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读书目 历史杂记书籍
历史杂记书籍
1.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后汉书》等。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3、《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4、《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5、《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书。
2.古代历史书籍有哪些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比如《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编辑本段史书的分类 按照体例分类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又如《汉书》。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比如《三国志》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古籍。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
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
如《战国策》都属于这一类。 按时间和空间分类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编辑本段纪传体史书的体裁 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
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 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3.中国历史书籍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4.中国有哪些记载历史的书籍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5.古代历史书籍有哪些
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比如《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编辑本段史书的分类
按照体例分类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又如《汉书》。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比如《三国志》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古籍。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如《战国策》都属于这一类。
按时间和空间分类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编辑本段纪传体史书的体裁
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 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 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6.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后汉书》等。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3、《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4、《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5、《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史书
7.古代记录历史的书都有哪些
二十四史:
史记 ( 汉·司马迁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等 ) 、南史 ( 唐·李延寿 ) 、北史 (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宋史 ( 元·脱脱等 )、辽史 ( 元·脱脱等 ) 、金史 ( 元·脱脱等 ) 、元史 ( 明·宋濂等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其他著名的还有:《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春秋》,《通鉴纪事本末》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其中的前四部,也是水平最高的四部,并称《前四史》。也称四大史书。
8.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
年代 纪传系列 典志系列 编年系列朝代 公元 (二十五史) (含会要、会典、史学评论、学术史) (含纲目、纪事本末、起居注、实录)周朝 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汉朝 前91 司马迁《史记》侯瑾《汉皇德纪》92 班固《汉书》200 荀悦《汉纪》晋朝 285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竹书纪年》(《汲冢纪年》)南北朝 440 [宋]范晔《后汉书》488 [南齐]沈约《宋书》514 [梁]萧子显《南齐书》554 [北齐]魏收《魏书》唐朝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636 姚思廉《梁书》《陈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李百药《北齐书》648 房玄龄《晋书》659 李延寿《南史》《北史》708 刘知几《史通》801 杜佑《通典》803 苏冕《会要》853 崔铉《续会要》韩愈《顺宗实录》五代 945 [后晋]刘昫《旧唐书》宋朝 961 王溥《唐会要》963 王溥《五代会要》974 薛居正《旧五代史》996 钱若水《太宗实录》1001 宋白《续通典》1053 欧阳修《新五代史》106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吕夏卿《唐书直笔》107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1084 司马光《资治通鉴》1161 郑樵《通志》1172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1173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118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185 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1194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1195 [金]张暐《大金集礼》120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121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211 徐天麟《西汉会要》121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1226 徐天麟《东汉会要》1229 陈均《皇朝编年举要》《皇朝编年备要》1236 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1253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年本末》1263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1264 金履祥《通鉴前编》元朝 1279 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1285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1307 马端临《文献通考》1322 《元典章》1331 虞集《经世大典》1344 脱脱《辽史》《金史》1345 脱脱《宋史》1350 陈桱《通鉴续编》明朝 1370 宋廉《元史》1473 《资治通鉴纲目(考订)》1476 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1502 徐溥《大明会典》1507 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1524 许诰《通鉴纲目前编》1529 杨一清《大明会典(续修)》1566 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1567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1576 申时行《大明会典(重修)》1587 张居正《大明会典(重修)》1595 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1600 黄光升《昭代典则》1602 王圻《续文献通考》1605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606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1608 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明实录》1638 孙范《左传分国纪事本末》严衍《资治通鉴补正》徐学聚《国朝会典》1644 董说《七国考》清朝 1651 谈迁《国榷》黄鹏扬《史评辩正》1658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1678 黄宗羲《明儒学案》王夫之《读通鉴论》1690 《康熙会典》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1694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1707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1711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1733 《雍正会典》1739 张廷玉《明史》1763 《乾隆会典》1765 蒋良骐《东华录》1767 《续文献通考》 《御批通鉴辑览》1775 《御批通鉴纲目三编》1784 《续通典》、《续通志》178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1797 毕沅、冯集梧《续资治通鉴》1798 章学诚《文史通义》1818 《嘉庆会典》1838 《宋元学案》1862 夏燮《明通鉴》1871 陈鹤、陈克家《明纪》王先谦《东华录》1887 龙文彬《明会要》1893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1899 《光绪会典》1900 杨晨《三国会要》1902 梁启超《新史学》1904 孙楷《秦会要》1905 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徐松《宋会要辑稿》姚彦渠《春秋会要》李铭汉、李于楷《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1911 朱铭盘《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清实录》民国 1922 柯劭忞《新元史》1928 赵尔巽《清史稿》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共和国 198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9.哪有好的历史事实书籍
史书很有很多种比如有正史、别史、杂史、野史和稗史。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而表示的,比如二十四史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等,都是比较好的你是书籍。别史是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