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敦煌壁画的意思是什么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火烧 2022-02-17 14:42:00 1067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歷史長河中走出的事物,總是帶有其特有的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我們從文物中窺探一個時代的風貌風采,同時也走進相應的文化。此次我們將通過敦煌莫高窟。來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歷史長河中走出的事物,總是帶有其特有的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我們從文物中窺探一個時代的風貌風采,同時也走進相應的文化。此次我們將通過敦煌莫高窟。來一窺其背後相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僧人樂尊路過一座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莫高窟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漸興盛。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的建設更是達到了巔峰時期。據史料記載,武則天時期,洞窟數量高達千余個。

這些洞窟蘊藏著文化內涵和時代印記,有著豐富的壁畫,雕塑等圖像資料。這些洞窟有著豐富的壁畫、雕塑等圖像資料。其中的石窟壁畫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體現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更是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式各樣場面。也正是因此,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內容和出土文物對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其可信度十分高。唐朝作為敦煌莫高窟的高度繁榮時期,其服飾文化內涵,更是被深刻體現。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入手,淺賞析唐朝服飾文化。

一 唐朝的社會風尚

唐王朝是史書記載中十分繁榮的一個朝代,政局穩定,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盛讚其為大唐盛世。也正是因此,它具有高度的開放包容精神,與之相對應的是自由與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一精神氣質也深深體現在唐王朝的服飾文化中。

1. 個性大膽的袒露裝

唐朝的服飾變革,通常體現為一個自上而下的趨勢。流行服飾往往是先被推崇於王公貴族間,再流傳至民間,被許多平民女子所效仿以追趕潮流,興盛於一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的流行服飾,體現的是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的審美。此時的貴族婦女們思想大膽開放,追求女性美。在這種特定思想下,也衍生出了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飾:袒胸裝。袒胸裝的領口設計地十分地低,露出了女子的頸部,同時也半露胸部。在以胖為美的唐朝,這種特殊大膽的服飾設計十分完美地展現了女性的曲線美和豐腴感。

袒胸裝在唐朝的流行也經歷了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最開始袒胸裝的領口設計的並沒有那麽低,相對來說還說比較保守的。到了盛唐時期,領口則開地十分大且低了,但是這個時候,袒胸裝只是作為節日特定服飾來穿著的。一直到盛唐後期,袒胸裝才逐漸流行為平常服飾,兼具了美觀性與實用性。中唐及晚唐時期,袒胸裝的適用範圍則更加廣了,哪怕是下層的勞動婦女,也經常穿著。如敦煌初唐壁畫第329窟中記載的,前來供奉的女供養人上穿袒胸大圓領窄袖紗羅孺,下穿高腰長裙,裝扮精致。

2. 特有的男著女裝

除卻大膽展示女性曲線美的袒胸裝外,唐朝婦女們更是開發出了特有的男著女裝。

圓領袍服作為唐朝時期最典型的胡服之一,也是男性服飾中舒適度最高的一款,一度成為唐朝婦女們鍾愛的出行服飾選擇,如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供養像中,其身後的9名婢女有8名身著圓領長袍式男裝,腰間系帶。

從這種服飾喜好的變化來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唐朝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具有特定的時代烙印,它體現了唐王朝時期社會的高度開明,反映了當時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成為中華民族服飾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從實用性來說,唐朝時期婦女的社交活動十分豐富,他們不再局限於高牆之內、閨閣之間,而是常常出遊,進行騎馬、打馬球、狩獵這些具有明顯男性特色的競技娛樂活動,因此也為胡服的流行提供了特有的適用性條件。

二.唐朝服飾的兼收並蓄

唐朝時期的政局穩定,政治開明,在強大的國家政治力保證下,推出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政策。其中最為特色鮮明的便是唐王朝選擇的對外開放發展政策。在這一經濟政策的指導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促進了民族間融合與民族間文化交流。如此大背景下,唐朝服飾也吸收了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傳統中華服飾在古典風韻的基礎上又添加了異域風情。

1. 胡服在唐朝盛行一時

唐朝時期的絲綢之路十分繁榮,通過絲綢之路,唐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展開了相應的貿易,經濟交流帶來的文化交流也帶動了唐朝服飾的胡化風氣,胡化風氣主要來自絲綢之路上的西域、中亞、西亞,包括龜茲、日本、朝鮮、吐蕃等地,尤其以高昌回鶻最盛。唐朝盛世時期最為流行胡服,那時候,傳統且典型的胡服打扮體現在窄袖、褲腳口收緊,著靴、頭戴高頂胡帽,腰間束帶這幾方面。上至宮廷貴族女子,下至民間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愛這種輕便簡潔的胡服裝飾。

其中胡帽更是胡服的一大特色,胡帽最初主要流行於北方少數民族,後來才傳入中原。它是一種皮帽或氈帽,在唐朝時期,婦女們為了美觀與實用相結合,常常會一起使用胡帽與面紗來遮蓋頭部,臉部。氣象冷的時候,唐朝婦女們還會搭配相應風格的披風。如莫高窟第217窟壁畫中便畫了一個頭戴胡帽的女子,騎馬穿紅色披風行進在山間。

2. 異族服飾在唐朝風靡一時

唐朝服飾文化涉及的服飾種類十分廣泛。先前所談到的袒胸裝、胡服都是日常出行的一些服飾,而唐朝的舞蹈服飾也是十分具有時代特色和異域風情的。這其中也有異域舞蹈的傳入對唐朝服飾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唐朝的裙糯、長袖、雲冠、錦展式舞服均有了比較大的改良。在敦煌第66窟、108窟中記載有“伎樂天”舞服,這種舞服便是中原服飾與印度服飾相結合產生的產物。除此之外,唐朝婦女們十分流行佩戴的纓絡,也是先從印度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再傳入中原,被廣大婦女所喜愛的。這一風俗也一直流傳至後世。

三.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女供養人各時期服飾的情況

唐朝經歷了數百年的興衰變,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面,也體現在經濟,思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存在於時代背景之中的服飾文化也隨之發生一定改變,因此唐代各個時期的服飾文化也是存在不的。

1. 初唐時期的女性服飾

初唐時期的社會民情風俗較為純樸,自然簡單,男女地位比較平等的。社會也推崇自由戀愛,愛情建立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之上。反映這一時期服飾特點的敦煌壁畫數量高達三百餘幅,在社會風氣自由的基礎下,前來供奉的人群種類十分多。供奉人的身份呈現複雜多樣,既有王公貴族官員也有普通平民百姓。此時的服飾差異化也十分顯著,人物的動作風格各有不同,但大多數人們都會選擇手拿絲巾站立。

2. 中唐時期的女性服飾

繁榮昌盛的唐王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失去了絕對的土地管制權。河西地區也自此遭受了吐蕃人數十年的統治。吐蕃人對漢族人民采取歧視政策,他們奴役漢族人民,同時將自己的文化進行輸出,強迫漢族人民佩戴具有吐蕃文化特色的服飾配件,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漢族服飾與吐蕃族服飾融合的趨勢,一些帶有當時時代特色的服裝也就應運而生了,最為典型突出的代表莫過於吐蕃裝。人們對傳統的男性的服飾做出了改良,由長袍變為了翻領開衩缺胯衫的設計,同時在印染上更加費心,使其顏色更加出色,服飾花紋也複雜化,視覺效果上十分出挑。後來這一服裝設計也逐漸流行於女性之中,被廣大唐朝婦女們所推崇,也就是我們之前所提到過的唐朝婦女們喜著男裝。

敦煌壁画的意思是什么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3. 晚唐時期的女性服飾

吐蕃殘暴的統治引起了當地人民的不滿,起義者張議潮率領廣大群眾力量,成功收復了敦煌、晉昌地區。此時,這些地區的人們與中央的交流更加密切頻繁,但服飾人保留了一定的少數民族特色。

四.唐代各時期女供養人服飾色彩

1. 初唐時期的服飾色彩

初唐時期的服飾,繼承了隋朝時期的風范,注重清新淡雅的顏色搭配。因此服飾的主要色調喜歡用粉綠色,輔助色調基本是銀灰色和灰藍色。整體上給人搖曳生姿之感。

2. 中唐時期女供養人服飾色彩

中唐時期,唐朝的經濟政治不斷發展,服飾色彩逐漸變得豔麗,體現在敦煌壁畫上,壁畫也開始更加成熟,色彩用墨濃重,給人以極其強烈的裝飾感。從顏色來看,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服裝的實用性。

3. 晚唐時期女供養人服飾色彩

晚唐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發展逐漸衰敗。這個國家已經進入了日暮西沉之刻,此時晚唐時期莫高窟的壁畫風格逐漸變成了樸素深沉,與之相對應的,晚唐時期的唐朝婦女們的服飾,相對於初唐和盛唐時期要更加的樸素簡潔,在顏色使用方面也大量地使用暗色調,如銀灰色、褐色等。

五.款式和色彩流變

服飾的發展變化,體現在服飾細節的各個方面。而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的色彩、設計變化,也體現了唐朝時期的時代發展變化。

1. 流行寬大的服飾

相較於華夏民族傳統的以纖細為美的的審美觀,唐朝流傳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則是它的以胖為美。這種以胖為美不僅體現在對身材體型的偏好上,也體現在服裝設計上。

整體來說,唐朝前期的服飾還是較為貼身合體的,強調服飾的實用性,盡量提高服裝的日常出行選擇度。初唐時期的婦女還是沿襲了隋朝風范,整體簡約、素雅,婦女們喜歡穿著窄小的短襦和貼身的長裙,以表示女性的溫婉莊重。

而到了盛唐時期,也就是開元年間,婦女們的服飾逐漸轉變為追求華麗,美觀性大於實用性。因此也開始追求寬大的長袍以表示大氣。如中唐莫高窟第159窟中的女供養人便穿著肥大的寬袖衫,高腰寬鬆裙,身披帔帛,整體廓形呈現出O型。

從美學意義上來說,也許寬大的長裙並沒有那麽符合傳統的審美觀,但正是這種獨特的服飾文化,反映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在國家繁榮昌盛社會穩定的大背景下,人們勇於追求自己所期待的美,尋求內心的自由解脫,人們的價值觀也由此開放多元。因此,在這種服飾文化的背後,所體現出的,更是一個時代,一個王朝特有的盛世風貌。

2. 豐富的服飾顏色

一件服飾的精美性,往往體現在服飾的材質、色彩和款式的豐富性等各個方面。在唐朝時期,對服飾有關細節的處理,遠遠超過先前的歷朝歷代。特別是唐朝服飾的色彩選擇,絢麗多彩,可謂爭奇鬥豔。隱藏在服飾顏色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也隨之得以窺探。初唐時期,人們對顏色的選擇十分溫婉淡雅,服飾色彩主要由土紅、土綠、灰藍和深棕色組成,整體服飾較為保守。在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選擇的服裝顏色也往往十分鮮豔,如莫高窟第375窟中的女供養人,梳高髻,內穿交領窄袖小衫,外穿半臂高腰寬擺長裙,服飾色彩由粉綠、橘黃和灰褐色組合。而到了唐朝後期,人們對顏色的選擇,伴隨著國家的沒落,百姓生活的苦困,轉變為了樸素深沉。

小結

總而言之,唐朝的服飾文化獨具特色,在歷史長河中獨佔風采。而這離不開唐王朝的穩定政局,開放的經濟政策。這一切,再配以唐朝絲綢之路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傳統服飾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在創新服飾文化的同時,更是促進了民族間友好往來,從而帶動了其他各式各樣文化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開放多元,也多姿多彩的唐王朝,這一切都在起著一個循環作用。

各式各樣精彩紛呈的文化融合與發展,最終締造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唐王朝豐富服飾文化。至今,這仍然是一個文化寶庫,待我們進一步發掘。

(來源:荷花禪心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