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历史上和中国的关系 缅甸建筑历史
缅甸建筑历史
1.缅甸佛塔建筑起源于哪个朝代
1. 首先要了解佛塔起源就要先知道佛教何时传入缅甸。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根据卡里亚尼等碑文记载,认为金地就是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的直通。首先传入的是大乘佛教。即佛教传入缅甸,是在印度阿育王时代。
2. 其次佛塔何时出现?也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佛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覆钵式的塔。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考虑到缅甸与印度的距离,缅甸的佛塔的历史很有可能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3. 另《新唐书·骠国传》记载,公元七、八世纪时,其国城“有十二门,田隅作浮图”唐朝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其国“极尊三宝。多有持戒之人”。可见唐代缅甸佛塔已很兴盛,最早在唐朝以前缅甸就已经有了佛塔
4. 最后参考一下我国的佛塔传入特点。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东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也反映了佛教与佛塔大致是在同一时间段传入中国的。那么,相对中国来说距离古印度交通更加便利的缅甸,是否同时传入的可能性也很大呢?
5. 综上,本人以为缅甸佛塔大致可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就是中国的战国晚期。(缅甸当时尚未有统一的王朝)
2.缅甸的历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在今缅甸境内已有名叫尼格黎多的原始居民使用石器,过着游猎生活。
约在二、三千年前,又有马来民族系统的原始人进入缅甸,从事原始农业。缅甸是多民族国家,大致可分为三大语族。
最早徙入缅甸的,为孟-高棉语族的孟、崩龙、佤、克伦等族;其次,是藏缅语族的帖(今钦人)、干漾(今阿拉干人)、骠(今缅人)、克钦(景颇人)等族;再次是壮侗语族(亦称侗泰语族)的掸人、克耶人等。他们大约从公元前 9世纪开始,就先后从中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陆续迁入缅甸,最初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大约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纪)的末期,原始社会崩溃,开始过渡到阶级社会。
据缅甸史记载,最早出现的国家为藏缅语族帖人(今钦人)的太公王国(缅名德贡),所以缅甸谚语有:“缅甸历史从德贡开始。”其后,干漾人在今阿拉干建叫不当城,骠人在下缅甸卑谬建室利差呾罗国(即骠国),而孟人则在直通建苏勿吒蒲迷国(即直通王国)。
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已自印度传入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缅人崇信佛教,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一脉相承,以提高其在人民中的神权地位。
因此,缅甸早期历史往往同佛陀故事相联系。 早在三、四千年前,在今缅甸境内已有名叫尼格黎多的原始居民使用石器,过着游猎生活。
约在二、三千年前,又有马来民族系统的原始人进入缅甸,从事原始农业。缅甸是多民族国家,大致可分为三大语族。
最早徙入缅甸的,为孟-高棉语族的孟、崩龙、佤、克伦等族;其次,是藏缅语族的帖(今钦人)、干漾(今阿拉干人)、骠(今缅人)、克钦(景颇人)等族;再次是壮侗语族(亦称侗泰语族)的掸人、克耶人等。他们大约从公元前 9世纪开始,就先后从中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陆续迁入缅甸,最初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大约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纪)的末期,原始社会崩溃,开始过渡到阶级社会。
据缅甸史记载,最早出现的国家为藏缅语族帖人(今钦人)的太公王国(缅名德贡),所以缅甸谚语有:“缅甸历史从德贡开始。”其后,干漾人在今阿拉干建叫不当城,骠人在下缅甸卑谬建室利差呾罗国(即骠国),而孟人则在直通建苏勿吒蒲迷国(即直通王国)。
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已自印度传入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缅人崇信佛教,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一脉相承,以提高其在人民中的神权地位。
因此,缅甸早期历史往往同佛陀故事相联系,带有神话传说的性质。5世纪以后,才有碑文记载。
中国古籍中有大量有关缅甸古代史记载,为研究缅甸古代史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无不引用。 据中国史书记载,公元前 2世纪,从中国航行到南印度的海船,要途经位于下缅甸沿海的邑卢没和夫甘都卢等国。
公元 1世纪时,上缅甸已有敦忍乙和掸国同中国有友好往来。8~9世纪,骠国已有发达的农业和高度的文化。
832年骠国都城被南诏灭亡后,其居民逃亡到缅人聚居的蒲甘,渐同缅人融合。相传蒲甘城建于 849年,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农业、手工业发达。
上座部(小乘)佛教代替了阿利教以后,蒲甘城佛塔林立,成为佛教圣地 从寺庙佛塔的碑文证明,最初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和孟文。1090年阿难陀寺的1500幅壁画皆用巴利文和孟文解释。
到1112年在妙悉提佛塔上,四面镌刻着内容相同的巴利文、孟文、骠文和缅文的碑铭(见妙悉提佛塔碑铭),可见当时同时使用这4种文字。直到缅王那罗波帝悉都(1173~1210)执政后才统一使用缅文,缅甸历史始有缅甸文字可据。
这时发展起来的缅文的宗教文学主要取材于经典和碑铭等作品。 蒲甘王朝覆灭后,缅甸进入封建割据的分裂时期,西部阿拉干宣告独立(见阿拉干王朝)。
东部的东吁是缅人聚居地,正在集结力量,准备东山再起。东北部的掸族在推翻蒲甘政权之后,于1364年在阿瓦建阿瓦王朝,同下缅甸以孟人为主的白古王朝南北长期对峙。
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国无宁日,土地荒芜,为缅甸历史上社会经济的衰退时期。上缅甸大部分地区受掸人的统治,缅人因不堪忍受掸人的压迫,又因逃避兵役和灾荒,纷纷向东吁移居,为东吁的兴起增添了力量。
1531年缅人领袖莽瑞体建东吁王朝后,完成了缅甸的第 2次统一,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缅甸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后因莽应龙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多次对暹罗用兵,沉重的战争负担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激化,继1564年的白古农民起义后,1740年又爆发缅甸孟族起义。
1752年终于以孟族占领阿瓦而结束了东吁王朝的统治。 1688和1709年英法两国先后在沙廉建立商站。
他们掠夺缅甸的资源,牟取巨额利润。英法为争夺在缅甸的贸易垄断权,一面互相排挤,一面插手缅甸民族纠纷,阻挠缅甸的统一。
从阿瓦王朝到东吁王朝的这个时期,是缅甸经济文化从衰退走向复兴的时期。 掸人统治阿瓦后,佛教文化受到摧残,塔寺建筑消失。
蒲甘时期盛行的以塔寺碑铭为主的碑铭文学,就被御用文人对国王歌功颂德的宫廷诗歌所代替。在流亡到东吁以及留在阿瓦的缅人中,文。
3.缅甸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
仰光(Yangon) 仰光地处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仰光河下游.距出海口34公里.是缅甸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人口500多万.仰光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有“花园城市”之称。仰光古称“大光”.十八世纪中是仰光河畔的一个渔村。
1755年改名为“仰光”(缅文意为“战争终止”)。 仰光港为深水港.可进出万吨轮.是缅甸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仰光也是全国的航空枢纽.北郊建有敏加拉洞国际机场。 仰光市内主要景点有: 大金塔(Shwe Dagon Pagoda):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点,踏高110米,坐落于市内一座小山上,表面涂有72吨的黄金,塔顶由近3000克拉的宝石镶嵌而成。
整个建筑群非常雄伟,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夺目而耀眼。传说是保存有佛祖八根头发的商人两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历史。
大金塔缅语名“瑞德宫”塔.耸立于仰光市中心丁固德拉山岗上.是仰光市的地标。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8年.相传塔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佛发.是著名佛教建筑和人类文化遗产。
在缅甸百姓心中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每逢月圆曰或佛教节日.大金塔都有盛大的佛事活动.香客信徒云集。
大金塔主塔高368英尺(110多米).占地14英亩.从底至顶按坛台、云锣座、缘钵钟座、飞檐座、莲座、蕉包的次序层层砌高。顶部由宝伞、风标和钻球组成。
镶嵌着无数的宝石翡翠.最顶端镶有重76克拉的钻石。4座中塔和64座小塔呈众星捧月状环绕在主塔四周。
风格各异,错落有致.整体合一,每座小塔的壁龛内均供奉着大小不一的佛像。主塔和小塔上贴满金箔.仅主塔贴金就重达7吨多。
大金塔上下四周悬挂1万多枚金银风铃,风吹铃动,声传四方,悦耳动听。大金塔东、南、西、北四方建有四道正门,每门入口处均有造型独特的缅式狮身人面兽守护。
南门建有电梯.供国宾及外国游客登塔使用。塔东北角有一棵菩提古树.相传是从释迦牟尼金刚宝座的圣树苗中移植而来。
东北角和西北角有两座古钟.一座约16吨。系1778年缅王捐铸。
另一座约40吨。系1841年缅王捐铸。
塔南侧为大金塔博物馆。陈列着信徒捐赠的佛像、金银器皿和其它物品。
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欢树和棕榈树丛中.皇家大湖(缅语名“甘道基”), 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在仰光市区,湖西的高岗上矗立着金光灿烂的大金塔;湖东是美丽的卡拉威宫,湖北面是绿树成荫的昂山公园,湖岸环绕着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赏湖滨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宽大的柚木平台,是远眺、拍摄大金塔和卡拉威宫的绝佳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倒印在湖中美丽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卡拉威宫 卡拉威宫是缅甸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造型为两只传说中的神鸟——妙声鸟.背驮一座宝塔.浮游在皇家大湖上。
建筑周围的雕刻及大厅内的装饰.描绘了缅甸主要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金、红两色是整个建筑的主体色彩.象征吉祥、安乐。 卡拉威宫 (Karaweik Palace): 是仰光市内景点的标志之一。
是一艘浮于湖中的鸟型大船,很有特色。外观金碧辉煌,里面装饰豪华。
每天晚上7点至10点有缅甸民族歌舞表演,以自助餐的形式开放。 茵莱湖(Inle Lake) 位于仰光市北部,湖面宽阔,湖水清澈.湖畔绿树成荫.碧草如茵,繁花似锦,湖周有多个公园,是仰光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湖边树丛中,风格各异的豪宅别墅、茶餐厅、宾馆或隐或现。在湖边的咖啡馆悠闲小坐,清风习习而来,远看蓝天微云、白帆点点,让人不禁入忘我之境。
湖滨还有缅甸划艇俱乐部,对这个水上项目有兴趣者可以在这里花不多的钱当一次“一日会员”,由专业划艇运动员陪你到泛舟湖上,体验一次竞技之乐。缅甸国宾馆也建在湖畔。
茵莱湖长22公里,宽10公里,是缅甸主要的风景区。茵莱湖三面环山,处于盘地中间,湖面非常宽阔,湖水的颜色随天气变化。
乘船游茵莱湖是主要的旅游项目,浩瀚的湖面上有集市、菜园、寺庙、学校、工厂、酒店、参观等。湖上船不多,在浩瀚的湖面上航行,正是“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昂山市场 (Bogyoke Market) :位于市中心,是仰光市内最大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除供应仰光市民日常用的各种百货外.还出售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天然宝石、翡翠玉器、金银饰品、金线绣、木雕、漆器、皮具、藤器等传统工艺品.是外国游客的主要购物场所。是外国客人购物的天堂。
苏里塔Sule 位于市中心.闹中取静.塔高46米.塔身镀金.塔基呈八边形。据传建成于2000多年前迎接圣物的和尚自印度返回后,以Kakusana菩萨时代的保护神Sule的名字命名。
周围遍布出售工艺品的摊贩。 波特涛塔Botataung 又名千佛塔.与Sule塔同时建成。
据传从印度来的护送圣物的千佛陪葬于此。1943年被皇家空军炸毁.20世纪下半叶重建。
重建中发现了许多2000多年前的文物和珠宝。游客可进入塔身内部观赏保存圣物的密室。
巧达吉卧佛塔 塔内有长70米的卧佛雕塑。雕塑完成于1907年,20世纪60年代重修。
佛脚上的108种佛迹清晰可见。旁边的英文说明逐一解释各种佛迹的含义。
中心公园 位于仰光市政厅附近的中心公园,又叫玛哈班都拉广场,是为纪念抗击英殖民者的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而得名。公园中央的独。
4.说说缅甸建筑的特点
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东南亚园林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很有代表性,如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
东南亚防风格主要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金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受到西式设计风格影响亚让你联想后浅色系也比较常见,如珍珠色,奶白色等。而在家居方面,当清凉的藤椅、泰丝抱枕、精致的木雕、造型逼真的佛手、妩媚的纱幔等等,都和谐地兼容于一室时,我们便能准确无误地感受到那种东南亚的清雅、休闲的气氛。
东南亚风格最大的特色在于无负担地随性坐卧里,舒缓紧张的情绪。印尼的木雕,泰国的锡器可以拿来作为重点装饰,即使随意摆设,也能平添几分神秘气质。做工精细,设计巧妙的拱形烛台,则给家带来宁静。这些都是成就东南亚风情最不可缺少的道具.
5.缅甸佛塔建筑起源于哪个朝代
首先要了解佛塔起源就要先知道佛教何时传入缅甸。
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
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根据卡里亚尼等碑文记载,认为金地就是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的直通。首先传入的是大乘佛教。
即佛教传入缅甸,是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其次佛塔何时出现?也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佛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覆钵式的塔。
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考虑到缅甸与印度的距离,缅甸的佛塔的历史很有可能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另《新唐书·骠国传》记载,公元七、八世纪时,其国城“有十二门,田隅作浮图”唐朝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其国“极尊三宝。多有持戒之人”。
可见唐代缅甸佛塔已很兴盛,最早在唐朝以前缅甸就已经有了佛塔最后参考一下我国的佛塔传入特点。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东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
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也反映了佛教与佛塔大致是在同一时间段传入中国的。那么,相对中国来说距离古印度交通更加便利的缅甸,是否同时传入的可能性也很大呢?综上,本人以为缅甸佛塔大致可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就是中国的战国晚期。
(缅甸当时尚未有统一的王朝)。
6.缅甸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什莫
仰光(Yangon) 仰光地处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仰光河下游.距出海口34公里.是缅甸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人口500多万.仰光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有“花园城市”之称。仰光古称“大光”.十八世纪中是仰光河畔的一个渔村。
1755年改名为“仰光”(缅文意为“战争终止”)。 仰光港为深水港.可进出万吨轮.是缅甸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仰光也是全国的航空枢纽.北郊建有敏加拉洞国际机场。 仰光市内主要景点有: 大金塔(Shwe Dagon Pagoda):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点,踏高110米,坐落于市内一座小山上,表面涂有72吨的黄金,塔顶由近3000克拉的宝石镶嵌而成。
整个建筑群非常雄伟,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夺目而耀眼。传说是保存有佛祖八根头发的商人两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历史。
大金塔缅语名“瑞德宫”塔.耸立于仰光市中心丁固德拉山岗上.是仰光市的地标。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8年.相传塔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佛发.是著名佛教建筑和人类文化遗产。
在缅甸百姓心中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每逢月圆曰或佛教节日.大金塔都有盛大的佛事活动.香客信徒云集。
大金塔主塔高368英尺(110多米).占地14英亩.从底至顶按坛台、云锣座、缘钵钟座、飞檐座、莲座、蕉包的次序层层砌高。顶部由宝伞、风标和钻球组成。
镶嵌着无数的宝石翡翠.最顶端镶有重76克拉的钻石。4座中塔和64座小塔呈众星捧月状环绕在主塔四周。
风格各异,错落有致.整体合一,每座小塔的壁龛内均供奉着大小不一的佛像。主塔和小塔上贴满金箔.仅主塔贴金就重达7吨多。
大金塔上下四周悬挂1万多枚金银风铃,风吹铃动,声传四方,悦耳动听。大金塔东、南、西、北四方建有四道正门,每门入口处均有造型独特的缅式狮身人面兽守护。
南门建有电梯.供国宾及外国游客登塔使用。塔东北角有一棵菩提古树.相传是从释迦牟尼金刚宝座的圣树苗中移植而来。
东北角和西北角有两座古钟.一座约16吨。系1778年缅王捐铸。
另一座约40吨。系1841年缅王捐铸。
塔南侧为大金塔博物馆。陈列着信徒捐赠的佛像、金银器皿和其它物品。
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欢树和棕榈树丛中.皇家大湖(缅语名“甘道基”), 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在仰光市区,湖西的高岗上矗立着金光灿烂的大金塔;湖东是美丽的卡拉威宫,湖北面是绿树成荫的昂山公园,湖岸环绕着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赏湖滨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宽大的柚木平台,是远眺、拍摄大金塔和卡拉威宫的绝佳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倒印在湖中美丽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卡拉威宫 卡拉威宫是缅甸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造型为两只传说中的神鸟——妙声鸟.背驮一座宝塔.浮游在皇家大湖上。
建筑周围的雕刻及大厅内的装饰.描绘了缅甸主要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金、红两色是整个建筑的主体色彩.象征吉祥、安乐。 卡拉威宫 (Karaweik Palace): 是仰光市内景点的标志之一。
是一艘浮于湖中的鸟型大船,很有特色。外观金碧辉煌,里面装饰豪华。
每天晚上7点至10点有缅甸民族歌舞表演,以自助餐的形式开放。 茵莱湖(Inle Lake) 位于仰光市北部,湖面宽阔,湖水清澈.湖畔绿树成荫.碧草如茵,繁花似锦,湖周有多个公园,是仰光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湖边树丛中,风格各异的豪宅别墅、茶餐厅、宾馆或隐或现。在湖边的咖啡馆悠闲小坐,清风习习而来,远看蓝天微云、白帆点点,让人不禁入忘我之境。
湖滨还有缅甸划艇俱乐部,对这个水上项目有兴趣者可以在这里花不多的钱当一次“一日会员”,由专业划艇运动员陪你到泛舟湖上,体验一次竞技之乐。缅甸国宾馆也建在湖畔。
茵莱湖长22公里,宽10公里,是缅甸主要的风景区。茵莱湖三面环山,处于盘地中间,湖面非常宽阔,湖水的颜色随天气变化。
乘船游茵莱湖是主要的旅游项目,浩瀚的湖面上有集市、菜园、寺庙、学校、工厂、酒店、参观等。湖上船不多,在浩瀚的湖面上航行,正是“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昂山市场 (Bogyoke Market) :位于市中心,是仰光市内最大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除供应仰光市民日常用的各种百货外.还出售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天然宝石、翡翠玉器、金银饰品、金线绣、木雕、漆器、皮具、藤器等传统工艺品.是外国游客的主要购物场所。是外国客人购物的天堂。
苏里塔Sule 位于市中心.闹中取静.塔高46米.塔身镀金.塔基呈八边形。据传建成于2000多年前迎接圣物的和尚自印度返回后,以Kakusana菩萨时代的保护神Sule的名字命名。
周围遍布出售工艺品的摊贩。 波特涛塔Botataung 又名千佛塔.与Sule塔同时建成。
据传从印度来的护送圣物的千佛陪葬于此。1943年被皇家空军炸毁.20世纪下半叶重建。
重建中发现了许多2000多年前的文物和珠宝。游客可进入塔身内部观赏保存圣物的密室。
巧达吉卧佛塔 塔内有长70米的卧佛雕塑。雕塑完成于1907年,20世纪60年代重修。
佛脚上的108种佛迹清晰可见。旁边的英文说明逐一解释各种佛迹的含义。
中心公园 位于仰光市政厅附近的中心公园,又叫玛哈班都拉广场,是为纪念抗击英殖民者的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而得名。公。
7.缅甸佛塔建筑起源于哪个朝代
首先要了解佛塔起源就要先知道佛教何时传入缅甸。
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高僧苏那迦和郁陀罗二位长老被派至金地传教。
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根据卡里亚尼等碑文记载,认为金地就是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的直通。 首先传入的是大乘佛教。
即佛教传入缅甸,是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其次佛塔何时出现?也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佛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覆钵式的塔。
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 考虑到缅甸与印度的距离,缅甸的佛塔的历史很有可能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另《新唐书·骠国传》记载,公元七、八世纪时,其国城“有十二门,田隅作浮图”唐朝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其国“极尊三宝。多有持戒之人”。
可见唐代缅甸佛塔已很兴盛,最早在唐朝以前缅甸就已经有了佛塔最后参考一下我国的佛塔传入特点。 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东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
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也反映了佛教与佛塔大致是在同一时间段传入中国的。 那么,相对中国来说距离古印度交通更加便利的缅甸,是否同时传入的可能性也很大呢?综上,本人以为缅甸佛塔大致可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就是中国的战国晚期。
(缅甸当时尚未有统一的王朝)。

8.说说缅甸建筑的特点
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大到空间打造,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的崇尚。
东南亚园林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很有代表性,如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东南亚防风格主要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金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
受到西式设计风格影响亚让你联想后浅色系也比较常见,如珍珠色,奶白色等。而在家居方面,当清凉的藤椅、泰丝抱枕、精致的木雕、造型逼真的佛手、妩媚的纱幔等等,都和谐地兼容于一室时,我们便能准确无误地感受到那种东南亚的清雅、休闲的气氛。
东南亚风格最大的特色在于无负担地随性坐卧里,舒缓紧张的情绪。印尼的木雕,泰国的锡器可以拿来作为重点装饰,即使随意摆设,也能平添几分神秘气质。
做工精细,设计巧妙的拱形烛台,则给家带来宁静。这些都是成就东南亚风情最不可缺少的道具。