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哪些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 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白骨深感认同ing-.-")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 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 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 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 此五关相距甚远 也无联络 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失射死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做孙策晓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 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 ^^
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 十分平淡(赵云只是三义写成 实则战功平平 五虎将?苦果苦吧- -凸)
21.怒吼长板桥∶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 =|| 是小说的夸张手法..(人死 点解马又唔死牙)
22.苦肉计∶正史上确有黄盖诈降曹操一事..但苦肉计置疑..
23.舌战群儒∶无此事 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4.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
2 三国演义中99个虚构情节
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孃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当时还未出现
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 ←(这是补充.. ^^)综合(20)(21)就变成草船借箭哩 一▽一
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 操劳过度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 以刘抵曹
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 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大家明架la~虽然我好爱马超)
41.取蜀攻略∶由法正 庞统完成
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46.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47.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而三演本末倒置, "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 回复:三国演义中99个虚构情节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7)潘∶"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49.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50.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51.关羽亡命:《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演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52.五虎将:刘备并没封什么【五虎大将】,只不过上面五人的军职是最高的,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最低),而且自从关羽伐魏,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短短四年间,关张马黄都死了...
53.《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54.追命吕蒙,玉泉显圣: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
55.八阵图石伏陆逊∶置疑
56.七擒孟获∶虚构 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 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57.孔明伐魏∶并无七次 实伍次 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
58.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熟虚构
59.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60.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61.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62.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祕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当时在魏军 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 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63.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64.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
65.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66.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67.空城计 ∶虚构 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 (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4 回复:三国演义中99个虚构情节
68.魏延反叛∶其实魏延才是受害者
69.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70.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又怎会有「义释」。
71.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 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72.七星灯续命∶无需解释了。。。。。
73.周仓∶历史上没周仓之人…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74.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75.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76.青龙.蛇矛∶关羽不是用刀的…历史上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方天画戟这样有个性的兵器对于塑造人物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77.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跨下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 =|| 更虚构赤兔马为了关羽的死..绝食亡 (要是要绝食..吕布死时、就该绝食哩= =a而且吕布死时和关羽死时相差很多年 马不绝食也老死了)
78.刘皇叔刘备∶实为无稽之谈..虚构刘备被献帝称「刘皇叔」..来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国贼」的假象= = 要是刘傋是刘皇叔..那刘表、刘璋哩?
79.孙尚香∶历史上并未提到名 只知姓孙
80.张翼德∶真名 张益德
81.粗人张飞∶其实张飞一手好书法 精通美工画 文武全才 高硕书生形象吧(所以火凰燎原修改他为桃园画家 也不为过)
82.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83.关兴复仇∶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
84.张苞∶早夭
85.关索∶只出现下民间传说 野史中。。。。乃虚构人物
86.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在里名字只出现两次的人~~ps: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到了演义里,成了义子,还那么厉害?
87.刘备用牛血破张宝妖法:封建迷信
88.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于中平六年(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滴
89.陶谦的为人和让位与史实不附。
90.文丑中曹操之计被杀
91.无左慈戏曹操
92.无赵颜延寿
93.托孤∶刘备临终是扥孤与孔明和李严二人
94.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 (张郃) 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
95.史实无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96.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 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97.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98.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99.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 饮醇醪,不觉自醉", 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概来说 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 里面非常多虚构的故事,扭曲历史的事实.三国志是一本正史,但里面的很多东西还需要进步研究,因为正史也不一定是对的,就拿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打一个比较:里面有一个张飞长板大喝喝死曹将夏候恩,然后桥被喝声震断,这一看就是虚构的,三国志里说的是张飞把强给拆了.还有的就关羽斩颜良株文丑,三国演义里面说的是关羽杀他们两都是万军从中斩了,如探囊取物.三国志里的是曹操和颜良军交战本来实力相当,颜良也很勇猛,但关羽部队一出现,二军实力立刻拉开了差距,颜良见机不对,不敢恋战,所以率部后撤,在撤的时候,由于关羽骑的是赤兔马速度很快追上断后的颜良,后脑一刀,就斩了,另外文丑到现在还不能证实是不是关羽斩的,这样比较二本书的区别是很大的,我建议看三国最好看三国志.
以下我列举以下孔明是怎么样的:
1 孔明真的借了东风吗?
没有,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孔明其实在装神弄鬼,赤壁大战是10月,10月份风向变幻无常,所以一来风就进攻这不奇怪,再说赤壁大战在三国的记载里,没孔明什么事,他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劝孙刘联盟.
2 孔明真的造了木牛流马吗?
这个问题书看太久了,不太记得了,好象是没有建造,可想那时候不知道机械原谅,怎么可以让一无电二无油的东西动起来?
说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我觉得好象还是有些水份,还一件就是 三顾毛炉,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之前孔明曾登门自荐过?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的虚构部分1 怒鞭督邮:刘备所为,而演义中为了突出其仁君形象,将此举写作张飞所为。
2 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军队,《三国演义》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 三英战吕布:虚构。不仅史料未提及,以情景度之则刘关张根本不可能有与吕布单挑的机会。
4 吕布戏貂蝉:完全虚构,不过董卓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5 关公斩貂蝉(罗本内容):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提及一个董卓的侍女跟中郎将吕布勾结。关于不近女色的关公形象,取裴松之注解为注脚:“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6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荀攸的计谋所为。趁文丑部下抢曹军丢下的东西时曹操突击
7 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络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8 徐庶之降:《三国演义》说是曹操迎来徐母,请徐母写信招唤徐庶。徐母痛骂,砚击曹操。于是程昱献计,伪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为了“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去了。在这里,《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徐母,正气凛然,颇为成功。然而事实却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琮军前投降,刘备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穷追不舍。半路上,徐母为曹兵捉获,于是徐庶就向刘备告辞。他是在刘备最最狼狈的时候,为了“尽孝”,而辞刘归曹的。“走马荐诸葛”是小说家为了安排情节而加插的,其实那时诸葛亮已由刘备请出山了。
9 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0 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
11 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亮面见孙权而已..诸如智激周瑜、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12 草船借箭:史载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13 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14 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5 借荆州:与诸葛亮无关,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是鲁肃主张借给刘备的
16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巨集,更不会嫉妒诸葛亮,周瑜当时甚至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史载周瑜操劳过度死于巴丘。至于“器量狭小的周瑜”之形象,纯属作者为抬高诸葛亮形象而虚构。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7 取蜀攻略:由庞统、法正完成;征汉中:法正为谋主。皆非诸葛亮策划。
18 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9 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20 八阵图退陆逊:虚构。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
21 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孃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疑问,..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 蜀书. 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而小说宣扬节烈之心切则可见一斑。
22 七擒孟获:演义用大量笔墨虚构了诸葛亮率军降服以孟获为首领的南蛮势力的过程。排除战争的正义性不谈,这段描写包含了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丑化,以及对“化外之民”的歧视。演义以话语权的掌控者姿态,把孟获塑造为一个“被征服”“被教导”的物件,表明了特殊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冲突和对立。
23 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24 孔明六出祁山: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而演义很多地方把败仗写成了胜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其实是败仗。史载诸葛亮擅长后勤内政,用兵并不是强项。至于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纯属虚构。
25 王朗、曹真之死: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的情节纯属虚构。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26 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
诸葛亮的除了六出祁山(而且真正只出过两次,史称“六出祁山”) 剩下都是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空城计(司马懿不傻)
借东风(诸葛不是巫师)
七擒孟获(想想也知道,没有人会想孟获一样不要脸的)
三气周瑜(周瑜比诸葛大那么多,而且赤壁赋周瑜不可能那么心胸狭隘)
《三国演义》中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情节是虚构的?
大概来说 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 里面非常多虚构的故事,扭曲历史的事实.三国志是一本正史,但里面的很多东西还需要进步研究,因为正史也不一定是对的,就拿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打一个比较:里面有一个张飞长板大喝喝死曹将夏候恩,然后桥被喝声震断,这一看就是虚构的,三国志里说的是张飞把强给拆了.还有的就关羽斩颜良株文丑,三国演义里面说的是关羽杀他们两都是万军从中斩了,如探囊取物.三国志里的是曹操和颜良军交战本来实力相当,颜良也很勇猛,但关羽部队一出现,二军实力立刻拉开了差距,颜良见机不对,不敢恋战,所以率部后撤,在撤的时候,由于关羽骑的是赤兔马速度很快追上断后的颜良,后脑一刀,就斩了,另外文丑到现在还不能证实是不是关羽斩的,这样比较二本书的区别是很大的,我建议看三国最好看三国志.
以下我列举以下孔明是怎么样的:
1 孔明真的借了东风吗?
没有,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孔明其实在装神弄鬼,赤壁大战是10月,10月份风向变幻无常,所以一来风就进攻这不奇怪,再说赤壁大战在三国的记载里,没孔明什么事,他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劝孙刘联盟.
2 孔明真的造了木牛流马吗?
这个问题书看太久了,不太记得了,好象是没有建造,可想那时候不知道机械原谅,怎么可以让一无电二无油的东西动起来?
说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我觉得好象还是有些水份,还一件就是 三顾毛炉,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之前孔明曾登门自荐过?
《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三国演义》里面哪些故事是虚构的?
空城计是确有其事,只不过有点假的是,诸葛亮在城周围布下了伏兵,让司马懿看出来了,所以司马懿撤退了,不是诸葛亮故意使空城计,而是本来使了个瓮中捉鳖,结果鳖跑了。
至于其他得太多了:讨伐董卓的联盟,公孙瓒就没有参加,温酒斩华雄和吕布斗三英全是虚构,桃园三结义,史书上说他们三个情若兄弟,但是没有什么结拜之说。
土城约三事,关羽战败被俘,投降的,没说得那么好听,而且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走的是水路,根本没有过五关。
杀颜良是关羽的功劳这不错,但是文丑是曹操的功劳,还有就是水淹七军是于禁倒霉,本来于禁作了防洪准备的,但是那一年的洪水太大了,百年罕见,算他倒霉。
华容道上关羽使计,小道放火,大道防守,结果被曹操识破,等关羽带兵赶到小道的时候,曹操逃之夭夭。
单刀赴会,最损的就是这个,本来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让罗贯中倒过来了,本末倒置,鲁大叔估计快哭死了..........
败走麦城,怎么说呢,应该说是关羽最失败的计谋,关羽假意投降,在城楼上插上了降旗,本人率众向后门逃跑,结果被吕蒙识破,在城后设下伏兵,一举擒拿,关羽都没跑远就被俘了,最后被杀.........
罗贯中先生把大意失晋州的主要责任归结到了关羽身上,有失公平,先不说什么虎女不嫁什么犬子的扯故事,就算是蜀国和吴国结了亲,孙权会放弃晋州吗?刘备娶了孙夫人也没安宁几天,何况是几个臣子的婚约呢。关羽大意了,没有对吴国更好的防范不假,可是什么激怒吴国之类的话,不过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罢了,说得假了.....
关羽之所以受古往今来这么多人的尊重,我想最大的两个原因一个是罗贯中先生的杜撰,另一个,在罗贯中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喜爱关羽了,为什么?就是忠义二字,关羽虽然曾经投降曹操,而且曹操确实待关羽不薄,送金给银的,曹操在这点上一点都不小气,但是当听到了刘备的讯息以后,关羽立刻动身走了,当时的刘备比起草寇都不如,离开了袁绍,刘备就那么点兵,能干什么?关羽丝毫没有留恋曹操给他的好处,一心想着旧主,这份忠义之情令人钦佩,中国古时就讲究忠义为先的,纵然吕布武功盖世,但是也不过只换了个三姓家奴的称号,可关羽呢?一代武圣名满天下,这就是忠义的力量了...........
接着诸葛亮
诸葛亮是自己去投靠刘备的不是什么三顾茅庐,而且刚刚到了没多久就开始打战了,什么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思想是后人给的评价,当时诸葛亮哪有工夫想那东西,而且也想不出来的。
赤壁之战是黄盖的功劳,周瑜是病死的,好像没记错应该是心脏病吧。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内政。在诸葛亮掌权的时候,蜀国确实是风调雨顺,年年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直到诸葛亮开始出祁山.....
一曲《出师表》名闻天下,可惜是后人杜撰,好像是元朝的时候一位著名文人写的。
马谡之死是因为宫廷内斗,还有魏延也是,孟获是自己率众投降的。
不过馒头之说到还真是诸葛亮的功劳。
关羽诸葛说得差不多了。
赵云一生名大于实,他在长阪坡只是保护刘备家小有功,所以被提升,而后来的马谡犯错误的时候他也跟着犯了,因为赵云和马谡有私怨,所以马谡战败的时候,赵云拒不发援兵,以至于最后司马懿大军直下,不过赵云因为回去的时候保护囤留没有丢失,所以将功补过,只是降级处分,加上诸葛亮保他,所以到了后来反倒成了有功之士了,可惜马谡成了宫廷斗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张飞并非小说写得粗人一个,他有智慧,而且大智慧并非什么粗中有细,可惜也是死得早了点。马超就没有跟他打过架,马超直接投降的。
三国小说只能算是野史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末略等等东西上,有着重大的贡献,而且塑造了很多的英雄性的角色,当然假的很多,不过基本上把三国的重大事件都阐述了一遍,在真实性以外的魅力是无法估计的。
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或情节是虚构的?
一,桃园三结义
假的。东汉末年,千疮百孔,社会矛盾激化,各地黄巾起义大爆发,朝廷上下无力镇压起义,于是,各地募兵。当此时,刘备趁机起兵,关张跟随,他们的关系就是君臣!虽然食同桌、寝同床,关张二人也与刘备形影不离、亲如兄弟,但是,历史上没有桃园三结义;
二,张飞鞭打督邮
假的。史实是刘备对督邮索取贿赂极其不爽,鞭打了督邮,然后弃官逃走,而不是张飞。张飞爱鞭人不错,但是,爱鞭的是下人、小卒,不是当官的士大夫。
三,孙策死于于吉的妖术
孙策被许贡的宾客箭射面门,本来创口逐渐愈合,将无大碍,但是,孙策发现自己面容尽毁,焦躁愤怒,创口崩裂,当晚身死,而不是于吉的妖术害死的。不过,三国时期确实有于吉这号人物,他确实是方外之人,阴阳大家、辟谷高手,可以若干若干天不吃饭;
四,曹操刺杀董卓
假的。王允没有那口宝刀,曹操也没有去刺杀董卓,但是,董卓当权,淫乱后宫,祸害朝廷和东汉政权,曹操逃离洛阳,是真的,同时逃走的还有袁绍和袁术等人。
五,孙坚得到玉玺
假的。孙坚从来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孙策也没有把它给袁术换来士兵和官爵,这事,陈寿老先生在《三国志》里有非常精确的考证。
三国演义里的哪些精彩故事是真实的?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
实际里边很多故事是神话诸葛亮的,具体的说就太多了,我列举最精彩的几点吧.
舌战群儒:此故事并为发生过.诸葛亮此时需要做的不是舌战群儒,而是如何说服孙权和蜀联盟.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这段,凭借诸葛亮的计谋不会设计这一段.舌战群儒只是为了表明诸葛亮的口才好而由罗贯中虚拟出来的.
周瑜是主降派:此处智激周瑜,此事从未发生过,也根本不可能发生.
史书<三国志>记载,周瑜回吴并非吴国太建议由孙权招回的,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吴国太这个人.
真实的事是诸葛亮与鲁肃私下会谈后,子敬向孙权建议招回孙权,因为子敬是主站派,所以如果周昱是主降派鲁肃不可能向孙权建议招回周瑜的,正因为周瑜是主战派鲁肃才敢于在这时建议招回大都督,以说服孙权.
因为周瑜是主战派,所以根本不会发生智激周瑜,而且凭借周瑜并不比诸葛亮差的智商上,周瑜不会感叹出:既生瑜,何生亮的.
火烧联营:
此事确有,但此事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黄盖的计谋,至于东南风只是凑巧,恰巧在哪天有东南风,所以史书才记载:天亡曹公.
更不会有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手心那几句话: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此事是罗贯中捏造出来的.
<<三国志>>记载此事是黄盖计谋,与"周瑜打黄盖"成语是一起的.
草船借箭:
此事有,但也不是诸葛亮的谋划,真正的人是孙权,发生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之后的若干年,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遇曹操,无奈下才有草船借箭之说.
曹公八十万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众多,但绝对没有八十万,张昭说过:曹公百万之众,实际曹操除了打刘表得到了20万左右的水军,其他的长途征战并未有多少,而赤壁之战仅仅是个遭遇战,也就是不是事先定好的,根据史书记载,有学术研究称: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实际上只有5000人,所以才会大败.而刘表留下的数十万军队在此战役里并未派上用场.
曹操败走华容道:
此事有,但是中间有一点没有发生过,就是关羽守在华容道,此事压根就子虚乌有,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因路面泥泞,命老弱残兵用草铺路,路还未铺好就骑兵通过,死了好多人,曹操在出华容道时说过一句话在三国志有记载,白话就是刘备始终是我的对手,可惜这次他失误了,如果他在华容道派兵守侯,我今天是不能活着出去的.可见此事虚假度.还有曹操说此话时已兵败,他是笑言,可见曹操是真英雄.
三国演义里是三分虚,七分实.而在赤壁之战中是三分实,七分虚,好多故事是编造出来用来神话诸葛亮的,建议想知道历史事实,看 三国志.还有在三国志中不仅是名人传有意义,有一个必须看,就是《贾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