诗进行宽慰,这本是一般性的应酬之作。但是由于诗人的切身之痛,对科举制的体察,所以发出愤激之词,痛斥主考官有眼无珠,在光天化日之下「掷置黄金解龙马」可谓是字字珠玑。铿锵有力。
此诗为送别之作,需要为落第之友着想,因而「携笈」二句表示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最后四句则寄予厚望,鼓励朋友振作精神他日再试。
其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
诗词作品:送沈亚之歌·并序诗词作者:【唐代】李贺诗词归类:【送别】、【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